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軍曹魚的結果 展開

軍曹魚

鱸形目軍曹魚科

軍曹魚,拉丁文學名:Rachycentron canadum (Linnaeus)外文學名:Cobia,black kingfish,runner,prodigal son,sergeantfish俗名:海竺魚、海鱺、竹五、海於草。科屬:隸屬鱸形目軍曹魚科。

軍曹魚(學名:Rachycentron canadum)是軍曹魚科、軍曹魚屬魚類。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臉。體被細鱗,埋於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棱脊。有擬鰓;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遊離;鰓被架7;鰓耙短。背鰭硬棘短且分離,約略可完全收藏於溝內;軟條部前方鰭條高而略呈鐮刀狀。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但略短。體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帶黃色;體側具顯明的二條銀色縱帶,幼魚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軍曹魚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凡是沙泥底質、碎石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漂流與靜止目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而除了大陸架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常棲於外海深水區,有時為追索食餌游至上層,游泳速度快,但不結群洄遊。肉食性,兇殘,攝食猛,攝食量大。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水域。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南海及台灣沿海。

物種簡介


動物學史

軍曹魚最初由林奈(Linnaeus)在1766年描述並命名為Gasterosteus canadus。後來又改為Rachycentron candum(Linnaeus,1766年)。軍曹魚的同義學名包括Apolectus niger Bloch 1793、Scomber niger Bloch 1793、Naucrates niger Bloch 1793、Elacate nigra Bloch 1793、Centronotus gardenii Lacepede 1801、Centronotus spinosus Mitchill 1815、Rachycentron typus Kaup 1826、Elacate motta Cuvier & Valenciennes 1829、Elacate atlantica Cuvier & Valenciennes 1832、Elacate bivittata Cuvier & Valenciennes 1832、Elacate malabarica Cuvier & Valenciennes 1832、Elacate pondiceriana Cuvier & Valenciennes 1832、Meloderma nigerrima Swainson 1839、Naucrates niger Swainson 1839、Elacate falcipinnis Gosse 1851、Thynnus canadensis Gronow 1854、Elacate nigra Gunther 1860、Rachycentron canadus Jordan & Evermann 1896、Rachycentron pondicerrianum Jordan 1905。
軍曹魚
軍曹魚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圓筒形,稍側扁,軀幹部較粗大,尾部逐漸細小,體長為體高的8倍余,為體寬的6倍左右。頭較平扁,寬大於高。吻較長,頭長為吻長的2.5倍。眼小,頭長為眼徑的7倍余,位於頭兩側,近於頭前部,上緣靠近頭背部。眼間隔平寬,頭長為眼間隔的2倍有餘。口較大,前位,稍傾斜,前頜骨不能伸出,上頜骨末端伸達眼前緣下方,下頜較上頜稍長。兩頜、犁骨、齶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帶。鰓孔較大,前鰓蓋骨后緣無鋸齒,鰓蓋骨后緣無棘。鰓耙短粗,鰓耙數為3~4+7~12。
軍曹魚
軍曹魚
體被細小圓鱗,頭的頰部、頂部及鰓蓋上緣均被小圓鱗。側線呈波紋狀,在胸鰭上方呈弧形。背鰭2個,第1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後上方,具8枚鰭棘,棘粗短,棘間膜較低,各棘幾呈分離狀,並可分別收藏於縱溝里;第2背鰭位於第l背鰭最末鰭棘後方,基底較長,前部鰭條較長。臀鰭與第2背鰭同形,但基底較短,前方有2枚鰭棘。胸鰭寬大,位低,后緣尖形。腹鰭胸位,較小,鰭條末端不過胸鰭鰭條末端。尾鰭形狀隨其生長而變化,幼魚由尖尾形漸變為截形,繼而淺凹形,長大后呈叉形,上葉顯著長於下葉。
體背部呈灰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沿背鰭基部有一黑色縱帶;自吻端至尾鰭基也有一黑色縱帶,並與背部縱帶平行;自胸鰭基至臀鰭基末端上側方還有一條淺褐色縱帶。各帶之間為灰白色,幼魚這兩條白色帶更明顯。各鰭均呈褐色,但腹鰭邊緣及尾鰭上下緣為白色。
其體形圓扁,軀幹粗大,頭平扁而寬;口大,前位,微傾斜,近水平而寬闊;吻中等大小,約為頭長的1/3;眼小,不具脂膜,為頭長的1/7~1/10,眼間隔寬平,位於頭兩側;前額骨不能伸縮,上頜後端近眼前緣,下頜略長於上頜;鼻孔長圓形,每側2個,與眼上緣處於同一水平;上下頜骨、齶骨及舌面具絨毛狀牙帶。背鰭硬棘短且分離,臀鰭具2~3枚弱棘。幼時尾鰭圓形,成體尾鰭則內凹呈半月狀。尾柄近圓筒形、側扁、無隆脊,第一背鰭8~10鰭棘、粗短,可收褶入溝中,胸鰭尖、鐮狀,腹鰭胸位,具1棘5鰭條。在養殖過程中,尾鰭形狀有所變化,在130厘米時尾鰭為尖尾形,180厘米時尾鰭略成截形,300厘米以上時尾鰭漸變為深叉形。上葉略長於下葉。魚體表、頰部、鰓翼上緣、頭頂部、鰭基部均被小圓鱗,側線前端為波狀,胸鰭上方波位較大,後段平直達到尾鰭基部。魚體背面為黑褐色,腹部為灰白色,體側沿背鰭基部有一黑色縱帶,自吻端經眼而達尾鰭基部,體兩側各有一條平行黑色縱帶,各帶之間為灰白色縱帶相間。鰭為淡褐色,腹鰭與尾鰭上邊緣則為灰白色。

棲息環境


軍曹魚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凡是沙泥底質、碎石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漂流與靜止目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而除了大陸架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軍曹魚不耐低溫,胚胎髮育期間適宜水溫24-31℃;仔魚階段(體重10-15克),水溫低至20-21℃,攝食量明顯降低,19℃不攝食,17-18℃活動減弱,靜止於水底,16℃開始死亡。水溫22-34℃有明顯的索餌活動,水溫升至36℃,雖有攝食行為,但已開始死亡。
軍曹魚
軍曹魚

生活習性


活動規律

軍曹魚為暖水性中下層魚類,常棲於外海深水區,有時為追索食餌游至上層,游泳速度快,但不結群洄遊。

食性

肉食性,兇殘,攝食猛,攝食量大。在自然海區,較小的軍曹魚主要以蝦、蟹、頭足類為食,約佔食物總量的80%,其次為魚類。較大個體的魚以食魚為主,如天竺鯛類、鯡鯉、坯及三線磯鱸、石斑魚的幼魚,也攝食頭足類、三疣梭子蟹、蝦類等,魚類約佔食物總量的80%。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完全馴化攝食人工顆粒飼料。

習性

軍曹魚為廣鹽性魚類,鹽度4-35‰時有明顯的索餌活動。較大個體對低鹽的忍受力較低,鹽度低於8,即沒有攝食活動,養殖魚維持在10以上為宜。

分佈範圍


海域範圍

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水域。在大西洋西部,自新斯科舍省(加拿大),南至阿根廷,包括加勒比海;從切薩皮克灣南部到墨西哥灣,在美國沿海溫暖的水域中豐富。在東大西洋,從摩洛哥到南非。在印度至西太平洋,從東非和日本到澳大利亞。不產於東太平洋。主要捕撈生產國為巴基斯坦、菲律賓、墨西哥等國,中國以南海和東海較常見到,黃海北部很少見,渤海基本上見不到,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也有分佈。

國家地區

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土、汶萊達魯薩蘭國、維德角、柬埔寨、喀麥隆、開曼群島、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澳門、台灣、香港)、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象牙海岸、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法屬蓋亞那、法屬南部領土(莫三比克海峽群島)、加彭、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尼科巴島、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科威特、科威特、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島、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諾福克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葡萄牙(馬德拉)、波多黎各、卡達、俄羅斯聯邦(庫爾勒群島)、留尼汪島、聖巴塞萊米、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島(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威克群島)、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英國、維爾京群島、美國、西撒哈拉、葉門。我國產於南海、東海與黃海。為曖水性中下層魚類。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較深海區。

生長繁殖


在生殖季節,雌魚背部黑白相間的條紋會變得更為明顯,腹部很突出;而雄魚背部黑白條紋不明顯或消失,腹部也較小。網箱養殖的軍曹魚性成熟年齡在南海約為2齡,性成熟最小體重雄魚約7千克,雌魚約8千克。該魚卵粒較小,相對繁殖力為160粒/克。
在自然海區,軍曹魚為多次產卵類型的魚類,生殖期較長,在美國東海岸北墨西哥灣海域,4-10月均可發現有成熟的魚。在中國台灣南部,2月底至5月為產卵高峰期,往後有零星產卵,直至10月。產卵適宜水溫為24-29℃。廣東湛江地區4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主要產卵期。軍曹魚受精卵透明略帶淡黃色,圓形,浮性。受精卵膜吸水后略膨脹,卵徑1.35-1.41毫米,油球徑約0.39毫米。每千克卵約50萬粒。質較差的卵不透明,浮性不佳,卵腹腔不明顯。孵化時間隨水溫變化而變化,水溫24-26℃時,約30小時開始孵化破膜,水溫28-30℃時,約22小時開始孵化出膜。

養殖

生活在鹹水和鹹淡水的較廣鹽性水中,適宜溫度為10~35℃,最適生長溫度為25~32℃,10℃以下攝食減少或不攝食,3℃以下處於凍害邊緣。軍曹魚為肉食性魚類,以蝦、蟹和小型魚類為食物。天然海區中生長速度極快,一般周年生長可達130厘米,自然界中捕獲到的最大個體體長200厘米,重達68公斤。軍曹魚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洄遊特徵,近海集群產卵,幼魚群體在淺海砂礫中覓食,主要食物是枝角類、小型甲殼類、蝦蟹類、蝦蛄、小魚等。待魚逐漸長大后,則可捕食中、小型魚類。其食性貪婪、飽食不厭,故生長極為迅速。剛孵化出的仔稚魚以枝角類、豐年蟲等為食,在海水網箱養殖6~9厘米的幼魚,則可投餵魚肉絞成的肉糜或碎魚,1個月後可攝食魚塊,3個月後可投喂整條小魚。網箱內養殖的軍曹魚常棲息於網箱底部,一旦投餵食物,則迅速游到上面爭搶食物,飽食后又潛入水底。養殖過程中,仔魚和魚苗大小要分篩,以免互相殘食。軍曹魚攝食量大而且快,搶食兇猛,消化力強,生長速度快。養殖半年可達3~4公斤,1年可達6~8公斤,2年可達10公斤以上,顯示出其巨大的養殖前景。軍曹魚肉質細嫩、鮮美,為大型食用魚,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是市場上暢銷的水產品,現已成為我國南方沿海一帶的重要海網箱水養殖對象。近年來台灣人工繁殖已成功,並可批量生產,成功解決了苗種來源問題。相信軍曹魚的養殖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
軍曹魚
軍曹魚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2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軍曹魚的含肉率為68.7%,肌肉蛋白質含量為21.2%,氨基酸總量為65.05%,蛋氨酸為第一限制氨基酸,其中賴氨酸含量高達591毫克·克N,軍曹魚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65.2%,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簡稱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acid,簡稱DHA)的含量分別為4.5%和12.0%。軍曹魚含肉率高,營養質量好,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軍曹魚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85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