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汗國

中亞地區的封建國家

浩罕汗國(烏茲別克Qo`qon Xonligi;英語Khanate of Kokand),中亞地區的封建國家。核心地區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乾等城的費爾干納盆地。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版圖包括今日的哈薩克南部部分地區、烏茲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與吉爾吉斯部分領土。

16世紀、17世紀時,費爾干納盆地屬布哈拉汗國,后逐漸脫離其控制。1710年,烏茲別克明格氏族首領沙魯赫建立以浩罕城為首都的獨立國家。1760年(中國清朝乾隆二十五年),浩罕統治者額爾德尼曾歸附中國。他的繼承人納爾布塔加強浩罕對費爾干納的統治,並繼續對中國稱臣。在奧馬爾汗和馬達里汗的統治下,汗國進入鼎盛時期。它的疆域西北臨鹹海,包括錫爾河下游附近的哈薩克草原;東北擴展到巴爾喀什湖徠以南中國地區;南達喀拉提錦等山區領地。馬達里汗多次侵犯中國喀什噶爾地區,竭力支持該地和卓後裔進行叛亂活動。在胡德亞爾汗時期,汗國的統治者趁新疆動亂之際,企圖入侵中國領土。1865年,汗國阿克麥吉特要塞司令阿古柏侵入中國南疆地區並自己稱汗。1876年(光緒二年)清朝政府派左宗棠進軍新疆,粉碎企圖分裂中國的阿古柏反動政權。

19世紀上半期,經濟生活和文化建設出現高潮。浩罕人民進行空前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促進農業特別是植棉業的發展。養蠶業和園藝也很發達。布匹、書寫紙張、陶器等享有盛譽。浩罕、塔什干城為當時中亞最大的工商業中心。與中國、俄國等的貿易關係密切。

歷史


建國初期

浩罕汗國
浩罕汗國
建立浩罕的明格部落是16世紀從原金帳汗國南遷至河中的烏茲別克人的一系(1514年第一位統治者名阿爾丁別什)。這一時期在中亞,由自稱為烏茲別克人的金帳汗國末裔建立起的國家共有三個,除了浩罕汗國,其他兩個汗國都宣稱是昔班尼的後裔。在這三個汗國中,布哈拉汗國居於統治地位。17世紀末,布哈拉汗國國勢衰微,其實際支配領地僅剩首都所在的河中地區的一部分。於是在費爾干納地區,信仰伊斯蘭神秘主義的和卓們開始了領地自治化。大約1710年左右,費爾干納地區的明格部落首領沙魯克開始反抗宗教政權,並於1740年定都浩罕,建立了浩罕汗國,擺脫了布哈拉汗國的統治。在當時的時期,以民族獨立為目的而建國是很常見的。
浩罕汗國建立當初,國家較為弱小,經常受到位於天山山脈北麓地區的準噶爾汗國的侵略。1757年,清朝征服了準噶爾汗國,並於1759年鎮壓新疆南部的大小和卓之亂,控制了整個新疆地區,使得浩罕汗國和清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地方直接接壤。一些從清朝統治地區逃亡的瓦拉貴族,以及之前統治塔里木盆地的和卓們開始流亡到浩罕汗國,使得浩罕汗國成為了清朝眼中的潛在威脅。
面對清朝將軍兆惠率領大軍的威脅,浩罕君主伊爾達娜向位於南面的阿卜達里王朝(今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求援未果,以確保其與新疆地區的通商權為條件,臣服於清廷,於1774年至1798年間為清朝的藩屬國。
確保了對新疆地區的貿易,這為之後浩罕汗國的經濟繁榮打下了基礎。同時作為清朝的保護國,軍事方面的壓力也大為減輕。這些條件使得浩罕汗國具備了擴大其領地的條件。浩罕汗國的各代君主都積極雇傭原準噶爾軍隊中的主力—柯爾克孜族,作為雇傭兵和炮兵充實軍事力量。在18世紀末納爾布塔統治時期,終於完成了費爾干納地區的統一。

擴大和鼎盛

1800年,當時的君主愛里木從希瓦汗國手中,征服了中亞地區為數不多的大都市之一塔什干。塔什干是俄羅斯帝國和東方連接橋樑,浩罕汗國從而打通了進入哈薩克草原的通道。這一功績使得當時處於浩罕汗國統治下的各個部落一致推舉他成為大汗。察合台汗國以來,在中亞上所有被冠上“大汗”稱號的君主,都要承認這一繼承成吉思汗的尊號的習慣。因此愛里木成為了浩罕國的大汗,而國家也開始被稱為“汗國”。
在1810年即位的愛里木的弟弟,穆罕默德·奧馬爾汗執政期,浩罕汗國迎來了鼎盛期。通過軍事行動,浩罕汗國征服了哈薩克地區的主要城市突厥斯坦,迫使該地區的哈薩克部落和吉爾吉斯部落臣服。其疆域範圍的北面到達了巴爾喀什湖,西面直到錫爾河流域。
在貿易方面,浩罕汗國保持著對清朝的朝貢,同時與俄羅斯也確定了貿易關係,從而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路線,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利益。因為其與清朝的關係愈加緊密,浩罕商人壟斷了新疆的進出口貿易,使得浩罕汗國成為了中亞最大的貿易國。當時中亞市場上流通的金銀裝飾物,武器甚至日用品都是由浩罕汗國所壟斷。除此之外,從中國出口到西方的茶葉,絲綢,陶瓷器等等,也都要通過浩罕汗國。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浩罕汗國也擺脫了處於邊境地區荒蕪的面貌,加速了社會基本設施的建設,逐漸成為了該地區軍事·宗教·商業的中心。

與清朝的紛爭

為了維持對新疆的統治,清朝不得不在該地區投放大量的財力人力。進入19世紀后,為了牽制浩罕汗國擴大疆域的野心,清朝開始在新疆地區逐步限制浩罕商人的活動。另一方面,強盛起來的浩罕汗國對清朝這種措施頗為不滿,同時也覬覦清朝控制之下的喀什地方。為此,浩罕一直支持新疆反抗清廷統治,拒絕引渡大和卓之子薩木薩克,並在大英帝國支持下為薩木薩克策劃復國。1820年,薩木薩剋死後,1826年,穆罕默德·奧馬爾汗的兒子,穆罕默德·阿里汗又支持大和卓的孫子張格爾入疆建立“賽義德·張格爾蘇丹國”,出兵葉爾羌地區,史稱張格爾之亂
張格爾之亂引發了幾十年未遇的新疆大規模叛亂,清朝與浩罕汗國斷交,並出兵平定了叛亂。1828年,張格爾兵敗被俘,送至北京后處死。然而,這次大叛亂也給清朝在新疆的統治帶來了很大打擊,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考慮與浩罕汗國相妥協。1830年,清朝與浩罕汗國議和,同意了浩罕汗國向新疆六城地區派遣“長老”,行使領事特權的要求。通過派遣長老,浩罕汗國可以一面保護浩罕商人在新疆的利益,同時直接對浩罕商人徵稅,從而保證浩罕汗國壟斷在六城地區的貿易利益。
但是在張格爾之亂以後,浩罕汗國還是沒有放棄其對喀什地區的野心,時常支持和卓族人的復國行動,介入新疆事務。

汗國衰退

在浩罕汗國繁榮的背後,其國內的統治階層逐步發生對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等游牧部落的叛亂也時常發生,政權實際上很不穩定。1842年,布哈拉汗國的繼承者布拉哈阿米爾國的納斯魯拉入侵浩罕,攻下浩罕城,並殺害了穆罕默德·阿里汗全族人。從此,浩罕汗國被納入了布哈拉的領地。隨後布哈拉在被佔領的首都浩罕城,扶植了新一任傀儡統治者。
不久,出自浩罕大汗一族分支的西爾·阿里汗奪回了政權。但由於王室血脈的而引發的汗位繼承鬥爭,使得國內政治環境逐步惡化,政局陷入混亂。同時,北方的俄羅斯帝國入侵了哈薩克草原,直接威脅到了浩罕汗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浩罕汗國曾嘗試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奧斯曼帝國聯手,並且與大英帝國保持友好,以牽制俄羅斯帝國的南下。然而,國勢大不如從前的浩罕汗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禦來自俄羅斯的壓力了。
同一時期,在清朝統治下的與浩罕接壤的新疆地區,叛亂也時有發生,使得作為浩罕汗國繁榮的生命線的邊境貿易開始衰退。1864年,從庫車爆發的叛亂頃刻間便波及新疆全境。為了響應當地穆斯林的要求,浩罕汗國的掌權者阿里木庫里聯合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對喀什出兵。然而,出兵軍隊中的領導者阿古柏在到達新疆后,與布素魯克趁混亂奪取了喀什的穆斯林政權,並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一時幾乎佔領新疆全境,宣布從浩罕獨立,史稱新疆回亂。這一事件切斷了浩罕從新疆貿易中獲得的利潤。

國家滅亡

阿古柏
阿古柏
1864年,在阿古柏前往新疆的同年,俄羅斯帝國開始了對浩罕汗國的入侵。1865年,布哈拉汗國與俄羅斯帝國聯手攻下了汗國北部重鎮塔什干。1868年3月,浩罕汗國與俄羅斯簽訂保護條約,使汗國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從屬國。戰敗之後藉由政變上台的穆罕默德·古德亞汗在浩罕市內開始興建俄羅斯風格的新王宮,同時開始加強集權統治來鞏固王權。然而這也未能阻止浩罕汗國瓦解的進程。
1871年和1873年,浩罕兩次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軍隊主力逃入新疆,投奔阿古柏。1875年,在布哈拉汗國入侵和國內吉爾吉斯部落叛亂的環境下,古德亞汗向奧斯曼帝國求援未果,宣布退位。叛亂者們擁護納西爾丁汗即位,但隨即俄羅斯帝國以“前任可汗要求武力保護”的理由,在斯科別列夫將軍的率領下開始了對浩罕汗國的入侵。1876年2月19日,俄羅斯軍隊攻下浩罕城,末代可汗納西爾丁汗出降,浩罕汗國滅亡。

疆域


浩罕立國時,領土僅限於費爾干納谷地一帶。隨著其不斷擴張,到19世紀早期,浩罕已經完全控制了今烏茲別克東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和塔吉克,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哈薩克人也在其控制之下。鼎盛時期的浩罕東接中國、南隔阿姆河和阿富汗相鄰、西接布哈拉、希瓦兩汗國,是中亞河間地區第一強國。居民有撒爾塔人與突厥人

史籍記載


浩罕,古大宛國地,一名敖罕,又曰霍罕,蔥嶺以西回國也。東與東布魯特接,南與西布魯特接,西與布哈爾國接。有四城,俱當平陸。一曰安集延,東南至喀什噶爾五百里。其人長於心計,好賈,遠遊新疆南北各城,處處有之,故西域盛稱安集延,遂為浩罕種人之名。從安集延西百有八十里為瑪爾噶朗城,又西八十里為那木干城,又西八十里為浩罕城。四城皆濱近納林河,惟那木干在河北。南北山泉支流會合,襟帶諸城之間,土膏沃饒,人民殷庶。其人奉回教,習帕爾西語,亦布魯特種也。其頭目冠高頂皮帽,衣錦衣。民人戴白氈帽,黃褐。諸城皆有伯克,而浩罕城伯克額爾德尼為之長,眾聽命焉。
乾隆二十四年,將軍兆惠追捕霍集占兄弟,遣侍衛達克塔納等撫布魯特諸部。至其境,額爾德尼迎之入城,日饋羊酒瓜果,詢中國疆域形勢,畏慕,奉表請內附。並上將軍書,稱為“至威至勇如達賚札木西特之將軍”。旋遣頭目托克托瑪哈穆等貢馬京師。二十五年,遣侍遣侍衛索諾穆策凌齎敕往諭,額爾德尼率諸伯克郊迎成禮。是為浩罕屬中國之始。浩罕風俗與天山南路諸回部略同,而鷙勇過之,有“百回兵不如一安集延”之語。初,大軍追霍集占急,霍集占遣使欲投浩罕,不報。尋,霍集占兄弟為巴達克山所殲,波羅尼都次子薩木薩克逃入浩罕,浩罕藉其和卓木之名,居為奇貨。和卓木譯言“聖裔”也,回教徒尊之,所至景從。
嘉慶二十五年,薩木薩克次子張格爾,由浩罕糾布魯特寇邊。道光六年,張格爾復求助浩罕入寇,約破西四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爾酬其勞。浩罕酋自將萬人至,則張格爾已探喀城無援,背前約。浩酋怒,自督所部攻喀城,不下,率兵宵遁。張格爾使人追誘其眾,歸投者二三千人,張格爾置為親兵。及西四城破,浩罕兵盡得府庫官私之財,並搜括回戶殆遍。楊芳追張格爾至阿賴嶺,遇浩罕伏兵二千,軍幾殆,鏖戰一晝夜始出險。八年,張格爾既伏誅,其妻子留浩罕。欽差那彥成檄令縛獻,不從。詔命絕其互市困之。那彥成並奏驅留商內地之夷,且沒入其貲產。諸夷商憤怒,乃奉張格爾之兄玉素普為和卓木,糾結布魯特、安集延數千入寇,圍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犯葉爾羌,璧昌、哈豐阿等拒而破之。賊悉掠喀、英二城,遁出邊。十一年,浩罕聞大軍且至,由伊犁、烏什、喀城三路出師,築邊牆拒守。又乞俄援,俄弗許。浩罕念無外援,遂遣頭目至喀城謁欽差長齡呈訴,並請通商。長齡遣還二使,留其一使,令縛獻賊目,釋回被虜兵民。浩罕報言,被虜兵民可釋還,惟縛獻夷目事,回經所無。且通商求免稅,並給還鈔沒貲產。
長齡疏言:“安邊之策,振威為上,羈縻次之。浩罕與布哈爾、達爾瓦斯、喀拉提錦諸部落犬牙相錯,所屬塔什干、安集延等七處均無城池,其臨戰皆恃騎賊,然在馬上不能施槍炮。倘以鳥槍連環擊之,則騎賊必先奔。其卡外布魯特、哈薩克向受其欺凌、爭求內徙,而卡內回眾亦恨其虜掠無人理。果欲聲罪致討,但選精銳三四萬人整軍而出,並於伊犁、烏什邊境聲稱三路並進,先期檄諭布哈爾等部同時進攻,則不待直搗巢穴,而其附近諸仇部已乘釁並起,可一舉而平之矣。惟是大軍出塞,主客殊形。自喀浪圭卡倫至浩罕千六百餘里,中有鐵列克嶺,為浩罕、布魯特界山。兩山夾河,僅容單騎,兩日方能出山。此路奇險,勞師遠涉,勝負未可盡知。今擬遣還前所留來使一人,令伯克霍爾敦寄信開導,為相機羈縻之計。蓋浩罕四城外有三小城:曰窩什,在東南;曰霍占,在西南;曰科拉普,在西北。塔什干別為一部,屬右哈薩克,亦附浩罕,稱浩罕八城,故云所屬七處也。”奏入,詔一切皆如所請。浩罕大喜過望,遣使來抱經盟誓,通商納貢焉。
是時,浩罕酋謨哈馬阿里勢頗張,既與中國和,北結俄羅斯,南通印度。其人有才略,而性淫暴。徵民女,納父妾。布哈爾酋遣使責之,謨哈馬阿里怒,髡其使。布哈爾遂率眾攻浩罕,擒斬謨哈馬阿里及其父妾,並俘獲姬妾四十車,凱旋。以伊布拉興留守,遣使至中國卡倫告捷。時道光二十二年也。會伊布拉興虐浩罕民,浩罕叛,立西爾阿里。布哈爾遣兵二萬來伐。有謨蘇滿沽者,浩罕人,謂布酋曰:“此可說而下也!請先行。”布酋許之。至浩罕,乃力勸拒守。布哈爾兵至,攻四十日,不克,解圍去。於是謨蘇滿沽預國政。西爾阿里死,次子古德亞嗣立。謨蘇滿沽妻以女,防之甚嚴,不使接賓客。會塔什幹人犯境,謨蘇滿沽挾以出征,兵交而古德亞逃入敵軍。后塔什干平,謨蘇滿沽獲之,復載回國。六月,黨人沙特殺謨蘇滿沽及其黨萬餘人。古德亞走布哈爾,眾立古德亞之弟馬拉。又二年,黨人基布查怨望,謀逆,殺馬拉。立古德亞從弟沙漠拉。古德亞之在外也,為人傭工,以塔什干之力得復國。后阿林沽作亂,又出奔,商於外,復以布哈爾之力復國。
時俄兵日南,古德亞不能禦敵,請和。古德亞有子曰那西亞丁,頗得民心,種人謀立之,誅其貪吝者,於是國內亂,古德亞奔俄。那西亞丁立,率黨人叛俄,以俄非回教國也。
光緒二十九年,俄人滅其國,置費爾干省。

經濟


浩罕的經濟以綠洲農業和畜牧業並重,貿易對於國家非常重要,安集延是主要貿易城市,因此浩罕人也以安集延人聞名於世,清朝特開喀什與其通商。

宗教


浩罕的國教是伊斯蘭教蘇菲派的支脈依禪派。

文化


浩罕宮徠殿
浩罕宮徠殿
國民喜愛舞蹈,驍勇善騎,當時有人稱頌“四十回兵不如一安集延”。古德亞汗的宮殿保存至今,成為中亞夯土建築的典範之作。

君主


沙魯克(Shah Rukh II Khan) (約1710年—1721年)
阿布德·拉赫曼(`Abd ar-Rahman Khan)(1721年—1739年)
阿布德·卡里姆(`Abd al-Karim Khan)(1739年—1746年)
伊爾達娜·比·額爾德尼女王(Irdana Bi Erdeni Khan)(1746年—1770年)
蘇萊曼(Sulayman Khan)(1770年)
沙魯克三世(Shah Rukh III Khan) (1770年)
納爾布塔(Narbuta Khan)(1770年—1800年)
愛里木(阿利姆 `Alim Khan)(1800年—1809年)
穆罕默德·奧馬爾(Muhammad `Umar Khan)(1809年—1822年)
馬達里(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Khan)(1822年—1842年)
西爾·阿里(Shir `Ali Khan)(1842年—1845年)
穆拉德·貝格(Murad Beg Khan)(1845年)
穆罕默德·古德亞(Muhammad Khudayar Khan) (1845年—1858年)
馬拉(穆罕默德·馬拉·貝格 Muhammad Malla Beg Khan)(1858年—1862年)
沙漠拉(沙·穆拉德Shah Murad Khan)(1862年)
穆罕默德·古德亞(胡德亞爾Muhammad KhudayarKhan)(1862年—1863年)
穆罕默德·蘇丹(Muhammad Sultan Khan)(1863年—1866年)
穆罕默德·古德亞(胡德亞爾Muhammad KhudayarKhan)(1866年—1875年)
納西爾丁(納斯爾丁Nasir ad-Din Khan)(1875年—1876年)
註:據清史稿記載,1842年至1865年實際掌權者為阿力木庫爾(阿利姆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