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銀

銀錠的一種

馬蹄銀是銀錠的一種。即“元寶”。形如馬蹄,故名。流通中實際使用的白銀,最基本的形式是約50兩重的“元寶”。從明代以來,這種銀錠的兩端往往稍捲起,以至向上高翹,呈船形,而整個銀錠若馬蹄形,所以又稱馬蹄銀。

元寶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據古籍所載,古者金銀皆有定式,必鑄成一定形狀,而後用之。白銀的鑄造形式主要有棒形、扁平形、圓餅形,馬蹄形或錢狀、笏狀等。隋唐以前把這些銀的秤量貨幣稱為鈑(版)、笏、餅、錢、鋌或錠。兩宋通稱錠,元代稱銀元寶,而以重五十兩為一錠。

簡介


馬蹄銀
馬蹄銀
銀錠的一種。即“元寶”。形如馬蹄,故名。元寶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製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元寶”的名稱是從元代開始的,在陶宗儀的《綴耕錄》中有專門記載。大意是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元代士兵征服了南宋,回到揚州,丞相伯顏命令將士兵把征途中所得白銀交出,加以熔化澆鑄,每五十兩為一錠,上寫有“揚州元寶”,獻給世祖。這樣元寶便產生了。後來朝廷也開始鑄造,民間有元寶流通。元寶作為貸幣,一直通行到清代末年,以後被金銀幣所代替。也有的稱黃金鑄的為金元寶,白銀鑄的為銀元寶。

發展歷史


中國用銀作貨幣的歷史,由來已久。1980年,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扶溝縣博物館公布了一批在該地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國的金銀幣,其中以楚國鑄造的銀布幣最為珍貴,這十八枚銀布幣是我國最早的銀鑄造幣。
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鑄造了銀錫合金的白金三品,上品圓形龍幣,值錢三千;中品方形馬幣,值錢五百;下品橢圓龜幣,值錢三百。王莽建國二年 (10年),進行了第三次貨幣改革,新的貨幣體系複雜,計有“六名二十八品”。其中,銀每八兩為一流,分二品,朱提銀每流價值一千五百八十錢,其他銀每流價值一千錢。
唐代,中央政府開始在稅收時改納白銀,財政支出時也大量使用白銀。現在考古發現,唐代已經有庸調銀、稅商銀、礦山銀和稅銀。 20世紀50年代,西安出土了礦山稅銀。1970年,西安發現了四枚唐代庸調銀,這是一種銀餅,圓形,上面刻有大量文字。同年,在洛陽出土的唐代銀餅上,陰刻有“二十三兩”字樣。
宋代白銀已成為政府稅收的重要內容之一,銀錠的成色在交易中十分重要。當時白銀有十幾種名目,如金漆花銀(一百分足)、濃調花銀(九十九分九厘)、茶色銀(九十九分八厘)等。宋代銀錠為官鑄和民鑄兩大類,銀錠的形制一般為銀鋌。民鑄銀鋌要刻上店鋪號和工匠名號並標明銀錠的成色。官鑄銀錠有以下幾種:一種為各地政府所鑄,如新疆出土的宋代銀錠,上有“南劍州”三字;一種為稅銀,如上面刻有“鹽務稅”、“經總制銀”、“出門稅”等字樣;第三種為民間用銀,有的上面沒有文字。20世紀80年代末統計,已經發現近三百五十錠南宋的銀錠。
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年),鑄造了中國第一種官方鑄造的銀幣,這就是從一兩至十兩、分為五等的“承安寶貨”銀幣。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種脫離了單純計重而標明幣值的銀幣。金代銀錠還有解鹽銀錠和稅銀兩種。稅銀如金正隆二年(1157年)銀鋌、泰和四年 (1204年) 周文柳銀錠、泰和七年 (1207年) 陳彥銀鋌等。金代官府收鹽稅後將所得鑄成銀錠,上有“提舉解鹽司”等字樣。這種銀錠在金代銀錠的發現中佔了很大比重。
明代中後期,墨西哥本洋和鷹洋大量流入中國,使本來產銀不多的中國開始在流通領域大量使用白銀。中國貨幣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比較單一的銅錢和紙幣本位變成了銀銅複本位。白銀在中國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大為增強,政府在賦稅中徵收白銀的政策,加劇了白銀在中國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白銀在大額交易和政府財政中起著紙幣和銅錢無法替代的作用。中國銀錠的形制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宋元時期的白銀,一般都是鑄造成束腰形的塊狀,而從明代開始,中國的白銀一般都鑄成船形,百姓俗稱為“元寶”。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北游錄》里記載了明代節慎庫有金銀元元寶各一,是明代鎮庫之寶,人們要登著梯子才能上去,其邊尚高於人,上刻有“永樂元年”的字樣。明代確定了銀錠為三等制,大錠五十兩,中錠二十兩,小錠十兩。有的學者把明代銀錠形制的變化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細束腰寬弧端面底平板形錠式,這是明初銀錠的基本形制。如明初“洪武十六年花銀”銀錠。二是細束腰寬弧端船形錠式階段,錠面周圍有了周沿,並由中腰向兩端漸升,為船形錠式,周沿內形成橢圓形錠面,銘文皆刻其上。三是束腰趨寬的船形錠式階段,如故宮博物院原藏正德十五年 (1502年) 廣物院原藏正德十五年 (1502年) 廣東順德“秋糧解京”銀錠。四是寬束腰弧船形錠式階段,如20世紀70年代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偉夫婦墓出土的四枚面銘萬曆十三年(1585年)的五十兩金花銀錠與十三枚無銘小銀錠。明代銀錠的銘文經歷了先繁后簡的過程。正德銀錠銘文長達五十至六十字,萬曆以後的銀錠銘文開始簡明起來。明代有一種被稱為金花銀的元寶,上面除了刻有鑄地、鑄時、鑄督官員和銀匠名稱外,還鐫有“金花銀”三字,正統元年改徵歲賦為金花銀。從明代中後期一直到中國近代,銀錠開始成為中國貨幣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支,和銅錢一樣并行在市場上流通,白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清代道光年間以前的銀錠,文獻和實物發現的很少,我們現在看到的多為道光、特別是咸豐年間以後的銀錠。清代銀錠是由官方和私人共同鑄造的,各地銀錠的形式不一樣。官方鑄造的銀錠,多為五十兩一錠,不便於日常使用。每次交易,要進行質量鑒定,臨時稱量,並且衡制不統一,有庫平、漕平、關平、市平等差異。
馬蹄銀
馬蹄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