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馬台國
日本古國
邪馬台(yé mǎ tái)國是《三國志》中《魏書·東夷傳》倭人條(通稱魏書倭人傳)記載的倭女王國名。
《魏志》記載,2世紀末日本有許多小國分立,邪馬台國是統治這些小國的強大國家。
國際權威學術界一致認為邪馬台是Yamato(日語大和)的音譯,故“邪馬台國”被國際權威學術界一致認為是日本國家的起源。

江戶時代儒學者新井白石所提觀點
魏武侯北征烏恆時和公孫康締約,曹氏幕府以公孫康繼承燕秦漢以來的東北亞秩序的條件,承認其對九夷的統治換取公孫氏政權不再參與中原紛爭,名義上是效忠東漢(曹魏)的地方官,實際上割據遼東。公孫康沒有後顧之憂開始經略四方。公孫康於建安九年(204年)將樂浪郡十八城的南半,屯有縣(可能為今黃海北道黃州)以南荒地劃分為帶方郡,派公孫模、張敞征討當地原有的韓、濊族等勢力(“是后倭、韓遂屬帶方”,“又有扶余、濊貊之用”,並派公孫模領兵振興扶桑邪馬台國,史稱“右折燕齊,左振扶桑,凌轢沙漠,南面稱王”。在遼陽市公孫家族墓、鳥跟縣、鳥取縣、石川縣也發現證明交流的獨有容器,根據扶桑史料今赤染氏、常世氏及公孫氏後裔。
景初二年六月邪馬台女王極有可能只是響應燕王公孫淵的號召,經帶方郡去往遼東,商議大事,但難升米等抵達帶方時,這裡已經“城頭變幻大王旗”。只得以隨行人員和二十米布朝貢。據記載,公元二三八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邪馬台國與另一個由男王統治的狗奴國向來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來到魏國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馬台國,但是狗奴國對魏帝的檄文卻似乎並不在意。在長期的戰爭中,卑彌呼去世了。邪馬台國擁立了一名男性為王,但是國中卻引起大亂,只好再度擁立卑彌呼一族的女性“台與”為女王,這才平息了內亂。
公元三二六年,台與再度派遣使者來到中國。此時三國時代已經結束,晉朝佔據了主導地位。再往後,邪馬台國就從中國的史書中失去了蹤影。
關於邪馬台國的所在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九州島說較有力,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倭國或邪馬台國在日本列島的九州島的東北部。
邪馬台國和大倭/大和的關係未定。

邪馬台國王宮

邪馬台國時期日本地圖
邪馬台國政府收入由下戶交上的糧食組成,經濟以水田農業與手工業組成。
對外,卑彌呼遣使曹魏,受封為親魏倭王,對內專心對抗狗奴國。而那些不接受邪馬台統治的小國,則與吳國親近。

魏明帝所賜銅鏡
卑彌呼曾在伊都國家設立一大率之官以檢察諸國,並在大倭的監理之下向他國收租賦。
卑彌呼死後(約248年),又立男王,但因國中不服而復立卑彌呼之女台與為王,內亂始定。
此時已由中國傳入水稻栽種和使用鐵器,居民種植禾稻、薴麻,養蠶栽桑,緝麻線,制絲錦、縑絹。武器用木弓鐵鏃。在交換上已經是“國國有市”。社會已有大人、下戶與奴婢、生口之別。大人皆四、五個妻子,是上層統治者,下戶則有二、三個妻子。兩者間的地位與尊卑差別明顯。但下戶並不是奴隸。而奴婢和生口則具有奴隸性質。

邪馬台國使者朝覲魏明帝
文獻記載,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后,邪馬台國派到魏戍帶方郡的使節前後達4次,同時賜生口、倭錦、珠、弓矢等。魏國也曾兩次遣使至邪馬台國,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賜以金印、紫綬,封其大臣為率善中郎將等職稱,並獻以錦絹、銅鏡、珍珠等。
在中日文化的互動之下,邪馬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且出現了文字的雛形,而中國則引進了邪馬台國的紡織、印染技術,使中國服裝出現了多樣化、多元化趨勢。

卑彌呼銅像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歷史學界肯定倭人記載的史料價值,形成主張邪馬台國在九州和在畿內大和的兩個學派,並否定卑彌呼即神功皇后的傳統說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考古學家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參加討論,對邪馬台國的社會性質等作了理論上的研究和闡述,擴大了研究領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邪馬台國的研究出現飛躍發展。但在地理位置問題上,仍然無法解決九州說在里程上的矛盾、大和說在方向上的矛盾,從而在社會性質和國家論上也是議論紛紜。
因此,關於邪馬台國的社會,有原始社會末期、英雄時代、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和奴隸制社會等各種看法。在國家論上也有部落聯盟、國家的雛形或原始國家以及東方專制君主制等各種觀點。

卑彌呼女王
纏向遺跡被認為是“邪馬台國”在畿內地區最有可能的所在地,此前曾進行過多次發掘。2009年2月開始的此次調查對1978年發掘出的柵欄和建築遺跡及其周邊約400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了擴大發掘,結果發現了新的建築和柵欄遺跡。這些建築和柵欄的年代為公元3世紀前半期,正好和《魏志·倭人傳》中卑彌呼所處的時代一致。

眾說紛紜
一些支持畿內說的學者認為,此次發現的建築規模較小,應該是“中樞設施”的附屬設施,今後的發掘令人期待。還有學者注意到建築群的規劃性,認為這可能是卑彌呼為迎接魏國使者而整頓“國家威容”的結果。
但也有支持九州說的學者認為,僅憑少量建築和柵欄遺跡就認為這裡是“邪馬台國”還為時尚早,此次發現並不能動搖九州說。
日本考古專家通過科學檢測發現,奈良縣櫻井市箸墓古墳出土的文物與日本古代“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的去世時間相吻合。這一發現可能對確定作為日本國家起源的“邪馬台國”的位置產生重要影響。

《魏書·倭人傳》記載的邪馬台國地址
箸墓古墳位於公元3世紀時期日本最大的村落遺跡纏向遺跡內,全長約280米,遠大於此前發現的110米的最長古墳,被認為是強大政權出現的結果,但其墓主卻一直是個謎。由於箸墓古墳是日本宮內廳指定的皇族陵墓,不允許發掘,因此古墳周邊出土的土器成為判斷古墳年代的線索。此前的考證基本是根據土器樣式進行的,有卑彌呼本人陵墓、卑彌呼後繼者陵墓以及與卑彌呼無直接關係者的陵墓等多種說法。

卑彌呼王陵
有學者指出,碳14測年法在取樣時容易混入雜質從而影響檢測結果,從世界考古實踐來看,檢測結果也往往比考古學認定的年代靠前,因此不能僅憑這一點就輕易下結論。但研究小組聲稱,除箸墓古墳外,他們還對周邊古墳出土的土器作了檢測,結果年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