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工業學校
日照市工業學校
日照市工業學校坐落在五蓮縣域西南靈公山下、洪凝河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環境幽雅。是1993年6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中專學校。2015年學校整體搬遷到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校址三亞路77號。
日照市工業學校於1993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是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數控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山東省就業明星學校。學校位於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三亞路77號,佔地260畝,教職工256人,在校生4200多人。
日照市工業學校
學校秉持“學一技之長,養一生習慣,讓學生擁有幸福人生”的辦學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大力推進辦學、教學、人才培養、評價模式四項改革,打造課程與教材、師資隊伍、實訓資源、信息化平台四個支撐體系, 2015年10月,成為日照市首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2016年4月又成功申辦山東省示範性職業學校。
學校現舉辦三年制中專教育、“3+2”五年制大專教育、“3+4”七年制本科教育;與日照市籃球、足球、摩托艇三個協會聯合辦學,與嘉泉大學等6所韓國高校舉辦中韓國際班,與吉林大學等4所國內高校舉辦本專科學歷教育。現有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車輛工程、商務管理四個系,開設數控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機電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高鐵乘務)、會計等11個專業。與日鋼集團、現代威亞、港務局、興業集團、金馬集團、海恩鋸業、雙港活塞、海信集團、海爾集團、歌爾聲學、共達電聲、福田雷沃等80餘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供需關係,畢業生就業率99%。
20多年來,學校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托舉起了千萬個家庭的希望和夢想。2015年,由團市委、市教育局主辦,學校承辦了“小白楊”關愛行動--青少年就業、創業技能提升行動。學校被團市委表彰為“日照市勵志學校”,是目前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學校。
學校將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內涵建設為重點,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精心培育現代高端技能人才,高標準推進日照市數控技術應用和財經職教集團的建設,搭建職業教育與行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互惠共贏的合作平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有特色、國內一流、接軌國際水平的現代化職業學校。
2001年被外經貿部、教育部確定為“日本國政府無償援助項目學校”,獲日本國政府價值1253萬元實習設備無償援助,是全國五處受援學校之一。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獲中央財政230萬元、500萬元和100萬元職業教育專項資金扶持。作為國家、省重點建設實訓基地,國家財政將繼續投入專項資金扶持建設。
近年來,學校以“創建中國特色名校”為目標,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根據社會需求,先後開設了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技術應用、機電一體化、鋼鐵冶鍊、模具設計與製造、計算機及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和電子商務等15個專業。密切建立與經濟社會的聯繫,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以崗位能力為核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與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調動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針對學生思想多元、個性多樣、水平多層、發展多極,差異巨大的實際,確立了“基本素質+特長技能”的培養目標。以試行學分制和“名師工程”為重點,對教學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市率先試行教師“做菜”、學生“點菜”的學分制管理。建立嚴格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堅持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製度和“優生優業(優先就業)”制度。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畢業時都能取得2-3項技能等級證書。最近,被省勞動保障廳、教育廳確認為“雙證互通試點學校”。提出並構建:“文明校園、書香校園、藝術校園、平安校園和數字校園”,為師生創造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多彩自主的生活環境和文明優美的校園環境。
大力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加快教育科研成果轉化和“雙師型”教師培養。目前,有十多項教育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教育科研工作示範學校”。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CAI課件審定會”和“電類教材編寫提綱審定會”,相繼在我校召開。我校教師主編的《電子技術CAI課件》和《機械製造技術技能訓練》一書,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電子技術CAI課件被確認為國家優秀課件一等獎,全國推廣發行。
大力推進“聯合辦學”戰略,聯合辦學向集約化發展。目前已與莒縣職教中心、沂源職教中心等4所學校聯合打造“1+2”模式。與深圳鴻准精密模具公司合辦“鴻准班”,在安旭集團、五徵集團等開闢20處校外實訓基地,與韓國威亞發動機公司、日照港務局、日照鋼鐵公司、青島海爾集團、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80餘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人才供需關係,初步實現了訂單教育和定向培養,畢業生就業一直保持在98%以上。建校十幾年來,向社會輸送了1萬多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中有許多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和創業典型。
三亞路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