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吃團圓飯的春節習俗

吃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

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在趁著除夕來臨回老家和家人團聚,目的是在過年前一家人一起共度農曆新年。

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

冷知識


你知道南北方年夜飯的差異嗎?
對北方人而言,除了雞鴨魚豬肉牛羊肉等葷菜之外,餃子是餐桌上的重頭戲,有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也有招財進寶的說法。在包餃子時,還會放入幾枚硬幣,預示來年財運滾滾,表達了對親人的美好祝福。
而南方人的餐桌上一定會有湯圓和一條頭尾完整的魚,寓意著團團圓圓、年年有餘。其他多半是清蒸、湯水類清淡菜品。

習俗簡介


吃年夜飯,又稱“吃團圓飯”。除夕飲食習俗。因除夕年飯既有祝賀豐收、慶祝全家團圓之意,又有驅疫健身、圖吉納福之願望,故極有講究。

經典菜品


餃子
餃子
餃子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角子”,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除夕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
傳說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其實,餃子古代稱“角子”)。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世代流傳。
餛飩
餛飩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吃魚
吃魚
吃魚
春節吃魚可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餘,所以春節吃魚是國內常見的一項習俗。除夕吃頓團圓飯,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魚“余”同音,年年有“余”,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湯圓
湯圓
湯圓
又名湯糰、浮元子,在南方比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圓形(可往裡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湯圓一般當早點或年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年糕
年糕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於宋代,盛於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據說,最早時年糕是為午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各地風俗


泰安等地習慣吃栗子雞(意“大吉大利”)、兩條魚(意“年年有餘”)、年糕(意“年年登高)和米糰子(意“闔家團圓”)。諸城一帶則講究必備四個茶菜:一盤銀刀魚(意“年年有餘”)、一盤花生米(俗名“長生果”,有長生不老之意)、一盤芫荽炒肉(諧音“元歲”,以示迎新歲)、一盤蒜拌胡蘿蔔絲(俗名“和菜”,意舉家和睦團結)。蒙陰縣喜食馬齒莧(謂“長命百歲”)。面飯,山東多數地方吃餃子,寓意“更歲餃子”。黃縣習慣吃“長面”。萊陽喜歡吃芋頭。蒙陰愛吃餛飩。萊蕪、新汶一帶則一般吃饅頭。年飯做畢,先供奉祖先,讓其“領氣”。爾後,闔家不分男女老幼聚餐喝酒。若有親人出門在外未歸,則要留空座,放一雙筷子,以示與家人團聚,一起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