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桃花洞

山西省著名風景名勝景區

三十里桃花洞,俗稱向陽匣,位於山西省汾陽市西16公里。景區東起向陽匣谷峪口,西至與離石市接壤的黃廬嶺,全長15公里。三十里桃花洞其實不是洞,是一條狹長的大峽谷,俗稱向陽匣,兩側石壁峻峭,危岩高聳,中間為秦晉古驛道。因其地形封閉如“匣”狀,古稱“向陽匣”;每年三月上旬,山桃花在兩側的石壁山崖上競相開放,彤紅如霞。遠遠望去,兩壁上的桃花叢在視角上產生凌空交錯之感,想象中穿行若鑽洞,故名“三十里桃花洞”。

主要景觀


說是洞其實為一峽谷,峽谷內林木叢生,峰巒疊嶂。有鑿於北魏的摩崖造像二石窟,分別為小佛爺、大佛爺雕像,其它景緻有:雕窩、二郎擔山趕太陽、龍王洞、跑馬坪、孟良寨、北齊古長城、情侶崖、金鎖關等,是一休閑避暑、思古撫今的好去處。
向陽泉
谷口處為向陽河源頭,古稱“金鎖關水”。泉口處海拔1150.88米,清泉由峽谷向東南,流經向陽古鎮,宋家莊、坡頭村,至峪道河鎮的堡城寺村西南匯入禹門河,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此泉水被建成向陽渠,供應下游坡頭、宋家莊,上張家莊、下張家莊等十餘村莊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灌溉。渠首處有向陽村村辦的虹鱒魚養殖場。70年代中期,向陽村知識青年曾利用泉水建成汾陽境內最早的水力發電站,當時可以滿足全村的照明用電和糧食加工,現在機房和壩前的蓄水池仍保存完好,機器設備已經毀壞。
向陽匣大峽谷
是古代汾州通往秦晉唯一的古驛道,從漢晉起便為兵家必爭的重要軍事要塞。現有1400多年前的北齊長城和長城要塞金鎖關,1997年被列入“中國長城百關”。還有“小佛灣”、“大佛灣”、“黃廬嶺”三個風景區。
小佛灣景區
主要包括峪口虹蹲魚養殖場、狐仙洞、隱山仙王洞、小佛灣摩崖石窟、東西馬道、二郎神箭眼、石台雕窩、屯兵寨等景點。每處景點均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
狐仙洞
位於距溝口2.4公里處,小佛灣附近的北側懸崖上。相傳,在很久以前,洞中住著一隻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沒,變化莫測,專門吸取過往客人的精血。周圍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隻勇猛無比的神鵰,飛臨此地為民除害。誰知黑雕見三十里桃花洞山清水秀,便在狐仙洞對面的石台上築起了雕窩,在溝內安了家。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氣,於是派遣二郎神下凡收服。正在飲酒的二郎神絲毫不敢怠慢,立即騎馬尋至三十里桃花洞,天馬騰空一躍,在兩側山崖踏開了東西馬道,至今兩側山上仍然保留著兩個豁口。二郎神瞅准后,捻弓搭箭朝大雕射去,但是,因醉眼惺忪,箭射偏了。現在石台附近有一個大窟窿,就是當年二郎神射鵰時留下的箭眼。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有趣的是在小佛灣附近,兩側的懸崖峭壁上,真有稱為雕窩的石台、東西馬道和箭眼。石台上用來搭窩的樹枝,可以裝滿滿的一拖拉機。沿著山谷北側的亂石坡攀登而上,來到了狐仙洞的洞口,洞口約是成年人的兩個身高,三米有餘;寬約幾十厘米。藉助火把和手電筒便可進入洞中。洞內幽深曲折,陰暗潮濕。兩側的洞壁有似水沖刷過的凹槽狀痕迹,耳畔隱隱約約可以聽到一種聲音,似風聲,又似水聲。洞中時有被遊人驚飛的蝙蝠飛起。洞中時而寬,時而窄,寬敞之處可三人并行;狹窄之處,僅容一人側身而入。曾有探險者帶手電筒從上午九時進入,深入洞中后恐電池電量耗完,未至洞底而返回,出洞時已經是下午一時多了。據此估計,洞中的深度至少已經超過兩個小時的路程。狐仙洞究盡有多深?這有待於遊人去探險,去親自考察。
小佛灣摩崖石窟
位於距溝口0.5公里處,北側懸崖峭壁上依山崖雕鑿一石龕,內雕造釋迦牟尼像一尊,像高1米,面部已被人為的破壞(半臉已殘缺),無文字。身後雕刻有背光圖案,原有清道光三年(1823)張學旺等修龕碑記。隱山仙王廟與九龍池位於狐仙洞的一道小山溝內,向內前行約半個小時可見到一座山峰,鄉人稱之為隱山,山腰處有一天然石洞,洞口處有一平台,原建一座廟宇,曰隱山仙王廟,廟已坍塌,僅存殘磚碎瓦和殘缺的佛像。洞前遺一通石碑,拂去塵土,《重修隱山仙王廟碑記》的字跡依稀可辨認。考碑文可知,該廟宇始建於明代,一僧人法理高超,樂善助人,福蔽四鄉,鄉人感其恩德,乃捐資修造仙王廟,並磊石載起事迹。碑陰鐫刻著慶成王府捐資的紀錄。廟宇背後即是仙王洞和傳說中的九龍池。九龍池是寺僧飲水之處,洞內約30~40平方米,早年有泉水從高處滴落下,形成了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其造型猶如九條盤龍,環繞在泉水周圍,形成了層次分明、高低錯落有致的九池泉水,九龍池之名便由此而來。這一切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大佛灣景區
主要包括刀劈崖上的孩兒窩、點將台、龍王洞、大佛灣摩崖石刻北魏造像。大佛灣摩崖石窟位於距溝口6公里處,北側懸崖峭壁上開石洞穴二,上穴約高3.3米,內雕造佛像三尊,像下為蓮花寶座,高0.33米;中一像基本保持完好,兩側小像頭部殘缺。下穴在上洞穴的東側約20步,距離地面約3米,高3米,深3米,正中為釋伽牟尼座佛,佛祖釋迦趺坐在石質的神龕之上,高2.1米,雙手完好無損。兩側的阿南、迦葉兩弟子侍立左右,等高1.5米,左側阿南像的左手和右側迦葉像的右手均殘缺,用泥補塑。龕下有小神龕,高約八九寸,內空。再往下有二站立像,高約三寸,隆慶民間依山築石梯,使遊人便於攀登。上面為五佛閣,均為北魏文化遺址。山崖前有流水,風景清幽而旅客絡繹不絕。更有歷代文人墨題布表。觀隆慶元年(1567)碑刻偈文云:“嵬山陡峻石佛祠,青山綠水更生津。過往客商不能見,張祖明師作石梯”。五佛閣旁另有題跡“佛照行人”四字,是民國年間汾陽縣知事王堉昌的手書。
刀劈崖
位於大佛灣中部東側,因山體石壁立面如利刀劈開,光滑潤澤如巨人肚腹而得名。崖畔間自然形成兩個石洞,一大一小。據說,路人扔石子進去可得子女。
點將台
為一方天然山石平面,相傳,宋代名將楊六郎曾在此處點將布兵。並且傳說有過往的戲班被坍塌的石塊深埋在石台底下。
龍王洞
沿大佛灣向被前行,約500米,便來到龍王洞所在的山腳下,龍王洞處在半山腰,原建有龍王廟,現已坍塌不堪。只是從殘留下來的殘磚碎瓦和崖壁上的椽孔仍然可以找到當年龍王廟的痕迹。舊社會天旱無雨時,周圍十里八村的群眾就在村保、社首的帶領下到這裡祈雨。祈雨的人們把祈雨用的寶瓶放置好后,拈香燃供,待三柱香燃燒完后,洞中的潮濕空氣便可把寶瓶打濕,瓶上的濕痕有幾寸,便可求得幾寸的雨水。自古以來十分靈驗。
黃廬嶺景區
位於向陽匣峽谷西端,穿過大佛灣山體交匯的“一線天”,山勢驟變平緩。古驛道蛇行向西,伸向嶺底。千百年來,晉商的駝隊、馬幫西去東來,蒼茫古道上駝鈴叮噹,馬幫緩緩。晉南先驅者們馱載著風險,馱載著艱辛,連接著古代商品經濟大流通的血脈。汾陽古稱“秦晉旱碼頭”,這裡的“嶺底驛”便是秦晉二省商品貿易通道的交匯點上第一站。黃廬嶺位於山西省汾陽市與呂梁市區所在地離石區的交界處,海拔高度1871.8米,山上森林茂密,喬灌木叢生,山體植被豐厚,站在山頂,涼風拂面,松濤陣陣,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禽褐馬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之一。
金鎖關
位於黃廬嶺山頂中部,古為軍事要塞,是山西平川內地抵禦北方游牧民族東侵的關卡和門戶。在民國10年(1921)汾陽離石的公路竣工前,“三十里桃花洞”曾是太原盆地西通呂梁山區,再從軍渡、磧口渡黃河到陝北的必經之路,有“秦晉旱碼頭”之稱。黃蘆嶺位於“三十里桃花洞”的西口處,頂部現存金鎖關與北齊長城遺址。這裡曾是古代軍事要塞,是抵禦北方匈奴東進的門戶。現金鎖關門尚存,高4.5米,深3米,寬5米,為片石砌築拱橋結構。從東漢時期起,這裡就有重兵把守。東魏武帝時期(534-550)大司馬耶律金曾率兵從黃蘆嶺出發襲擊過西河(今離石地)雜部(烏突),北齊天寶三年(552)10月,宣帝平定離石,並從此修筑北齊長城。北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古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南起黃蘆嶺,北至社平戌(今代縣雁門關附近)的。現黃蘆嶺頂峰沿存長城遺址及古戰場、屯兵寨寨柵等遺跡。金鎖關就是北齊長城的起點,這條南北走向的長城,沿呂梁山脈蜿蜒向北200餘公里,氣勢雄偉,十分壯觀。明宣德4年(1429)為防禦瓦刺寇,又在黃蘆嶺上設巡檢司,派兵駐守。現存的明弘治17年(1504)《黃蘆嶺碑》記載:“黃蘆嶺高峻莫及,岩石險阻,其路通寧夏三邊,緊接四川之徑,凡羈郵傳命,商賈往來,舍此路概無他通焉。”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黃蘆嶺是晉緩抗日根據地的前沿陣地。汾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就駐紮在附近的馮家山底。民國35年(1946)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將軍曾駐紮在這裡的下庄村,指揮呂梁部隊作戰。20世紀50年代,在嶺上發現有宋代抗遼名將孟良的屯兵寨柵遺址。還發現有宋代大將的頭盔,重16公斤,1958年當地人以廢鐵賣掉。1997年這裡被中國長城協會列為中國長城百關之一。
黃蘆嶺開修磧口鎮黃蘆嶺車路碑記
夫,民為邦本,食為民天,稻黍麥菽所以立,生民之大命也,然而土地有廣狹,人民有眾寡,產谷有盈縮貴賤。欲流通其間,不致有此弓出彼盈之患,則又資乎商販轉運,而轉運之法,水以舟,陸以車,此大較也。西北多山少水,則於車宜至於車輪出所窮,則濟以馱運。夫馱運之與車,戴其多寡難易相去較然已。故為民食計,必先通其行運之路,除高崖巨壁深溝激澗,萬無可通,則已。若間有陂陀牽,確人力可施及,前已開而後經阻塞,則在乎司事者,隨時經書不遺餘力,事雖創而實善,於因便民之法,莫急於此。汾屬永寧州之磧口,毗連陝省,且邊外,歸綏一帶商人,遠販粟米,裝載皮船,自黃河順流而下,聚集其地,汾郡屬邑並太原、平陽諸處,俱資濟。但汾永交界有黃蘆嶺橫亘,其間,羊腸盤結,間不容軌。僅借牲畜馱運,為數無多,而囤積之處徒患壅滯。余因公赴永道出黃蘆嶺,洵知鄉通軌道不知何時斷塞,遂交委冀村柳林兩巡檢分路確查,何處可以增修,何處必須更易,自黃蘆嶺東至永各若干里丈,各若干步,應用夫匠各數若干,雇直銀數若干,悉心勘估繪貼圖說,隨酌籌經費,檄經汾陽蔡令、永寧方收督率開修。經始於季春終仲夏凡三餘月,先後報竣。其自州治至磧口,尚百餘里,臨永兩屬,犬牙交錯,石路崎嶔。方思有辟之州學生陳秉謙,願捐承辦。余嘉其好義,即允所請。另委妥員督理其事。今亦一律修整平坦。自此軌轍通行,商賈輻轃既無居奇之弊,亦無糧貴之虞。此余蒞任以來,所時時廑念茲得刻期蕆審計且毫無派累於民,而民已獲益,區區之心,藉用少慰。至善後之策,歲修之資,現同牧令籌妥細酌,商明立規條,俾永遠遵行,不致中陽康莊衢道百世利,賴馬可也,工竣之日,宜勒石以垂永久,一立黃蘆嶺,一立磧口鎮,其段落步數及工匠雇直馬,一切善後事宜鐫刻碑陰。朝議大夫知汾州府事加一級,軍功加三級,隨帶車亦加一級,回任侯陸錢塘雷汪度立誥授奉直大夫,知永寧州事,軍功加三級,紀錄五次,應時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歲次庚子孟秋穀旦(錄自原立在黃蘆嶺山上的石碑)
開修黃蘆嶺車路紀德政碑記
曹學閔地方大吏有所興作,人勉而從之,不如人樂而趨之也;人樂而趨之,不如人慾而為之。不得幸地方大吏為之而乃得慰所願也。假公濟私勉而從也;依附名義作新觀聽,樂而趨矣。至若念切民依不憚險阻慎謀以成澤被奕斯真欲為不得而深慰所願者矣。長民者,慎所興作,指意所在,人所望為,祈向者也。豈不洵與!吾汾披山帶河,時掖秦晉,所隸一州七縣,生齒殷繁土狹不足食士之人。而永寧州界連西陲北達邊外歸綏,諸路商賈遠貿粟麥,泛皮舟隨黃河南下,聚於州西磧口。一府之民,仰利賴焉。而東至太原,南抵平陽,州縣凡二十餘,亦視汾為橐錀。蓋所系非特一方生計矣。然由州抵府,有黃蘆嶺橫亘其間,挽運維艱,傀儡詹瓦囊用贏背馱槎楞從羊腸小道中盤旋而出,譬若壺腹,便便而壅口瀉涓滴水則渴者無津潤也。錢塘雷使君來守是邦,詢其端末,慨然思有以作之。相度經營,意構心畫,遲之又久,乃見設施,然未嘗自用也。檄冀村、柳林二巡檢官,測量功所興止奶故轍可復新路,當辟。至於役夫多寡給盈縮要領得矣猶不自為功也。乃檄永寧州方公,知汾陽縣蔡公,以所部丁壯,次第鳩工,始於巳亥季春,訖於仲夏。黎民歡趨,不日成功。而州治至磧口百有餘里崎嶇猶存所阻。有州生員陳秉謙,感使君意,矜奮自任專力開通。自夏初以至東木少竟出其志。由是汾州永寧二百裡間,挽粟飛芻輪蹄轉運,亞於舟楫。而平陽太原諸府,向之困於居奇,阻於貿化而無知何者,至是皆頌使君之德。謂若啟大樽而酌人於江湖也。吾郡人士宦京師者,以謂汾之人,朝夕圖維而不能得者,使君之不啻身家焉!屬余撰文以志。余惟使君之治吾汾也,若繕學宮,疏水利,戢奸匿,安善良,閭里不擾而下情得以上達,斯吾汾之福也!寒文公曰:閭閻小民,能自達於州縣長吏者鮮矣!況能自達於太守乎?使君為是鉅功而財費所資無錙銖雷及閭里,則其所以慎興作而為一方之祈向者,政由是通,人由是和,於斯可概見矣。後人繼使君原為政者,因其成法,一位張弛,不為暴流枯橫之所間塞,則奕祀蒙其澤,甘棠之蔭曾何以喻之。使君姓雷氏,名汪度,字蓮客,祖籍四川,浙江錢塘縣人,庚辰孝廉,例得備書,以志與頌雲。(錄自光緒《汾陽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