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米市

長沙米市

長徠沙米市,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製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

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佔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製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20世紀二三十代,長沙因為其不斷增加的稻米輸出,在全國糧食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得以與無錫、蕪湖、九江並譽,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中國四大米市。

建制沿革


長沙因為多種原因近代早期還不是湖南的中心米市,僅為一個以碓坊零售為主的內銷型市場。隨著商路的轉移尤其是1904年的開埠,長沙的各種潛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米市因而發展迅速,外銷量逐年增加,到清末基本完成了向外銷型市場的轉變。1908年曾國藩之女婿聶緝規在長沙開設的協豐糧棧小有名氣。
長沙米市的興旺,除了長沙特殊的地理、經濟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糧食生產相對發達的基礎上的,那時糧食總產量在全國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四川。長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抗日戰爭勝利后,逐漸恢復,到1947年長沙糧食行業共有企業700多家。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長沙市共轄六區二縣,代管一縣級市:長沙市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及長沙縣、寧鄉縣、瀏陽市;總共轄82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
長沙市行政規劃列表
市轄區 / 縣級市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人)郵政區碼行政代碼政府駐地
芙蓉區4252.3410001430101/430102東屯渡街道人民東路62號
天心區7447.5410002430103青園街道湘府路9號
嶽麓區55280.2410006430104望岳街道金星北路段517號
開福區18756.7410005430105芙蓉北路街道芙蓉北路
雨花區11472.5410007430111圭塘街道香樟東路4號
望城區969.552.68410200430112高塘嶺街道雷鋒東路30號
瀏陽市4999136410300430181關口街道
長沙縣199798410100430121星沙街道
寧鄉縣2906135410600430124玉潭鎮

地理環境


由於長沙城處於從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側為低山區,碧虛嶺海拔300.8米,為嶽麓山高峰。山前有天馬山、鳳凰山大小崗丘羅列;山後有桃花嶺、金牛嶺等。西北分佈著元古代震旦紀期的淺變質岩和板岩組成的丘陵。由於地層岩質堅,自然剝蝕作用緩慢,成了谷山、尖山、烏山等數座孤峰。東北側為花崗岩低山丘陵地帶,地表發育的土壤多為沙土,山勢較陡峭,山脊多不相連。距長沙約30公里有黑麋峰,海拔591米。再東北有影珠山、天華山、飄風山、明月山等。東側和東南側為紅岩丘崗,海拔一般100米左右。大多數小山丘岩質鬆散,易風化成紅岩崗地;個別因岩基堅硬,仍聳立於丘崗之中。烈士公園北端的羅洋山,東面受瀏陽河切削,懸岩壁立。
盆地中心為沿江的衝擊台地,是長沙城市建的主要地帶。其地層主要是第四紀更新世的沖積性網紋紅土和砂礫。湘、瀏陽河二水交匯的新河三角洲為第一級台地,海拔約30米,高出湘江常水位約10米。五一廣場一帶為第二級台地,高出湘江常年水位約30米,長古城主要分佈在這一級台地。今天的長沙城已擴展到了第六、第七級台。由於其地表為粘土砂礫層,且岩基結構堅硬,每平方米可承壓2.5-3萬公斤,高者達5萬公斤,適宜於建設高層建築。由於盆地內台地是由崩塌的砂岩與粘土構成,地層中孔隙多,有較好的含水層,地下水源豐富。古時沙城中水井比比皆是,清澈甘冽,四時不竭,白沙井、鴛鴦井、水風井等邇聞名。在五一廣場一帶,曾發掘出戰國、東漢、三國時期的古井數十眼。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沙礦產種類繁多,尢以非金屬礦獨具特色。已查明的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重晶石菊花石、煤等50餘種,有全國獨一無二的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海泡石,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礦,等等。其中大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16處,礦點300多處。

土地資源

全市轄區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0.87畝。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總面積1366.2萬畝,其中,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餘還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水利資源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支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302條,其中湘江流域289條。按支流分級:一級支流24條,二級支流128條,三級支流118條,四級支流32條;另有13條屬資江水系;形成相當完整的水系,河網密布全市。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65億立方米,徑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0億立方米,全年可通航。全市水能蘊藏量24.53萬千瓦,地下水總儲量9.35億立方米/年,為長沙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但現僅利用16.72%。長沙周邊水系完整,河網密布;水量較多,水能資源豐富;冬不結冰,含沙量少。

人口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為7044118人,其中芙蓉區523730人天心區475663人,嶽麓區801861人,開福區567373人,雨花區725353人,長沙縣979665人,望城區523489人,寧鄉縣1168056人,瀏陽市1278928人。戶籍人口為651188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 2075381戶,家庭戶人口為609792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581350人,佔50.84 %;女性人口為3462768人,佔49.16 %。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955887人,佔13.57%;15-64歲人口為5452222人,佔77.40 %;65歲及以上人口為636009人,佔9.03 %。

歷史文化


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發帖,開設各類牙行,提供交易場所,米市正式形成。長沙集鎮共開設牙行35戶,其中糧行就佔了24戶。長沙糧行的興旺,吸引了長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彙集。同時出現了把稻穀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機器碾坊。
到光緒年間,長沙的碓坊發展到500家,大都分佈在碧湘街至草潮門沿江一帶,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稱。清末民初長沙糧食行業開始分化為以加工為主的碾米業、以儲糧為主的糧棧、以代客買賣為主的糧行和純零售的米店4個自然行業。

風景名勝


馬王堆漢墓、嶽麓書院、麓山寺清水塘、船山學社、第一師範等,風景區有桔子洲愛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