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

鸚形目鸚鵡科動物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鳥,品種繁多,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86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物種簡介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
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這意味著該目起源於古岡瓦納大陸。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測。
最早的鸚形目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一塊長15毫米的下喙碎片,類似於現存的吸蜜鸚鵡類。現在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
歐洲有著更豐富的始新世(5800萬至360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和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形目的骨骼化石。儘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說這些標本並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並在後來滅絕的親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時期沒有像北半球那樣豐富的化石記錄,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約2千萬年前)都還沒發現類似鸚形目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發現了確鑿無疑的鸚形目化石,其上頜與現存的白鳳頭鸚鵡甚至無法區分。
羽毛,因為從理論上說是一種改性的規模並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古生物學家提出,今天的虎皮鸚鵡具有的史前祖先,這意味著它已經從動物恐龍發展而來。之所以得出如此結論是對鳥類的羽毛形成皮膚下的尺度而確定的。此外,羽毛進一步成長無一不是在存在於皮膚下面的毛囊
據說鳥類和爬行動物的祖先是源自大約1億4000萬年前存在的史前生物,叫做始祖鳥。它是第一個有鱗的化石,羽毛長在它長長的尾巴的一側,它的“前腿”似乎預示著早期羽翼的形成。始祖鳥不能飛。
澳大利亞、非洲、美國南部、印度和南極洲都集中在一起,組成一個非常大的陸地,被稱為岡瓦納古陸。大約1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分離,各個大洲開始飄向它們現在在地球上的位置。大約1500萬年前,澳大利亞被森林覆蓋,大陸的中心地區有大量的內陸湖泊。在這段時間的某個地方,氣候開始慢慢改變,森林區在這之前就已經被稱為“先前存在”的地方,離開沙漠和大荒漠的地方。
上述歷史提到的信息非常重要,因為虎皮鸚鵡已經非同尋常的存在了,如今成為生存在野外的鳥類。有人根據博物館的資料指出,虎皮鸚鵡和夜鸚鵡都有著共同的祖先。DNA檢測顯然已經驗證了這種理論。野生鸚鵡本來可以長得比今天更大的。如今不會進入遠距離飛行的虎皮鸚鵡,生活在一個非常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供應,氣候更溫和,溫度在一個比較平穩的範圍,雨水不是十分豐盈的環境中。
在理論虎皮鸚鵡可以長得更大是正確的,人們已經在養殖虎皮鸚鵡的近四十年中取得了進展。也確實看到了一些真正的大型個體的虎皮鸚鵡。
據博物館展示,科學家們發現一個洞穴,位於澳大利亞南部。這個洞穴是食肉蝙蝠的家,它們消耗和捕食了大量的虎皮鸚鵡。這顯然是蝙蝠帶著虎皮鸚鵡回洞里來養活它們的“幼仔”。在這個過程中丟棄的骨骼在山洞裡形成了化石。該虎皮鸚鵡化石具有大約400萬年的時間。在這400萬年的時間長河裡,那些化石與今天看到的野生虎皮鸚鵡,幾乎沒有變化。
以上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這麼小的鳥,骨頭這麼脆弱,通常會在沒有及時被凍結之前就碎片瓦解。此外,虎皮鸚鵡是生活在乾旱地區的居民,這意味著,它們如果死了,不會長期持續停留在地上,受傷或生病是主要原因。
野生鸚鵡如果倖存,它們能夠在約四周齡時離開巢穴飛行。它們將長期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基因對物種的繁榮進行構建。另外,野生虎皮鸚鵡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水的咸性容忍度和長時間缺少水的生活。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這兩種性狀是必要的。同樣的自然選擇過程,優勝劣汰。
上述信息證明野生虎皮鸚鵡可以一直保持了至少400萬年幾乎不變。所有國內的虎皮鸚鵡(澳大利亞)也要保持源於此野生種群。
虎皮鸚鵡首先由喬治·肖在1805年描述,並且在1840年被賦予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undulatus”。屬名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悠揚的鸚鵡”,由約翰·古爾德根據二名法命名目前的種名。種名“undulatus”在拉丁語中是“起伏”或“波浪圖案。”。古爾德指出,按生活在平原上的新南威爾士州的土著人長期捕食這種鳥的傳統,也可以將該物種的名稱翻譯為”好吃的東西“,這意味著它們因此被原住民吃掉。然而,這更可能從虎皮鸚鵡飛翔和遊歷的自然界衍生的名稱。
1840年英國的博物學家約翰·高爾德(JohnGould)把虎皮鸚鵡帶入英國,不久大批虎皮鸚鵡進入英國,並出現了大型的鸚鵡集市。由於虎皮鸚鵡繁殖能力強,各種新羽色品種的出現更增加了人們的興趣,至今仍是人們熱衷的寵物。
虎皮鸚鵡成為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會如此的普遍。
澳洲原生種虎皮鸚鵡的羽色主要是黃色、綠色,加上黑色的紋路,而一般所稱的"大頭"是在英國基因改造培育出來的種類(EnglishBudgerigar),體型比原生種大,頭部與胸部較大,前額較突出,胸前的斑點較圓,羽色較鮮明,比較不活潑,一般在鳥展中參展的虎皮鸚鵡幾乎全為英國種的虎皮鸚鵡,而其它如原生種大小的變種虎皮鸚鵡(小鸚哥)則稱為美國種虎皮鸚鵡(AmericanBudgerigar)價格則比英國種便宜許多,虎皮鸚鵡的確是入門者很好的選擇之一,而英國種虎皮鸚鵡也有許多愛好者,由於羽色變化多,外型差異性也較一般虎皮鸚鵡大,且從國外不時都有虎皮鸚鵡選美比賽可看出它們在寵物鳥中的地位。

形態特徵


虎皮鸚鵡體長10-20厘米,翼展平均20厘米,體重30-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
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棲息環境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在澳洲乾燥的內陸地區,偶爾會在半乾燥地區與半潮濕地區發現其蹤跡,有些族群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喜愛在草原、灌木叢、河流邊的林地、農場田園中活動。

生活習性


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
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佔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分佈範圍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佈。
廣闊分佈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中國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后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平均壽命是7年。

主要品種


虎皮鸚鵡品種(20大類)
1.
原始種(Base Color)
原始種(Base Color)
原始種(BaseColor):最常見的虎皮鸚鵡品種。三大色系:綠,藍,灰。綠色系包括:黃,亮綠,深綠,橄欖綠,灰綠;藍色系包括:白,乳白,天空藍,鈷藍,深藍,淺紫羅蘭,紫羅蘭;灰色系包括:灰,炭黑;虎皮鸚鵡除了紅色(因為經專家驗證,其體內缺乏製造紅色素的因子)及紅色相關的顏色外,總共從淺到深有:“白,乳白,黃,亮綠,深綠,橄欖綠,灰綠,天空藍,鈷藍,深藍,淺紫羅蘭,紫羅蘭,灰,炭黑”,這麼14大類,這其中因為一些稀釋、累加的變化造成顏色深淺程度的差異不計其中。因此,更多的魅力顏色靠主人自己去挖掘。遺傳類型:顯性遺傳(簡釋:父母雙方只要有一方帶顯性基因,後代就會出現相同或相似性狀的後代)。 
2.
蛋白石種 (Opaline)
蛋白石種 (Opaline)
蛋白石種(Opaline){花紋變異}:蛋白石種和原始種主要的區別在於背部的斑紋羽毛,藍白色系(包括天空藍、鈷藍、紫羅蘭、白)帶了蛋白石的背羽外圍顏色為藍色,不帶為白色。黃綠色系(包括亮綠、深綠、橄欖綠、檸檬黃)帶了蛋白石的為綠色,不帶為黃色。灰色系(包括灰、炭黑)帶了蛋白石的為灰色,不帶為白色。特點:背部有倒三角純色區域,每根翅羽毛末端顯現與身體本色一致的顏色。 
3.
灰翅種(Grewing)
灰翅種(Grewing)
灰翅種(Grewing/Clearwing/Dilution){顏色變異}:灰翅種的前兩個英文譯名分別是“灰翅”(指的是花紋從黑變灰)和“亮翅”(指的是翅膀的顏色從以黑色為基調的暗色變為以淺色為基調的亮色)這都是從翅膀上來說的。而“稀釋”指的是翅膀花紋,連同身體顏色一起被稀釋變淡的過程。灰翅總的來說就是花紋從原本的黑色被稀釋為不同程度的灰色,身上的藍色綠色同時也被稀釋到不同程度上的淺綠和淺藍。特點:相對於原始種而言,身上黑色符紋的地方都被淡化為灰色。
4.
肉桂翅種(Cinnamon)
肉桂翅種(Cinnamon)
肉桂翅種(Cinnamon){顏色變異}:它和“灰翅種”類似,是翅膀顏色的改變,但不同的是灰翅的翅膀是被稀釋灰色,而肉桂翅則是被稀釋成接近於咖啡色的“肉桂色”。特點:相對於原始種而言,身上黑色符紋的地方都被淡化為咖啡色。
5.
黃/白化種
黃/白化種
黃/白化種(黃/白紅眼)(Lutino/Aibino){顏色變異}:黃化種是顏色的變異類型,就是綠色鳥體身上所有的符號全部消失,黑色素被完全取代,綠色被沖淡成為黃色。眼睛的虹膜也從黑色變成紅色,是為數不多的幾種虹膜顏色也發生了變異的品種。白化種和黃化種相似,白化是黃化的鳥再經過一次藍化而形成的。特徵和黃化相似,只不過不同的是全身雪白。特點:紅眼睛,純黃/純白羽毛。
6.
魚鱗種(Spangle)
魚鱗種(Spangle)
魚鱗種(Spangle)也叫珍珠。魚鱗種實際就是翅膀的顏色結構完全和原始種的結構反過來,原始種該是黑色的區域在魚鱗種身上是白色,在原始種身上是白的地方魚鱗種又是黑色的。因為黑色變成了外面的圈圈的顏色,所以相比起原始種翅膀黑色區域的大面積分佈,魚鱗種的黑色少的多。特點:每片羽毛邊緣為黑色,其它地方為純色,與色系對應。
7.
派特種(Dominant Pied)
派特種(Dominant Pied)
派特種(DominantPied、RecessivePied、ClearflightPied){花紋變異}分為三大類:
顯性派特——遺傳類型:顯性遺傳父母雙方只要有一方帶顯性基因,後代就會出現相同或相似性狀的後代。特點:兩片大翅膀為純色,成年後有白眼圈。
隱性派特——遺傳類型:隱性遺傳父母雙方必須同時帶有同種隱性基因,才會把隱性遺傳的性狀遺傳至後代。特點:身上黑色符紋無規則並且模糊,成年後無白眼圈。
亮飛行羽派特——只有翅膀末端的飛行羽全部褪色成純白或者純黃。身體出現的斑點和塊也相對較小,通常還會有些清楚的身體羽毛顏色在脖子上出現。也有清楚的羽毛補丁在頭的後面。
8.
黃臉種(Yellowface)
黃臉種(Yellowface)
黃臉種(Yellowface){顏色變異}:正常情況下綠色系的鳥(亮綠、深綠、墨綠、灰綠、黃色…)面部是黃色的,而藍色系的鳥(天空藍、深藍、紫羅蘭、墨富、淺紫、灰色、白色…)面部是白色的。當藍色系白臉被黃臉取代的時候。這類鳥叫做黃臉種。特點:身體為藍系鳥,臉部為黃色。
黃臉種細分為三類:
①黃臉第一型:黃臉——常見的為黃臉藍虎皮;
②黃臉第二型:奶油黃臉——臉部奶油黃以外,身體顏色變成藍綠色的特別色;
③黃臉第三型:黃金臉——臉部呈現出金黃色,身體主體為藍色外還摻雜一定的綠色羽毛。 
9.
冠羽種(Crested)
冠羽種(Crested)
冠羽種(Crested){毛型變異}:冠羽是屬於毛型的變化,基本上可以大抵分為3種類型:“簇狀冠羽、半圓冠羽、圓冠羽(全冠)”三種。同時日本還有過伴隨著卷背出現的冠羽品種,稱之為冠羽卷背。冠羽的特色就在於頭頂羽毛的形狀,通常以對稱的毛型為審美標準。特點:毛型變異。日本還有羽衣種,分大小花和小花,這兩種雜交有1/4幾率後代致死。羽衣是不完全顯性遺傳,實際上在遺傳方面和隱性遺傳一樣需要兩個羽衣基因,但即使只有一個基因,也仍可在背上表現出少量的羽毛變異。 
10.
華樂種(Fallow)
華樂種(Fallow)
華樂種(Fallow){特殊變異}:華樂種是除了黃/白化種、草蛉翅種以外唯一具有紅眼睛的品種,各種斑紋都有可能出現在華樂種身上。特點:雜色羽毛,紅眼睛,羽色有微肉桂浸染效果。
11.
鞍背種(Saddleback)
鞍背種(Saddleback)
鞍背種(Saddleback){特殊變異}:這種鳥看上去有些類似蛋白石,但實際不是同一型,鞍背種從頭部開始就有灰色的斑紋,並且往下開始逐漸恢復到正常的黑色斑紋,在了頸部和背部上出現了一個大的“V”字型符號。 
12.
德克薩斯亮體種(Texas Clearbody)
德克薩斯亮體種(Texas Clearbody)
德克薩斯亮體種(TexasClearbody){特殊變異}:因為最早出產於美國的得克薩斯州。所以通常都叫做“TexasClearbody”,一般在你看到這種鳥的時候並不會太注意到它的特別之處。因為除了顏色以外身體的標號基本和正常鳥相同。主要特點在於它的身體上面,腹部的基本顏色被稀釋,藍色稀釋為淡藍白色,綠色稀釋為明黃色,其它的特徵不變。還有一點就是亮體種身上不會摻雜任何的雜色,並且在翅膀的最下端飛行羽會呈現出灰色而不是通常的黑色,這也是一個區別的主要關鍵所在。 
13.
板岩種(Slate )
板岩種(Slate )
板岩種(Slate){特殊變異}:一種極端罕見的品種。這種顏色出現的方式類似於灰色或者紫羅蘭的顏色變化,這個基因導致了一種非常非常深的藍色。真實的板岩虎皮僅僅出現在藍色系的虎皮身上。
14.
炭黑種(Anthracite)
炭黑種(Anthracite)
炭黑種(Anthracite){特殊變異}:炭黑虎皮擁有非常黑的身體顏色,這是所知虎皮品種中顏色最深的。出現黑色的羽色是極端罕見的。 
15.
黑臉種(Blackface)
黑臉種(Blackface)
黑臉種(Blackface){特殊變異}:同樣是一個極端罕見的特殊變異,不僅僅出現在荷蘭。中國已經有人在花鳥市場淘到。黑臉種的鳥是一個黑色素增加的變異類型。從身上腦袋上都能體現出來,也是虎皮中唯一的身上都出現斑紋的鳥。是一種隱性遺傳。 
16.
斑駁種(Mottled)
斑駁種(Mottled)
斑駁種(Mottled):這種鳥也是雜色鳥的一種,它不是派特的原因就在於這種鳥的雜色排列沒有一定的規則,看上去羽毛的排列就像是隨意混搭上去的。而且它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毛量的增多。
17.
半邊種(Half-Sider)
半邊種(Half-Sider)
半邊種(Half-Sider){特殊變異}:這是一個不能被遺傳繼承的基因類型,是一個徹底的突變。視覺上面,這種鳥會像是突然間被分成兩半或不均等分的塊狀,而不同區域顯示出來的樣子完全是不同的品種或者顏色,反差很大。 
18.
暗翅種(Darkwing)
暗翅種(Darkwing)
暗翅種(Darkwing){特殊變異}:有些類似亮體種的鳥,不過它的翅膀全部是黑色的,身上變成了明亮的檸檬黃,極其罕見。
19.
大頭(Big Head)
大頭(Big Head)
大頭種(BigHead)也叫蘑菇頭。這個過程即是改良的過程也是退化的過程。經過近30年的繁殖演化,中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大頭體系,稱之為國血。
歐血、台血、國血,中國目前存在最為普遍的3種大頭虎皮鸚鵡體系,嚴格說起來都是大頭虎皮。優質的大頭要更大的體形,更大的頭型,更長的面具,更大的斑點,更寬的肩膀,更長的羽毛,更挺拔的站姿,更好的展示行為等等。
20.
彩虹種(Rainbow)
彩虹種(Rainbow)
彩虹種(Rainbow)是七種顏色,五彩斑斕的代名詞。雖然沒有真正七種顏色集於一身,但是其身體顏色的豐富程度絕對在虎皮中也算得上是最多的。它身上的三種變異類型分別歸屬於三種不同的遺傳方式,這其中包含有“蛋白石基因”(屬於性連遺傳);“灰翅基因”(屬於隱性遺傳);“黃臉基因”(屬於顯性遺傳。因此“彩虹種”的正確品種學名是——“黃臉灰翅蛋白石”。彩虹種的培育沒有綠色系鳥專有名詞均代表藍色系。

保護現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后,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人工飼養


鉰籠選擇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中國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複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中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餵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並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后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複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年。

雌雄分辨

公母分辨虎皮幼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蠟膜全部呈現桃紅色
母鳥:鼻孔周圍呈現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齡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蠟膜顏色為桃紅色或藍色
母鳥:鼻孔周圍為藍色外邊是比較淡的藍色
虎皮成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有的蠟膜是藍色有的蠟膜是桃紅色
母鳥:根據不同品種有的蠟膜是白色有的蠟膜皺皺巴巴呈現茶褐色(那表示母鳥處於發情期)

馴養方法

方法一:定期的接觸訓練,這種方法是需要耐心的。這個方法包括時常與你的虎皮鸚鵡講話、用輕柔的語氣使它們能夠鎮定下來。慢慢地將你的手放進籠內,直到鳥兒定住不亂跑為止。在前面幾次不應該激動地將手伸進去抓它們或移到它們的面前。給它們一些時間去習慣你的手。當它停止害怕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將你的手指移近到它的腹部,像棲木一般,看看它們會不會站上來。在你的手指輕輕碰它的腹部時,記得要說“上來“。當你要讓它們回去籠子及棲木上時,則應該說“下去”。當它在你的手上時,與他持續地保持說話。在你將它第一次拿出籠子時,不應該太急切。這些初期的訓練,應該將訓練的時間盡量短些。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將時間給拉長,最後你就可以有一隻相信你的虎皮鸚鵡朋友了!
方法二:讓它們有自己的時間在它們剛到家裡的那幾天,不要試著用手去碰觸它們。給它們一些時間去習慣新環境跟新家,將籠子放在你常會在的地方。需要對它們付出許多的時間,試著去跟它們說話,且只有在換水或新鮮食物時才將手靠近籠子。盡量鳥兒們能夠了解到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它們好,並且不是試著要傷害它們的。這種方法,要讓它們願意出來到你身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你可以藉由擺在籠外的殼子或鳥點心引誘它們,引誘它們出來。或者是將這些賄賂品放在你的手上,在籠子內或外來引誘它。最後他會覺的相信你,並且成為你的朋友。
方法三:重複地抓和放。將虎皮鸚鵡拿到另一間沒有籠子的房間。重複地抓它跟釋放它,虎皮鸚鵡很快就會了解到你不會傷害它。持續這個訓練約個半到一個小時,然後將它帶回它的籠子、並且與他說話一會兒。方法四:Melanie的激烈訓練方法。這個方法一定要很小心地去做,當你手握一隻虎皮時,要確定你的手沒有握得太緊,否則可能會造成鳥兒窒息。而雖然有些虎皮因此方法被馴服了,可是仍有許多的虎皮對這方法沒有好的反應,甚至會變得以後更難以取得它們的信任。“將一隻剛買來的虎皮用手抓好,要注意它會試著去咬你的手指。如果你沒有開車的話,就一路握著它的身體回家。或者是每次握它握半個小時,第一天最少要五次,不要讓它逃脫。如果有咬人的動作,就將它的嘴給抓住。這個方法可以使它們咬人時不會力氣太大,並且也不會想要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