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河奔流的結果 展開

大河奔流

1978年張瑞芳、陳強主演的電影

《大河奔流》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8年攝製的電影,著名導演謝鐵驪陳懷皚執導;這部電影雲集了張瑞芳陳強于是之王鐵成張金玲王心剛葛存壯項堃等著名電影演員參演,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擔當解說。

影片以黃河的變遷為線索,描寫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黃泛區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同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所進行的難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解放后他們響應黨的號召,改造黃河、變害為利的英雄業跡;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出現毛澤東和周恩來領袖形象的電影,結束了幾十年來革命領袖形象空白的歷史。

影片於1978年在中國上映。

劇情簡介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劇照
1938年,黃河岸邊鐵牛村。由於蔣匪軍扒開了黃河花園口,地主的女長工李麥一家和村民們流離失所,棲息在破舊的龍王廟。地主海騾子前來替日本鬼子招募礦工,李麥揭露了他的漢奸嘴臉。這時,抗日宣傳隊的隊員宋敏帶著中國共產黨的關懷,找到了李麥,組織難民偷渡。李麥在黨的教育下提高了覺悟,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在洛陽金谷酒家的宴席前,當著外國記者的面,揭露了國民常假抗日真反共、扒開花園口的罪行,迫使國民黨不得不放棄在難民中抓壯丁,並給難民分發救濟糧。抗日戰爭勝利后,李麥在西安組織難民卧軌,迫使國民黨用火車把他們送回家鄉。李麥當上了區長,正當她領導鄉親們進行土改,重建家園的時候,地主海騾子帶還鄉團前來血洗鐵牛村。李麥英勇作戰,親自打死了海騾子,但副區長宋敏不幸中彈犧牲。李麥和村民們牢記烈士遺言,努力支前,迎接著新中國的誕生。
解入后,李麥到青島探望兒子時,在碼頭上看到南糧北調的情況,心情沉重,覺得革命還沒有完,決定立即回鄉,為改變南糧北調做貢獻。李麥在縣裡提出修渠、引黃、治黃的建議,遭到以徐懷中為首的縣領導的反對。為徹底改變家鄉的面貌,她要求回基層做不脫產幹部。這時,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毛席親自視察黃河,接見並鼓勵李麥帶領群眾向黃河要水。李麥牢記領袖的囑託,回到村裡,帶領群眾開始了大規模的治河和淤灌土地的工程,並與縣長徐懷中、社長海長松的錯誤思想和以王跑為首的中農的資本主義自發傾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58年,在黃河的一次特大洪峰來臨時,黨中央和毛席派周總理前來解決這一重大問題,黃河沿岸人民深受鼓舞。鐵牛村的群眾在李麥帶領下,眾志成城,“水高一寸,堤高一尺”,戰勝了特大洪峰。鐵牛村迎來了一次特大豐收,為改變南糧北調做出了新貢獻 。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李麥張瑞芳
海清陳強
梁晴張金玲
海長松趙聯
天亮劉衍利 
宋敏李秀明
徐中玉邵萬林
秦雲飛王心剛
陸哨天鄭大年
春義侯冠群
王跑李樹楠
鳳英高放
蘭五宋寶才
楊杏吳素琴
嫦娥(幼年)邢珊
嫦娥(成年)宋曉英
王跑妻劉穎
小響(幼年)孫敬
小響(成年)賀朔華
重建黃小雷
郵遞員戴兆安
海南亭葛存壯
海香亭葛存壯
蔣星文項堃
安景勛於紹康
陸胡理李孟堯
劉玉翠戚麗
王尾巴陳志堅
四圈陳裕德
貝麗凱媞
杜蘭特戈沙
戴維德華
毛澤東于是之
周恩來王鐵成

角色介紹


  • 李麥

    李麥

    演員張瑞芳

    地主家的女長工。從小跟著母親逃荒要飯,嫁到海家后,為了保住土地,頑強不屈地跟地主鬥了半輩子,受盡苦難。性格淳樸、憨厚、真摯、樂觀、剛毅、粗獷,愛憎分明,勇敢無畏。在共產黨女幹部宋敏的啟發幫助下,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鄉親們和各色敵人以及嚴酷的自然環境做鬥爭。

  • 海清

    海清

    演員陳強

    李麥的鄉親,鐵牛村中深孚眾望的長者,在水災中失去了兒子和孫子,多年如一日,孤單一人守在黃泛區家鄉的土地上,備受煎熬。解放后成為大隊的飼養員,對黨忠心耿耿,堅決維護集體利益。

  • 梁晴

    梁晴

    演員張金鈴

    李麥的兒媳。國民黨扒開花園口製造水害,她死裡逃生、孤苦無依,為李麥、天亮母子所救。她善良、純潔、樸實而又多情,柔中帶剛,真摯地愛著未婚夫天亮,在逃難時梳起已婚女子的髮髻,以天亮妻子的身份生活,飽經苦難,經歷了六年的別離才得以和天亮重聚。

  • 宋敏

    宋敏

    演員李秀明

    新四軍的女戰士,李麥的革命引路人,親密戰友。她從小沒有家,把青春都獻給了黃泛區的人民,和李麥之間既有戰友之誼,又有著母女一般的感情。

  • 趙聯

    趙聯

    演員海長松

    李麥的鄉親,是鐵牛村最早的黨員之一。他是一條硬漢子,倔強而略帶粗野,爽快又有些意氣用事,勤勞苦幹、憨厚樸實,愛憎分明,易衝動。解放后,由於農民的狹隘意識,他只顧眼前利益,走錯了路,頗費周折才轉過彎子。

  • 小響

    小響

    演員孫敬(幼年) ;賀朔華(成年)

    海長松的女兒。幼年時,父親迫於生計曾將她插上草標,賣於洛陽人市,她差點被交給人販子,是李麥及時出現阻止了慘劇。解放后,她在黨的培養下,當了拖拉機手。

  • 海南亭

    海南亭

    演員葛存壯

    鐵牛村的大地主,外號“海騾子”,為人陰險狠毒。因為霸佔李麥家的二畝地而與李麥家結成冤讎。日本人來了,他投靠侵略者,陰謀將鄉親們賣到東北當苦工。抗戰勝利了,他卻搖身一變,帶著還鄉團血洗已經成為解放區的鐵牛村。

  • 周恩來

    周恩來

    演員王鐵成

    國務院總理。在黃河出現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峰,人民生命財產面臨極大威脅的危機時刻,他帶著黨中央、毛主席的關懷來到群眾當中,晝夜不停地做實地調查。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事事為群眾的切身利益著想,做出了不分洪的決定並取得抗洪勝利。

職員表


總導演謝鐵驪、陳懷皚
製作人張起
副導演琪琴高娃
美術設計陳翼雲、郝靜遠
造型設計孫月梅、徐廣南、高建清
編劇李凖
服裝設計姜錦明、常淑華
攝影錢江、李晨聲、周金祥
錄音陳燕嬉、桂枝林
配樂王燕樵
剪輯蘇洪文、楊宗琦
道具於英泉、馬守義、白寶貴
布景師朱振江(置景)、郭巨海(繪景)
燈光師張同生
解說孫道臨
特技攝影金燕茜
特技美工門玉鳳
煙火武振聲
演奏中央廣播樂團
指揮袁方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就決定改編李準的新劇本《大河奔流》,他“試圖通過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展示黃河和她的子孫們在兩個不同時代的不同命運”。
李准長期生活在河南農村,“文革”中又在周口地區(原黃泛區一帶)插隊落戶近四年,曾為一百多戶農民寫下了家史,從中獲取了大量豐富生動的素材,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大河奔流》,把河南當時的一些水災情況寫得很真實。戴手銬的旅客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前進把花園口決口了,河南形成了一個黃泛區,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部電影是兩集,上一集寫這一段,下一集寫解放以後治理河道。當時,文藝創作一片荒漠,我一看到《大河奔流》就被它深深吸引。1977年初,開始了影片的籌拍工作。
從劇情看,《大河奔流》拍攝難度較大,外景多,轉場多,拍攝時間長……我沒有像慣常一樣讓編劇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修改文學劇本。
這裡有一個故事:此前一次外賓來參觀我們拍戲,看見我們有分鏡頭劇本感到很奇怪,說他們都是現場分鏡頭。籌拍《大河奔流》時我們也考慮,我們在家寫分鏡頭劇本,起碼十天半個月的,有時爭的面紅耳赤,可到現場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於是就決定不用分鏡頭劇本,而是搞一個導演實用的本子,一個提綱發給大家,使大家都知道這場戲後面接哪場戲,銜接點是什麼,明確時空的關係。這個本子比文學劇本要碎得多,但是又不像分鏡頭劇本那樣規定每個鏡頭的景別、景深、角度、鏡頭運動,後來還要註明大致的尺數。
《大河奔流》在銀幕上第一次出現了毛主席、周總理。我要特別講一下關於周總理的扮演者的問題。當時我們在選擇周總理角色的時候就確定了趙丹,他也非常想演。我們在準備過程中專門請他來試裝,試了好幾次;試裝以後,還讓他在棚里把戲稍微演一下,有一個簡單的布景,辦公桌。趙丹是一個很好的演員,臉型、形體、體態、動作都很像,因為趙丹跟總理很熟,就這樣確定下來。我們幾乎要出外景了,忽然文化部黨組正式向我們攝製組的主創和北影廠的領導宣布:趙丹同志不適宜演周總理,演其他角色可以。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跟江青的關係還沒弄清楚,是指在解放前上海時的關係,因為趙丹出名比較早。這個我們也沒有辦法,因為上級不是跟我們商討,而是直接下命令,不讓趙丹演。這件事趙丹耿耿於懷,他甚至為這個事情找到了鄧穎超同志,問:為什麼不讓我演周總理?鄧大姐了解情況以後,就講這個事情你再不要問了。本來我們聽說是羅瑞卿的意見,他說這個意見不光是我個人的,這就說明別人也有這個意見;尤其鄧大姐這麼一說,也就不再追問。後來,趙丹去世的那一年在醫院裡,我們去看他的時候,他還耿耿於懷,說為什麼一下就不讓演了?後來用的是王鐵成,這是他第一次上銀幕演周總理,此前他曾在舞台上演過。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連環畫封面
中國電影《大河奔流》連環畫封面
毛主席用的演員是于是之,沒有近景,就是在黃河大堤上的戲。因為,于是之近景拍不太像毛主席。李准文學劇本第一稿並沒有寫進毛主席、周總理出現在黃河邊的場面,“文革”時期也沒有可能這樣寫,這樣表現。“文革”后,藝術家產生了在銀幕上表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願望。我和李准經過共同協商,提出了在《大河奔流》下集中出現毛主席、周總理的設想,並付諸實施。
影片下集的片頭字幕特別指出:本片下集將出現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光輝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鐵成。
毛主席的出場,是虛寫;周總理的出場,則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得比較實。從天空出現直升飛機到大雨中向群眾講話,把影片推向高潮。雨中見總理一場,總理不打雨傘是歷史事實;本來想用小雨,但考慮到當時的規定情景,還是用了滂沱大雨。王鐵成的嘴部由於塑型化裝,講話很困難,但他還是堅持完成了任務。
當時想演女主角李麥的人非常多,常香玉曾表示過想演李麥,但因為常香玉年齡偏大,所以可能性不大。最後,我們選中了張瑞芳。
這個戲出來以後,觀眾和電影界有一點爭論,主要就感覺文化大革命剛過,這裡面還有歌頌毛主席的部分。那時,大家對毛主席感覺有點距離,而且對毛主席還沒有定論;鄧小平恢復工作后,才對毛主席的功過三七開,這也是毛主席臨終前自己說的。不管怎麼說,毛主席是個偉大的人物。隨後,電影局局長張駿祥有一次在會上講,因為當時沒有幾部片子,《大河奔流》應該說還是不錯的一部影片。
有一次開會,張瑞芳見到我還提,她對《大河奔流》後來放得很少不太滿意。因為她的親妹妹張昕(陳荒煤的愛人)曾對她說過,《大河奔流》是張瑞芳演的最好的一部戲。
創作背景
李凖曾長期生活中河南農村,為一百多戶農民寫家史,他用從中得到的素材編寫電影文學劇本《大河奔流》,試圖通過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展示黃河和她的子孫們在兩個不同時代的不同命運。1974年,北影已經決定改編李凖的劇本《大河奔流》。該片本應於1975年繼《海霞》之後就投拍,但由於“四人幫”圍攻《海霞》,剝奪了創作人員繼續拍片的權利,《大河奔流》就被擱置起來 。1977年,影片籌拍工作才得以開始 。
導演謝鐵驪認為該片外景多、轉場多,拍攝時間長,所以沒有像慣常一樣讓編劇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修改文學劇本,而是決定搞一個導演實用本,也不寫分鏡頭本 。他認為與其先搞出必然在拍攝中反覆修改的分鏡頭本,不如按拍攝順序先具體地、反覆地察看外景地,並據以作出內景的設計圖樣,然後結合場地特點、布景設計進行分鏡頭 。
外景選擇
李凖的劇本中,主人公的家鄉叫“赤楊崗”,但是劇組在外景地沒有找到合適地點,同時,赤楊在銀幕上不好表現。他們在開封看外景時,偶然發現一個叫“鐵牛村”的地方,村口屹立著一座明代留下的幾千斤的“鎮河犀”(鐵牛)。主創人員意識到這座“鐵牛”正適於作為歲月變遷、時代變化的標誌。於是,在影片中採用了這一標誌,並將主人公的家鄉改名為“鐵牛村” 。
藝術處理
為了消除“四人幫”的文化專制主義導致的藝術創作中的虛假傾向,該片的主創人員從一開始就著重強調真實性的問題。在創作中,編導和演員們一起解決人物行為的可能性問題,防止出現所謂“高大全”。例如“李麥在西安尋找梁晴”一場戲,李麥看到憲兵追捕梁晴,梁晴躲進難民縫衣的行列中,憲兵向小販打聽她的去向。文學劇本中寫小販故意指錯路保護梁晴。主創人員們考慮,以李麥有謀略的性格,如果存在憲兵去而復返的可能,她不會貿然與梁晴相認。所以,他們把這場戲改為:小販說沒看見梁晴,憲兵悻悻地原路返回,這樣李麥就可放心地認親了 。
該片的故事時代跨度有二十年,空間涉及鐵牛村、尋母鎮、花園口、洛陽、西安、青島、開封、江淮平原等,為了不使觀眾產生混亂感,編導在處理時空轉化時主要依據事件的發展和人物內在情緒變化,應用旁白、景物、對話、音樂等手段 。

作品評價


影片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黃泛區人民群眾在駛黨的領導下,同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解放后,他們改造黃河、變害為利的英雄業跡。本片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社會面廣,以李麥一家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影片展示了二十多年黃泛區人民走過的漫長道路,體現了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有新生活的題旨。本片著重刻畫了李麥勤勞質樸、善良勇敢、大膽潑辣、嫉惡如仇、豪爽剛強的形象,使她既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又具有她自身生活經歷所熔鑄的鮮明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