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鱺科

海鱺科

海鱺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的其中一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即海鱺,又稱軍曹魚、海麗仔、懵仔魚、魚仲、懵仲。

分佈


世界分佈:全球性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中國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佈,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棲息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200米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前部高大,向後漸變細。頭大,背部很窄,成魚頭背幾呈方形,額部有一骨質隆起,隨成長而越明顯,尤以雄魚為甚。口大,端位;下頜略突出上頜。上下頜、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齒。體被細小圓鱗,不易脫落;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呈不規則彎曲后而直走。背鰭單一,基底長,起始於眼上方而止於尾柄前;臀鰭較短,起始於背鰭中部鰭條下方;胸鰭小,鐮刀形;尾鰭深叉形。體呈綠褐色,腹部銀白色至淺灰色,且帶淡黃色澤;體側散布有綠色斑點。背鰭為紫青色;胸鰭、腹鰭邊緣呈青色;尾鰭銀灰而帶金黃色澤。

漁業利用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一支釣及延繩釣捕獲。為台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若為船釣、游釣時,則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高,可制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肉質鮮美。

棲所生態


日行性之洄遊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態酷似長印魚,且會隨著大型的鯊、魟魚等一同遊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隨著成長,身上花紋會變淡,且轉為掠食性,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海鱺科
海鱺科

其他資料


最大體長:200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詳細介紹


在澎湖與小琉球近海,可看到一個個放置在海面上的大型箱網,圈養著不少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形成“海洋牧場”的特殊景觀。而台灣漁民俗稱“海仔”的海鱺,因體型大、成長快、對環境的適應力強,近年來成為海中牧場最炙手可熱的主角。海鱺科全世界僅此一屬一種。它廣泛分佈在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的溫暖水域,只有東太平洋不見其蹤跡,是大洋和沿近海區中、表層的巡遊魚種,游泳力強。當大型海鱺在海洋表層遊動時,它那高聳露出的背鰭,有時乍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鯊魚來襲呢!除了人為養殖外,台灣四周沿近海域也可捕獲野生海鱺,但數量不多。
箱網養殖的寵兒
過去台灣的水產養殖,主要依賴在海岸濕地開挖的魚塭(半淡鹹水),但由於發展過於迅速,超抽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台灣西南部及宜蘭濱海地區的地層嚴重下陷,引起海水倒灌與海堤潰決,付出了極大的社會成本。因此政府自1990年代起,開始推廣淺海的箱網養殖,即把海洋當成牧場,將水產生物直接放養於海上的網具中,投喂人工飼料。目前以有海灣的澎湖和小琉球一帶最多,養殖的魚種包括海鱺、黑鯛石斑、嘉鱲、鮪等各種海水魚。由於海鱺成長迅速、生命力強、肉質佳、體型亦碩大,因此在1997年成為箱網養殖的新寵,再加上精緻飼料的餵養,使其肉質益發美味可口,甚至被稱為“台灣的Toro(黑鮪魚)”,因此這種漁民俗稱為“海仔”的魚也就成為時下生魚片的主要材料了。
鬼頭刀與印魚
鱰科和印魚科的魚類都算是海鱺的親戚。鱰就是一般人熟知的鬼頭刀,海鱺和鬼頭刀皆屬於在大洋表層快速游泳的魚類,也都是重要的拖釣魚種,但在體型、體色上差異頗大。後來它們被發現有親戚關係,是因為兩者的仔魚形態十分類似:其身體和頭部均被冠狀小棘所覆蓋,這是其他科魚類的仔魚所沒有的特徵。
而海鱺的仔魚變態為稚魚及未成年魚時,其形態則酷似印魚科(中國大陸稱為“鮣”科)中的長印魚(Echeneis naucrates),尤其兩種魚類身上皆具有明顯的黑色縱帶;唯一的不同僅在於印魚背鰭的第一枚硬棘會變形成頭頂上的吸盤,以便吸附在鯊、魟等大型魚類的身上,一方面搭便車,一方面則可撿拾大魚吃剩的碎屑殘渣為食。

生長繁殖


海鱺科繁殖季節在4-9月份,在深海中產卵,每次產卵數量巨大,單個的卵很小,直徑大約1.2毫米。海鱺3歲性成熟,壽命可以長達15歲。
海鱺科
海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