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漢語漢字
孔(拼音:kǒ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一般認為是洞穴,窟窿義。由本義引申為空闊,深遠義。由洞穴義引申為大、通達義。孔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很”、“甚”。還作量詞。用於洞穴、橋洞、窯洞、油井等。
“孔”字的金文作圖1或新附①。金文“孔”字的解釋頗多。有的學者認為金文的“孔”字是“子”上加上一段弧線,這段弧線指出嬰兒頭部的囟門所在的位置。金文的“孔”字所表示的意思是:小兒頭上的囟門。由於小兒的囟門還沒有合攏,即頭上像是有個洞,所以“孔”引申指“洞”“孔穴”的意思。《爾雅·釋詁》:“孔,間也”郭璞註:“孔,穴也。”小篆的“孔”字右部構件是將金文“孔”字中“子”上的短弧線位置移動而成,即為圖5。《說文解字·乚部》:“孔,通也。”許慎所說的“通”就是“通達”的意思,這是“孔”的引申義。郭沫若先生在《金文叢考》中指出,金文的“孔”字“乃指小孩頭上有孔也。故孔之本義當為囟,囟者象形文。孔則指事字。引申之,則凡空皆曰孔,有空則可通,故有通義”。
有的學者則認為金文的“孔”字實際上是由甲骨文“乳”字簡化而來,其中“乳”的對象被保留下來了,作為哺乳主體的母的形象則被減掉了,只剩下象徵母親隆起的乳房的一條線,與“子”的頭上一側相連。這種“子”與曲線的位置關係相當重要,根據它可以獲得對“孔”字意思的正確理解,即哺乳嬰兒。
古人為了進一步表現“孔”的本義就是“哺乳嬰兒”,於是在象徵嬰兒“子”的頭部位置上又加一隻手,也就是“爪”,即成“乳”字,以示用手托著“子”的頭在哺乳。所以“孔”和“乳”字體現了古代婦女哺育嬰兒的情形,它們所反映的直立行走的人類所特有的哺育後代的姿勢,其文化的人文特徵也極其顯著。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孔字條中說:“林義光謂,本義當為乳穴,引申為凡穴之稱。‘乚’象乳形,‘子’就之,以明乳者孔也。”
還有的學者對“孔”字的結構作了與上述幾種說法完全不同的解釋。《說文解字·乚部》:“從乙從子。乙請子之候鳥也,乙至而得子喜美之也,”這就是說,“孔”字是由“乙”和“子”構成。“乙”一說指一種鳥、古稱玄鳥,就是燕子。其意思是:乙鳥所生之子,也就是燕子繁衍的後代。因此,它的後代以孔為姓。據古籍記載,孔姓出自殷商的子姓。
孔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kǒng | 名詞 | 洞孔;窟窿。 | hole; aperture | 《墨子·備城門》:“客至,諸門戶皆令鑿而冪孔。” | 孔洞;針孔;無孔不入; 千瘡百孔;一孔之見 |
〈文言〉途徑;門徑。 | 王安石《兼并》詩:“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闔開。” 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准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 | ||||
〈文言〉指銅錢。因銅錢有孔,故稱。 | 周密《武林舊事·驕民》:“諸務稅息,亦多蠲放,有連年不收一孔者,皆朝廷自行抱認。” | ||||
〈文言〉指孔雀。 | peafowl | 屈原《九歌·少司命》:“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慫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東方朔《七諫·謬諫》:“亂曰:鸞皇孔鳳,日以遠兮。” | |||
(Kǒng)指孔子。 | Confucius | 《韓非子·八說》:“博習辯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國何得焉?” | 孔廟;孔孟之道 | ||
(Kǒng)姓氏用字。詳見“孔姓”。 | |||||
形容詞 | 〈文言〉美好。 | fine | 《漢書·禮樂志》:“令問在舊,孔容翼翼。” | ||
〈文言〉通達。 | 孔道 | ||||
〈文言〉深遠的樣子。 | 《淮南子·精神訓》:“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 ||||
動詞 | 〈文言〉穿通。 | 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夫怒,以屠刀孔其股,穿以毛綆,懸樑上,荷肉竟出。” | |||
副詞 | 〈文言〉甚,很。 | very | 《詩經·周南·汝墳》:“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 ||
量詞 | 用於洞穴等有孔道的建築。 | 郭小川《崑崙行》詩:“看前面,紅旗飄飄,紅旗下,山凹里出現三孔土窯。” | |||
參考資料: |
【卷十二】【乚部】康董切(kǒng)
通也。從乚(yǐ)從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通也
段註:通者,達也。於《易》卦為泰。孔訓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實空者,竅也。作孔為叚借。
嘉美之也
段註:各本無此四字,由淺人謂與下復而刪之,今依《韻會》補。也當作詞。詞者,意內而外也。通為吉,為凶,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傳》曰:孔,甚也。是其義。甚者,尤安樂也。或曰:詩言亦孔之丑,豈嘉美之乎。曰:此即今甚字通於美惡之意也。
從乚子
段註:會意。康董切。按此字未見三代用韻之文,但以肉好即邊孔求之疑孔古音在三部,故吼、犼、芤以為聲。
乚,請子之候鳥也
段註:《月令》:仲春,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注云:高辛氏之世。玄鳥遺卵,娀(sōng)簡吞之而生契。后王以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
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
段註:說從乚子會意之恉。
故古人名嘉字子孔
段註:此又以古人名字相應說孔訓嘉美之證。見於《左傳》者,楚成嘉字子孔,鄭公子嘉字子孔,春秋經宋孔父,左傳雲孔父嘉。何休雲經稱字。按孔父,字孔。故后以為氏。
康董切,上董溪‖孔聲東部(kǒng)
孔,孔穴也。又空也,甚也。亦姓,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簡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康董切。二。
【校釋】①太乙,甲骨文作大乙,與此同。《尚書·湯誓》釋文引《世本》作天乙,《荀子·成相》、《史記·殷本紀》同,《廣韻》其他各本亦作天乙,王國維謂天乙為大乙之訛。
【寅集上】【子部】孔·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1
古文:𡤿
《唐韻》《正韻》康董切。《集韻》《韻會》苦動切,空上聲。《說文》:通也。從乙從子。乙,請子之候鳥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故古人名嘉字子孔。
又甚也。《詩·小雅》:德音孔昭。《書·禹貢》:九江孔殷。註:殷正也。言水道甚得其正也。
又穴也。《爾雅·釋詁》孔,間也。疏:謂間隙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視其鑽空而惌(yuān)。《史記·舜本紀》:為匿空旁出。註:空即孔。
又空也。通也。老子《道德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註:謂空虛能容也。
又揚子《太玄經》:孔道夷如。註:孔道,通道也。
又鳥名。《山海經》:南方多孔烏。
又姓。《廣韻》:殷湯之後。本自帝嚳妃簡狄吞乙卵而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華父督之難,其子奔魯,故孔子生於魯。
字形對比(楷體)
孔
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①㇖(橫鉤)②㇁(彎鉤)③㇒(提)④乚(豎彎鉤)
【規範提示】“子”的橫改提。
【寫法】❶“子”“乚”寬窄相當,頂部“子”低,底部“”高。❷“子”,㇖(橫鉤)的折點抵豎中線;提筆收筆于田字格中心。❸“乚”,豎段起筆高,在豎中線右側。
孔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ʰ | uŋ | |
王力系統 | 東 | kʰ | ɔŋ | |
董同龢系統 | 東 | kʰ | ûŋ | |
周法高系統 | 東 | kʰ | ewŋ | |
李方桂系統 | 東 | kh | ung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東 | u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東 | u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ʰ | u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kʰ | u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ʰ | u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ʰ | u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h | ung |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孔 | 孔 | 通 | 上聲 | 一董 | 東 | 溪 | 合口呼 | 一 | 次清 | 康董切 | kʰuŋ | |
集韻 | 嗊 | 通 | 上聲 | 一蕫 | 東 | 溪 | 合口呼 | 一 | 次清 | 苦動切 | kʰuŋ | ||
韻略 | 上聲 | 董 | 康董切 | ||||||||||
增韻 | 上聲 | 董 | 康董切 | ||||||||||
中原音韻 | 孔 | 上聲 | 東鍾 | 溪 | 合口呼 | 次清 | kʼuŋ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東鍾 | 枯拱切 | ||||||||||
洪武正韻 | 孔 | 上聲 | 一董 | 東 | 溪 | 苦 | 次清 | 康董切 | k‘u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