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

博物學

博物學是人類與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門古老學問,指對動物、植物、礦物、生態系統等所做的宏觀層面的觀察、描述、分類等。博物學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它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四大傳統之一,它包括當今意義上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生態學、自然文學、動物行為學、保護生物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從科學傳播學、科普的角度看,博物學應當優先傳播,因為它與“地方性知識”(IK)及百姓的“生活世界”關係更密切。

博物學對應的英文為 natural history,此片語來源於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 )。在古代,history大致相當於研究、探究的意思,片語的字面意思是對大自然的探究。英文natural history的中譯文也稱博物志、自然志,但通常不能翻譯為“自然史”,因為其中的historia (對應於現在英文的history)根本沒有“歷史”的義項。相應地,自然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不能譯成“自然史博物館”。

定義


近世以來,博物學一詞往往是與還原論、實驗方法為特徵的數理科學、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相對立的認知傳統。博物學也使用數學和實驗方法。由於生物學及其新的分支學科不斷發展,19世紀後半期以來,博物學的綜合性的意義已逐漸減弱,到20世紀下半葉博物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就很少使用。此外,natural history一詞,也常以動物志(natural history of animal)、人口自然志(natural history of population)等意義廣泛使用,此時這個片語可靈活翻譯。

人物


博物學如今已經衰落,但在科學史、文明史中博物學貢獻很大。歷史上的著名博物學家有亞里士多德、色弗拉斯特(亞氏的大弟子,植物學家)、布豐(1707~1788)、林奈(1707~1778)、約翰·雷(John Ray)、居維葉(1769~1832)、拉馬克(1744~1829)、賴爾(1797~1875)、達爾文(1809~1882)、華萊士(1823~1913)、法布爾(1823~1915)等。
生物分類學、地質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和動物行為學等能有今日的進展都與他們的“博物”分不開,他們的傑出工作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自然觀乃至世界觀。盧梭、歌德、梭羅等,均是博物學家。到了20世紀,當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學家,如勞倫茲(1903~1989)、邁爾(1904~)、威爾遜(1929~)、古爾德(1941~)、戴維·阿滕伯格(1926~)等等,但這時博物學的地位則一落千丈,原因是學科分化了、向縱深發展了。中國也有一批傑出的博物學家,如沈括、曹雪芹、賈祖璋竺可楨等。

發展


魏晉時,中國湧現了許多博物學家,陸璣、張華、郭璞就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魏晉博物學的興起是中國傳統知識積累的成果,傳統各種學術中對博物學形成影響最大的是名物學、地誌學、農學、本草學、圖學等。魏晉博物學具實用、誌異和知識累積的特徵。總之,魏晉博物學是中國知識進化史上重要的一頁。
漢經學時代之後,學術丕變。一種新的流行是講求廣徵博物。博物學正是在魏晉新知識風氣下出現的新的學術內容。博物學是指關於現實生活中具體物質世界的綜合實用知識。陸璣、張華、郭璞等許多學者及其大批博物學著作使之成為其時學術十分重要的內容。
學術淵源:魏晉博物學的興起是經學流變的結果,更是傳統知識積累的結果。傳統的各種學術是孕育博物學的母體。對博物學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名物學、地誌學、農學、本草學、圖學等傳統學術,這些傳統學術多是經學時代流行於民間的實用技術和知識...

趨勢


博物學教育與博物學傳統的恢復
20世紀50年代前,博物學幾乎是數理學科以外各學科的全部,但到20世紀末,博物學最多只是生物學或者地學的一個不起眼的分支。分子生物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整合了生物學,通過操作DNA發展了一系列生物技術,對此博物學派只能靠邊站。聰明的博物學家都通過走結合的道路獲得暫時的生存。
學術研究如此,各級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如此。
但是,與此同時,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生態、資源問題日益突出。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家園成了時代最強音,而這些更需要整體的而非局部的、宏觀的而非更深層次的理論闡述。保護地球、保持生物多樣性、愛護環境,一言以蔽之,熱愛大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憑的是什麼?是連高粱與玉米不分、沉積岩火成岩不分、驢與馬不分的數理計算嗎?首先,我們需要體驗大自然、認識那裡具體的東西,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當代教育已漸漸淪為生產的工具,淪為使人成為人上人的手段。
那麼恢復博物學、復興博物學,便是一種選擇,是教育界可以做的一項相對簡單的工作。解放前我國的許多學校都開設博物學課程,但後來完全取消了,顯然的理由是,這樣的課程對於講求實際的、追求效率的人才培養來說沒什麼用處!不過,進入21世紀,北京大學又率先重新開設了《博物學導論》《博物學文化》《博物學編史理論與方法》等課程,頗受學生的歡迎。北京大學附中開設博物課已有5年的歷史,北京大學附小也準備開設相關課程。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在高校開設“博物學導論”全校公共選修課,目的不在於培養什麼博物學家,只在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他們了解大自然,熱愛與理解生命及其多樣性,從而在他們年輕時就給他們注入一種現代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其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著作


吉爾伯特·懷特,《塞爾伯恩博物志》
亞里士多德,《動物志》
老普林尼,《博物志》
張華,《博物志》
格斯納,《動物志》
布豐,《博物志》,18世紀
達爾文,《物種的起源》,1859
法布爾,《昆蟲記》(1878-1915)、《阿維尼翁的動物》、《塊菰》、《橄欖樹上的傘菌》、《葡萄根瘤蚜》
威爾遜,《生命的多樣性》、《生命的未來》、《社會生物學 》
貝斯頓,《遙遠的房屋》,三聯書店,2012
哈斯凱爾,《看不見的森林》,商務印書館,2014
繆爾,《我們的國家公園》,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程虹,《尋歸荒野》,三聯書店,2011
華萊士,《馬來群島自然科學考察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盧梭,《植物學通信(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朱迪絲·馬吉,《大自然的藝術》,中信出版社,2013
斯圖爾特,《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商務印書館,2015
莫訓強,《南開花事》,商務印書館,2015

參考書目


Jardine, S., Secord,J.A. Spary, E.C. ed. (1996). J.A.Secord, 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程虹(2011),尋歸荒野(第2版),北京:三聯書店
法伯(2015),發現鳥類,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皮克斯通(2008),認識方式:一種新的科學、技術和醫學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徐保軍(2011).林奈的博物學:“第二亞當”建構自然世界新秩序,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6):25-31
徐保軍(2012).建構自然秩序:林奈的博物學. 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周奇偉(2011). 繆爾的博物學與環境思想 //好的歸博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37-54.
姜虹譯,列文著(2012). 博物學與科學革命 // 科學的畸變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44-166.
姜虹、潘勃譯,梅里厄姆著(2012),大學里的生物學:呼籲更全面更豐富的生物學//科學的畸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06-113
姜虹(2012),女性與植物學的傳播和發展(1760-1830)//科普研究,7(04):77-82
崔妮蒂(2011),博物學編史綱領//好的歸博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03-21
熊姣(2011),約翰·雷的語言學研究與博物學的關係//好的歸博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72-87
熊姣(2011),中國植物學先驅吳韞珍怎樣做學問//好的歸博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88-109
熊姣(2011),約翰·雷的地球博物學及其意義,自然辯證法研究,27(10):47-53
熊姣(2011),約翰·雷《英語諺語集》展示的生活世界,科學文化評論,8(03):67-89
熊姣(2011),約翰·雷的博物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06):32-38
熊姣(2012),約翰·雷的博物學,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熊姣(2013),約翰·雷的動物學研究與自然神學,自然辯證法通訊,35(04):33-38;44
熊姣(2014),約翰·雷的博物學思想,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鄭笑冉(2013),華萊士自然選擇理論與其社會政治思想的融合,北京大學博士論文
鄭笑冉(2013),華萊士和達爾文不同的“自然選擇”之路,科學文化評論,10(02):5-17
李猛(2011),班克斯的博物學實踐及對英國科學的影響//好的歸博物,江曉原、劉兵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55-71
李猛(2013),博物學在皇家學會中地位的演變,自然辯證法通訊,35(02):46-50
李猛(2013),啟蒙運動時期的皇家學會,自然辯證法研究,29(02):103-108
劉華傑(2001),從博物的觀點看//一點二階立場:掃描科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劉華傑(2003.08.03),新博物學,文匯報.
劉華傑(2005),博物學與自然美:植物莖手性一例,見:藝術與科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67-76.
劉華傑(2007),看得見的風景:博物學生存,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華傑(2008),《植物學》中的自然神學,自然科學史研究,27(02):166-178
劉華傑(2009),植物的莖向左轉還是向右轉?——漫話地方性知識與博物學//首都科學講堂:名家講科普(4),周立軍主編,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43-170
劉華傑(2010.02.25),博物學應當在高等教育中站穩腳跟,中國社會科學報,11
劉華傑(2010.03.18),在英格蘭看鳥,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華傑(2010.04.01),懷特與塞耳彭博物志,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華傑(2010.04.15),林奈:給大自然和博物學帶來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華傑(2010),大自然的數學化、科學危機與博物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3):64-73
劉華傑(2010),理解世界的博物學進路,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17-23
劉華傑(2010),自由意志、生活方式與博物學生存,綠葉,(11):35-42.
劉華傑(2010),博物學與地方性知識,見:科學的越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33-61.
劉華傑(2011),博物學、科學傳播與民間組織,科普研究,(03):32-39
劉華傑(2011),尋訪懷特故鄉塞耳彭,明日風尚,(04):154-156
劉華傑(2011),博物人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華傑(2014),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劉華傑(2014),博物學文化與編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劉華傑(2015),博物自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