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戲

中國傳統戲劇之一

扁擔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戲劇,屬於木偶戲。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樂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出時,小型舞台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被稱為扁擔戲。扁擔戲曾經是在全省流行相當廣泛的戲曲藝術形式。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漸漸被其他更現代的藝術取代,而新蔡縣楊莊戶鄉的孫庄尚有人堅持演出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至今仍有自娛自樂演出。楊莊戶鄉位於河南、安徽交界處,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傳統藝術容易在這裡保存。扁擔戲演出的形式較小,但內容豐富,集戲曲、曲藝、口技、民間工藝於一體,技術性很強。

基本介紹


扁擔戲表演
扁擔戲表演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駐馬店市新蔡縣
遺產級別:省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中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開發潛力。清末由安徽藝人傳到駐馬店新蔡縣,由一人挑著戲擔子穿鄉走村進行表演。

歷史淵源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時為解病中的母后心煩之亂,把大量歌女招進宮中,都沒有奏效。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做了十個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簡短的故事情節,終於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認為“扁擔戲”是從唐朝的宮廷里興盛起來的,稱之為“宮廷戲”。後來傳入民間。

表演形式


扁擔戲演出的內容非常廣泛,曲目多取材於《西遊記》《水滸傳》《岳飛傳》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傳統故事,演繹這些故事時,道具主要是木偶,同時也是看這個藝人的口技,因為,戲的每一種聲音都得有這個表演的人做出來。最多的時候需要同時出場多個木偶人物,而且這些人物不但要動要靜,要大打出手,要翻筋斗、打旋子,還得有兵器的碰擊聲、雷聲、雨聲、風聲和說唱對話聲、鑼鼓鏗鏘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得憑藉表演者的十個手指,一張嘴和兩隻腳來完成。

藝術特色


扁擔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清末由安徽藝人傳入新蔡
扁擔戲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為一體,一人口噙蔑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各種人物,道具動作,腳踏鑼鼓,手腳並用,一人一台戲。道具人物一箱載入,小小舞台可以拆合,一根扁擔挑著全部家當,所以人們叫它為“扁擔戲”。“扁擔戲”題材較廣,曲調多以戲曲、說唱藝術為主,唱腔、念白隨著人物角色變化而變,表演者要有多變聲腔,協調的動作等高超技藝。
一副扁擔一台戲,一人演戲百人看,說、唱、做渾為一體。

傳承人物


孫清香,新蔡縣楊莊戶鄉鍾庄村孫庄人。他自幼隨父親孫彩蘭學、練、演五指木偶戲。多年來,孫清香在傳承父輩演技的基礎之上,大膽融入自己的創作。他聰穎好學,博採眾長,自製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並彩繪著裝等。他用紅薯蘿蔔刻人物頭像,用毛筆、顏料彩繪面部,用毛巾、布頭當作服裝。為了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練習表演動作,他自製口哨,能吹出多種戲曲曲調,尤其長於豫劇唱腔。後來,他受前輩藝人的啟發,開始學用真噪子唱,還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銅器打鑼鼓點子。其父死後,孫清香獨立演出,演齣劇目有《王二賣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鬧天宮》、《刀劈王倫》、《三打白骨精》、《老包鍘陳世美》、《穆桂英》、《破天門》、《轅門輯子》、《東郭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