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高

施永高

施永高,著名畫家,字雲閣,號百笑齋主,創耕山人。1952年生於浙江寧波鎮海。自幼喜丹青、好金石、無師自通,走過了幾十年坎坷的藝術創作之路,養成了喜歡品味生活,用情用心入藝,以創作為“玩”樂的習慣。他憑著繪畫基礎,曾做過木工,及后沉湎工藝、美術、雕塑、建築、園林等,也研究過高難的綜合藝術城規。北京大學李可染研究會藝術顧問,中國紫光閣名人書畫院顧問,中央數字電視(法制與經濟)欄目藝術顧問。現為北京雪梅書畫院藝術顧問,中國公關關係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奇絕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醫師學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兼書畫藝術鑒賞大師、世界華人書畫藝術院副院長。

人物生平


翻開施永高的《百笑頤壽》調心圖畫冊,細細品味收藏其內的100多幅笑佛圖,愉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並迅速傳遍全身。施永高筆下的笑佛,個個姿態迥異,笑容可掬,每張笑容背後又都飽含著他對人生的真切感悟,看似平平淡淡、簡簡單單,但卻寓意無窮。
笑佛的原型來源於流傳在民間千百年之久的彌勒佛形象,但與民間形象不同的是,施永高賦予了它更鮮活的生命力和更直觀的感染力,讓人覺得可親可近,會意一笑間,感悟其深藏的善意之心。

個人生活


夢中見佛緣分生 無視自通成才路
施永高對笑佛形象而傳神的刻畫,固然與他所懷有的藝術才能和天賦分不開,但鮮為人知的是,在他和彌勒佛之間,卻有著一段看似特殊的緣分。
施永高出生於東海之濱的美麗城市寧波,年少時因躲避天花,被家人鎖在屋裡,一日進入昏睡狀態的他,夢見了雲遊四海、廣為施樂的布袋和尚,兩人一起玩耍,甚至還聊起了家常,這讓他特別開心。因為在民間,相傳彌勒佛出家之地就在寧波奉化,或許是因為這一巧合的緣故,從此佛緣開始融入他的生活,並為之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的源泉。
自幼喜愛丹青、金石的施永高,從藝道路卻並非一帆風順,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艱辛和汗水。天資聰慧的他,幼時因家境貧寒,沒錢購買畫畫所需的工具,竟以草棍為筆,大地為紙,痴迷地作畫。上小學時,他的聰明才智再次得到認可,被老師和同學稱之為“巧手小畫家”、“小木匠”,那時的他就已知道用自己創作的工藝美術品,去換取所需的學慣用品。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個小學生有這種意識,可謂超前。然而,作為68級老三屆的他,卻不幸在文革時期,被劃為了“黑五類”,成為了待業青年,並由於矮小瘦弱,沒有人願意收他為徒,因此,施永高藝術創作之路走得異常艱辛,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極低沉、抑或放棄,而是憑著一股子執著的精神,自學自造:拆椅子劈桌子研究構造,找爛木頭、舊傢具做練習,沒錢買工具只好自己研製,他的雕刀就是自己做的。反覆試驗,不斷摸索,雕刻的作品一件件捨棄,設計好的創作一個個推翻,自己跟自己較勁,他只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作品的向別人證明一切。為此,他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全身心地投入創作,手上早已留下了數不盡的刻刀傷痕,過度的勞累甚至一度影響了他的健康,但他卻依舊執著。
“天道酬勤”,終於有一天他成功。他設計的傢具由於新穎獨特、美觀大方,而備受人們喜愛;他創作的浮雕工藝不拘一格、獨具匠心,還在圖紙設計時就已被欣賞的人們爭搶預定,家裡家外,門庭若市,求打傢具的幾乎踏破門檻,供不應求,竟然排到一年以上,婚嫁急等的人還要托關係走後門。口碑越傳越廣,名聲也逐漸響亮起來。
文明快樂百笑佛 藝術養生第一書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對於施永高來說,這副聯是他蒙生創作“百笑佛”想法的最初來源。如今,收集在施永高的《百笑頤壽》畫冊中,那一百多個露著圓圓大肚、面呈不同笑態、憨厚可愛的胖彌勒佛形象,便是這副聯所闡釋意境的生動寫照。這本《百笑頤壽》畫集有一個特別之處,它是中國畫壇上第一本藝術養生專著,已被國家版權局列為了著作權保護項目,開拓了中國畫創作的一個新課題,由此也被認為是繼郭沫若大師和劉硯大師在六十年代出版的詩畫合集《百花齊放》之後的又一力作。
讀其目錄,便可得知施永高的創作意圖,“文明和諧篇”、“開心順欺篇”、“吉祥助興篇”、“養生保健篇”、“福壽延年篇”等等,無不昭示著藝術養生之道,和諧生活之風。施永高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只有文明才能開心,只有開心才能長壽”。基於此,他在創作彌勒佛時,始終將文明、健康、快樂的理念貫穿其中。
然而,《百笑頤壽》同時也是施永高沿著“笑、和”主線藝術創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從中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創作方法和創作觀點。
關於彌勒佛的笑,可以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瓶頸”。彌勒佛流傳於民間,其形象可謂婦孺皆知,深入人心,在藝術表現上幾乎已經接近絕境,難以再有突破創新,而施永高卻出其不意地創作出了一百多副笑態迥異的形象,同佛不同容、同佛不同神,讓人在興趣盎然之餘,還留下了片片笑聲,可謂不易。如《手掌乾坤度蒼生》中的彌勒佛盤坐於地,淡定中透著一股為國為民的責任感;《文明禮讓自沾壽》中拄拐而立的彌勒佛,左手作禮讓狀,笑眼眯成一線,看似春風拂面,卻在暗示著弘揚文明禮讓之風;《大肚容人煩惱少》中的彌勒佛極為可愛,仰頭向天,含笑露齒,一幅無憂無愁的樣子,猶如孩童仰望星空,還調皮地眯上了一隻眼,但卻展示出一種大度和寬容之氣;《喜望人間美一片》中那個佇立於山崖之石,喜望人間的彌勒佛,身子前傾極目遠眺,喜上眉梢、抿嘴而笑的神態溢於言表,令人不禁莞爾……
藝術源於生活。施永高筆下的百佛之百笑,經由藝術的處理,表現出一定的欣賞性和感染力,但百笑的原型卻都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從20世紀80年代起,施永高就開始處處留意民間流傳的對彌勒佛笑容、笑貌以及性格,還有人們附加在他身上的精神寄託和嚮往的理解,很多人認為彌勒佛是非生活化的象徵,但在施永高看來,他其實是中國老百姓幾千年來對人性的一種理想憧憬。施永高將對彌勒佛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把生活中捕捉到的最動人的笑容,巧妙地結合在百樂圖的刻畫中,於是誕生了那些栩栩如生、可親可近的笑佛形象。在圖旁配上詩人張秀平為其所作之詩,賞畫讀詩,兩者相得益彰,成為了解讀作品的極好“佐料”。
不拘一格來雕刻 百笑彌勒把善傳
木匠出身的施永高,無師自通,對於雕刻有著極高的天份和感受力,並在後天的努力與探索下,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雕刻家,迄今已經從事雕刻藝術40餘年。他雕刻創作範圍極廣,凡木、泥、石、金屬等等皆可成器,同時還對城市雕塑、環境藝術頗有創新研究。他的表現手法是自創的,因此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原始的不羈與率真,能讓人感受到一種不受法度約束的新意。
木雕作品中彌勒系列形象平和、傳神,極具人情味。施永高將自己幾十年的雕刻技巧與情感融合在作品里,使得作品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要知道雕刻彌勒佛容易,雕刻百笑彌勒佛卻很難,但施永高卻做到了。施永高的百尊木雕彌勒佛,不僅笑不同態,笑不同容,而且百笑盡善。
然而要讓彌勒佛百笑盡善,在施永高看來,就非得有百種值得一笑的好心境和好心情不可。施永高對於笑佛境界的探索,也正是一種對人生真諦的尋覓。他的百笑佛集納了人間的真美、真心、真情,將藝術與生活、藝術與人的心理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展現出古老的東方精神文明。其代表作《笑迎賓客》中高舉雙手,喜迎賓客來訪的彌勒佛笑容滿面、燦爛如菊,讓人倍感親切,同時也將禮儀之邦的禮節傳統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留下了印象深刻。《喜望人間》中的白胖彌勒佛,與畫中《喜望人間美一片》的彌勒佛有相似之處,也有迥異之別,兩個彌勒佛都在喜望人間,但木雕中的白胖彌勒佛雙手抱膝,斜著腦袋,悠哉游哉地望著某處,那輕鬆愜意的姿態和表情,讓人看了無不羨慕;而畫中的彌勒佛卻是前傾著身子,極目遠眺,右手掌微微抬起,彷彿在和誰打招呼。《佛心童趣》中一群可愛而頑皮的孩子恣意地爬在彌勒佛的身上玩耍,彌勒佛咧開大嘴直樂呵,那神采奕奕的表情,似乎訴說著一顆未泯的童心。
施永高的彌勒佛多取材於樹根木結,其內在材質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創作的難度,但是也給了他一個無限的創造空間。在創作過程中,施永高依據樹根木結的形狀構思,從不輕易下刀,有時面對一塊難以琢磨的材料要考慮好幾年的時間,一旦構思形成便果斷落刀,一氣合成。他在創作時從沒有打草稿的習慣,總是意在筆先,意在手先。因此,他的作品都是唯一的,每一個彌勒佛都呈現一種獨特的笑,每一種笑都代表著一種精神狀態,每一種精神狀態背後都蘊含著人類的某種智慧或美德。
“佛中有人情,人中有佛性,所謂佛的境界,其實仍是人的境界。”這是施永高對自己藝術追求的簡單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