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斑棘鱗魚

乳斑棘鱗魚

乳斑棘鱗魚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復活節島、夏威夷,北起南日本、琉球群島,南迄澳大利亞北部及鄰近島嶼。

簡介


乳斑棘鱗魚又稱白斑金鱗魚,俗名白鱗甲是輻鰭魚綱金眼鯛目金鱗魚科的其中一種。

分佈


本魚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復活節島、夏威夷,北起南日本、琉球群島,南迄澳大利亞北部及鄰近島嶼。

深度


水深20~50米。

特徵


本魚體呈銀白色,背部稍暗,在背鰭鰭棘部外側有紅色寬頻。背鰭最後一棘最短,與第一軟條不相接。有孔之側線鱗片40枚以上,外鼻孔邊緣無棘。尾柄部無銀灰色斑塊。體長可達23厘米。

生態


本魚棲息在珊瑚礁區,為夜行性魚類,晝間在礁洞內棲息,夜間則外出覓食,以小蝦蟹為食物。

經濟利用


食用魚,不易剝鱗,適宜碳烤食用。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金眼鯛目 Beryciformes
亞目:金鱗魚亞目 Holocentroidei
科:金鱗魚科 Holocentridae
屬:棘鱗魚屬Sargocentron
種:乳斑棘鱗魚S. lacteoguttatum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中等側扁。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下頜不突出於上頜。前上頜骨的凹槽大約達眼窩前緣的垂直線上;鼻骨的前緣圓形;鼻窩沒有小刺。前鰓蓋骨後下角具ㄧ強棘,長度約1/2眼徑;眶下骨上緣沒有側突的小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 42-45,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 2.5;頰上具 5 列斜鱗。鰓耙數5-7+10-12=15-19。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部間具深凹,具硬棘 X-I,軟12- 14(13);最後一根硬棘短於前一根硬棘。臀鰭有硬棘 IV,軟 9;胸鰭軟 15 ;尾鰭深叉形。體淡銀紅色,上半部有藍色虹彩;鱗片有黑色細點;背鰭硬棘部透明銀白色,有寬的紅色外緣,紅色下方各有一個小白班。以前所記載之乳斑棘鱗魚(Sargocentron lacteoguttatum)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區,一般都逗留在礁緣湧浪區的洞穴與裂隙,或是礁石前面;小魚則常見於潮池區。不會成群住在一起,而是三三兩兩各自覓食,尋找隱藏在礁石附近的小型甲殼類、甲殼類幼生與多毛類的蠕蟲等食物。棲息深度在0-180公尺深的水域。性貪吃,垂釣時極為容易上鉤。地理分佈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與南非奧歌亞灣,東至到夏威夷與復活島,北至日本南部與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北部與奧斯垂群島。臺灣各地及離島的礁區皆可見。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