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位於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西南2.5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包含三個時期的不同文化遺存,即石峽文化層、夏商時期文化層以及夏商至西周時期以菱紋陶為代表的青銅器時代文化層。
石峽文化與嶺南地區土著文化明顯有別,少數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徵。與北鄰的江西贛江流域樊城堆文化關係最為密切,有人將兩文化並稱為樊城堆-石峽文化。
石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廣東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填補了秦漢以前古文化的空白,為探討與鄰近省區及東南沿海地區同期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豐富且重要的實物資料。2001年6月國務院核定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已揭露面積達40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房址、灰坑、陶窯、墓葬等遺存。出土有各種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遺物3000餘件。中國嶺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主要分佈在北江、東江的中上游地區。年代約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兩端刃紬、有段石錛、有肩石錛、鑿、鉞和鏃等。稻作農業發展程度較高,發現較豐富的粳、秈稻遺存。陶器中三足器、圈足器發達,有少量曲尺紋、漩渦紋幾何印紋陶。在石峽遺址發現墓地,多數墓坑經過燒烤,均單人葬,盛行二次遷葬。遷葬墓有兩套隨葬品,一套是同人骨一起遷來的殘破陶器,另一套是二次埋葬時新放入的。晚期大小墓差別明顯,反映出貧富分化和社會已出現特殊階層。大墓隨葬品多達數十件至百餘件,包括成批石器及琮、瑗、璧等貴重玉器,往往還伴放稻穀米粒作為祭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