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級管理
專業術語
層級管理,專業術語,拼音為céng jí guǎn lǐ,是指在組織管理過程中,明確各職位的職責、權力和利益,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嚴格按照組織程序。
1、雙線管理,教育教學容易脫節。作為學校工作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教育和教學應該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應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上述模式雙線管理,操作過程中容易各行其是,協調困難,經常給教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2、管理層次多,戰線拉得長。按傳統的管理模式運作,教學工作安排要經過以下程序:校長與主管副校長拿出工作計劃傳達給教務主任,教務主任召開教研組長會轉達布置,再由教研組長通知到備課組及全體教師。同樣道理來自教學一線的信息反饋也要經過相同的路線向上傳遞。由於層次多,戰線長,雙向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均較緩慢,且易造成變形或流失,影響決策和管理效能,降低學校的辦學效率。學生工作亦如此。
3、在這種教學管理體制中,年級組和教研組不是相對獨立的教學管理的基層行政組織,各種權力均集中在職能處室。職能處室對年級組和教研組干預過多,年級組和教研組缺乏必要的自主權並由此產生工作效率低下。
4、領導管理重心偏高,對下情知之較少,容易造成管理脫離實際,決策缺乏科學依據,從而造成工作失誤。在規模比較大的學校中,教務處直接管理一、二百名甚至更多的教師,德育處要面對全校兩三千以上的學生,在通常情況下,職能部門很難駕馭如此大的管理跨度,無形中造成工作粗放零亂,因而勢必降低教學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5、各職能處室之間缺乏平行溝通,一旦出現處室利益衝突和溝通障礙,便會造成學校管理的不協調性。而管理環節多,造成協調任務大,校長和職能部門主任很容易陷入繁雜的事務中,整天忙碌卻偏離教育教學主題。
隨著經濟科技和管理科學的發展,隨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管理的變革呈現出一些明顯的趨勢,其中的“橫向”化趨勢被管理學界譽為“橫向革命”。從學校管理看,一些大規模學校成立類似於企業事業部的年級組,與原有的直線型組織體系相結合,淡化教務處等條狀組織體系的指揮功能,強化年級組等塊狀組織體系的管理功能,條塊結合,以塊為主。“橫向化”的發展趨勢集中在最大限度地縮短學校領導到教學一線的垂直距離,加強與教師、學生的直接溝通和交流。
1、年級組的異軍突起:
在學校辦學規模較小的時期,每個年級的班數較少。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就學人口高峰的來臨,隨著社會對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學校辦學規模獲得了跨越式發展,一些學校一個年級的教學班已經從一位數向兩位數跨越,有的已經超過十五個班的規模;此外,隨著學校教育專業化的不斷推進,完全中學又分設為初中部與高中部,加上由於學校合併而帶來的校區分置問題,無形中增強了年級管理的重要性。在以上諸多教育實踐要素的影響下,年級組應運而生,而且茁壯成長,它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在短短十年內已經超越教研組,而成為學校管理中的基層行政單位。學校教師的教學評價、評優評差、職稱評聘等等,雖然年級組的評價並不享有最終的決策權,但他們提供的材料與信息,已經成為最終評定的決定性依據。在這種情況下,年級組享有的權利不再局限於上情下達,不再局限於對基層教師的協調,已經成為實際的第二層學校行政管理組織。
2、年級組管理的優勢:
由於年級組的管理幅度較小,對教師業務的規範與監督、對教師的評價與調動的力度得以增大,學校的管理決策可以通過年級組迅速落實:既有利於學校管理上情下達,又有利於學校管理下情上達。從年級組管理的優勢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年級組管理屬於任務型管理模式,有利於學校管理任務的落實。年級組有著非常明確的組織目標:提高當前年級的教育教學業績。採納凡是有利於年級組教學業績提高的行動,就是年級組管理的唯一標準,其管理效率自高一籌。
其二,年級組管理屬於同質型管理模式,有利於學校管理決策的規範與統一。在年級組管理模式下,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規範與統一,基於同一年級的教育策略與教育環境而存在,學校對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引導與監督更具針對性。
其三,年級組是“行政性質”的管理機構,有利於行政權威的樹立與落實。年級組遵奉的權威是行政管理的等級體系,教師開展教育教學行為的原則以學校管理決策與教學規章制度為標準,更容易增加學校管理決策與教學規章制度的執行力。
管理思考
基於以上對年級組及其管理優勢的分析,針對傳統層級管理模式的弊端和大規模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實際,為了激活學校內部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提高辦學效率,我認為可以從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跳出來,以年級組為管理主體重新構建學校層級管理體系(見《大規模學校層級管理模式圖》)。具體實施計劃設想如下:
1、實行兩級管理體制,即校長為層級管理的第一級,其中教學副校長和德育副校長的劃分合併為教育教學副校長;職能部門和年級組並列為層級管理的第二級組織。新的模式按照校長——教育教學副校長——年級組——備課組(班主任)——教師(學生)的體系運作。
2、提升與強化年級組地位,年級組長改稱年級主任,使之與各職能部門成為平行行政管理部門。明確年級組責權任務,在用人權方面,每學年以年級組聘任教師為主,聽取教研組意見,學校給予協調,年級組不聘教師學校不得強行安排接納。在評估考核方面,由年級組負責對本年級教師進行考勤與業務雙重考核管理,結合學校獎懲制度,每月根據考勤考核結果、每期(年)根據業務考核結果對教師績效工資予以獎懲。在財權方面,學校對各年級組實行“大統一,小放開”,即全校施行統一的結構工資標準和發放辦法,年級具體負責統計和發放;學校每學期撥給年級一定數量的工作經費,以保障年級各項工作的開展。在管理方面,年級組全面負責本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完成學校下達給年級的教育教學目標管理任務,直接對校長負責,再由年級組根據學校下達目標制定本年級每期(年)業務考核指標。同時年級組還可負責本年級教師思想教育工作,教師培養工作及黨組織建設和群團工作。
3、年級組直接管理本年級備課組和班主任。傳統管理模式是由教研組管理備課組,而這種形式容易導致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封閉、各自為戰、缺乏互相交流的傾向,加之教研組職責和權力的分離,不利於對教師實施有效的管理,實際上是由教務處承擔了對全校教師有關教學方面的日常管理。傳統管理模式名義上是由德育處通過年級組管理班主任,而年級組也因為職責和權力的分離,僅僅局限於上情下達,談不上對班主任進行管理。由年級組作為一級行政組織直接管理本年級備課組和班主任后,中間環節被取消,管理層級清晰,管理權力得到落實,將有效改變舊狀,實現管理效率和教學效率的統一與提高。
4、為了克服由於年級組的升格而可能引起的混亂,協調各職能處室和教研組的關係,年級組人員可以考慮實行學校中層領導負責制:擬由一名教育教學副校長,兩名主任和兩名教師代表組成。副校長起聯繫和指導作用,正副主任分別由原來的教務處和德育處主任(副主任)下派擔任,教師代表即原來的年級組長。年級組實行主任負責制,上對校長負責,下對年級師生負責。每年級配備一名行政人員,擔負日常事務性工作。此種組成方法可以使各職能處室之間原有存在的溝通障礙和不協調性在同一年級共同利益的驅動下予以解決,順利實現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平行溝通。
1、特徵是管理層次得以簡化,領導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決策和執行融合在一個整體之中,克服了教學體系和教育體系兩種形式運轉所導致的脫節現象,使教育和教學真正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統一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2、有助於管理從宏觀粗放向微觀細緻方向發展。新的模式中年級組直接面對本年級幾十名教師和數百名學生,管理直接具體,再加上年級組領導大多在本年級兼課甚至有的還當班主任,對年級情況了如指掌,管理將更細緻深入,準確科學。傳統模式中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工作粗放零亂、對一線情況了解不透、管理脫離實際和決策上的失誤等缺陷會得到有效遏制。
3、有助於充分發揮備課組的職能作用。年級學科備課組是學校管理體系中最前沿的教學組織,是重要的教學教研團體,是落實學校教學管理各項措施的最關鍵環節。備課組建設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校教學管理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在原來的模式中備課組的教學、教研和教改的安排、計劃均由教研組負責,作為年級教學實體的備課組職能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新的模式下備課組職能意識將大大加強,表現在:
其一,由於共同的目標和壓力使備課組的整體意識和協作意識加強,表現在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的高度統一性,教學各環節如課堂教學、作業、練習和統一測試等各方面的高度協作性。
其二,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加強。年級學科教學成績的優劣與該備課組全體教師有著直接關係,各備課組都很重視把青年教師儘快培養成為稱職教師的工作。新老教師共同備課,相互聽課,集體研究,取長補短,極大加速了青年教師的成熟步伐。
其三,教研、教改更加紮實。備課組均為同級同頭課程,自然有共同的課題去研究,教師們群策群力,共同探討和研究非常有利於教研、教改的推進。
4、有助於幹群關係的改善。學校領導下到年級,縮短了干群之間的距離。由於年級組的特殊機制使領導和教師緊密聯繫在一起,老師有什麼意見能及時給領導反映,有什麼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幹群關係拉近。
5、有助於年級之間競爭局面的形成。各個年級猶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在競賽中誰也不甘落後,可以形成年級之間比、學、趕、幫、超的良好的競爭態勢。
6、有利於青年幹部的迅速成長。新的管理模式職責清楚,任務明確,幹部大多要下到年級獨當一面,思想壓力大了,工作幹勁增了,況且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如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和反饋等,都要親自考慮或處理,這種環境非常有利於迅速增長實際才幹和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對青年幹部的成長起到極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