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長壽路的結果 展開

長壽路

上海轄街道

長壽路原名勞勃生路(Robison Road),修築於1900年。19世紀末以前,該地原是上海西郊的農田。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該地被划入界內。190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築此路,其中膠州路以西段已經伸出界外,屬於越界築路。當時沿路建起大片舊式里弄住宅,居民中的工人比重很高,曾是上海工人運動的發源地。現今的長壽路東起蘇州河長壽路橋,經昌化路、江寧路、陝西北路、西康路、常德路、膠州路、葉家宅路、安遠路、武寧路、武寧南路,西南迄萬航渡路、萬航渡後路口(接長寧路)。全長3.14公里,是上海市西區的一條主要幹道。

歷史沿革


長壽路[上海長壽路]
長壽路[上海長壽路]
19世紀末,公共租界向西擴展至蘇州河小沙渡一帶。1900年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闢築,東起蘇州河廣肇渡口附近,西至曹家渡極司非爾路(今萬航渡路),其中膠州路口附近以西路段系越界築路。當時以19世紀英國駐廈門、上海和廣州等地的領事勞勃生名字(Robison)命名為勞勃生路。1943年改以四川省長壽縣名命名。1953年在東端撤廣肇渡建長壽路橋,與廣肇路(今天目西路)相接。長壽路闢築前為農村景象。築路以後,外商與民族資本家紛紛沿路及附近開設工廠。外商有英商白禮氏洋燭廠(後為上海減速機械廠)、江蘇藥水廠、公益紗廠(後為上海第七毛紡廠),美商奇異安迪生電器公司(後為上海燈泡廠)、美光火柴廠,德商大華利衛生食料廠,挪威商斯堪脫維亞啤酒廠(後為上海啤酒廠),尤其是日商,先後開設19家紡織廠,有內外棉各廠和日華各廠等。華商有溥益紗廠、統益紗廠、阜豐麵粉廠、福新麵粉廠、申新紡織第二廠、申新紡織第九廠、美亞織綢廠、中華印刷廠、匯明電筒廠、永和橡膠廠、華生電器廠、寅豐毛紡織廠等。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地區逐漸成為輕紡工業集中之地。
工業的興起,產業工人人數猛增,在26家外商企業中工人有2.67萬人。工人深受帝國主義列強、封建軍閥和官僚買辦的壓迫,富有革命精神。在五四運動影響下,他們在政治上開始覺醒,1919年6月5日,小沙渡地區日商內外棉五廠(後為上棉二廠)工人高舉反帝愛國大旗,率先罷工,並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迅速在全市掀起大罷工浪潮。1920年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派員到小沙渡地區錦繡里創辦工人學校,開展工人運動。共產黨人鄧中夏在《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一書中,稱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長辛店是中國共產黨開展職工運動的起點。1924年9月,鄧中夏、項英在小沙渡地區建立滬西工人階級早期組織——滬西工友俱樂部。1925年1月,成立中共滬西支部。同年2月,日商內外棉八廠等11個紗廠的工人,為反對日商任意打罵開除工人,率先進行罷工,旋即擴大到全市22家日商紗廠,罷工迫使日商答應工人提出的部分條件,史稱“二月同盟罷工”。當年5月,日商內外棉七廠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為反對日商停工陰謀,帶領要求上班的工人衝進廠區,被日本大班槍殺,成為引發五卅反帝運動的導火線。北伐戰爭期間,工人們先後三次參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長壽路成為起義者攻堅之路,他們向西攻克曹家渡第六區警察署,然後向東進發,打下閘北第四區警察署,與其他起義隊伍會師,最終取得勝利。大夏大學學生陳駿、陳亮在曹家渡宣講時遭軍閥就地殺害,滬西工人糾察隊7名隊員在戰鬥中流血犧牲。1932年,在這條路上,曾舉行反日大罷工,支援十九路軍抗日,當時這裡有“赤色滬西”之稱。為反對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把上海變成自由市,中共江蘇省委發動上海市反帝大同盟等80多個團體,在長壽路膠州路口的滬西共舞台集會,遭國民政府鎮壓,有95人被捕,13人被槍決,史為“滬西共舞台血案”。在抗戰勝利前夕,這裡曾組織地下軍,準備配合新四軍解放上海。1948年2月2日,申新九廠工人為爭取改善待遇進行罷工,遭國民黨軍警鎮壓,工人中犧牲3人,重傷40多人,被捕236人,成為震驚全市的“二二”慘案。上海臨將解放時,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組織工人糾察隊和人民保安隊,廣泛開展護廠、護店、護校鬥爭,迎接解放。
隨著工廠的增多,20世紀20年代起,長壽路出現許多舊里工房,有養和村、統一里、九如里、永安里、裕慶里、鴻壽坊、大旭里(長壽里)、菜市弄、富源里、梅芳里、櫻華里(新華里)、德隆坊、福森里等。大多是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二層樓房,排列緊密,無衛生和燃氣設備。附近還有許多棚戶區,其中較大的為藥水弄。19世紀末,有人在小沙渡西開設石灰窯,當地居民稱這一帶為石灰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將製造三酸的江蘇藥水廠遷此。這一帶工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從江蘇、安徽、山東逃荒的農民來此謀生,他們在周圍搭建棚屋居住,形成居民密集的小巷狹弄,此時因石灰窯已停業,居民們以藥水廠名改稱這一帶為藥水弄。抗戰初期,閘北、虹口地區大批居民,以這裡屬租界範圍,紛紛遷入弄內,使居民倍增,地域日益擴大。解放前夕,共有4000多間草房,人口近16萬人,為上海較大的棚戶區之一。藥水弄內連水電設備也沒有,居民飲用蘇州河水,用豆油、煤油點燈,經常釀成火災,道路泥濘,沒有下水道,到處是垃圾、臭水坑,病疫時常發生,居民死亡率很高,更有眾多的流氓、惡霸危害鄰里。居民中間長期流傳著:“吃水不清,點燈不明,走路不平,出門不太平!”和“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日本侵略軍佔領期間,1942年3月5日,有3個日本人在附近被人殺死,日本侵略軍遂把藥水弄層層封鎖了半個月。封鎖期內,居民餓死、病死、被打死約200人。流氓、惡霸不僅欺壓當地居民,還與盜匪等勾結做壞事,1946年紡織、麵粉業資本家榮德生就曾遭匪人綁架,藏匿在梵皇渡後路(今萬航渡後路)13弄老公益里100號一座石庫門亭子間內,該處連長壽路1058弄福森里。後為上海第七毛紡廠車間。
原藥水弄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1985年7月,藥水弄改造工程開工,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於1995年改建完工,建成一座座新型大廈,命名為長壽新村。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發表后,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同年7月7日,位於長壽路西康路口普陀區的第一塊土地批租,建造維多利大廈(今命名為維多利廣場),此後又有多處土地批租,建造商住大樓。1996年10月,按照全市的規劃,長壽路拓寬工程開工,拆除了大批舊里工房,動遷居民2412戶、企事業單位205家,建造上海知音苑、陽光新苑、達安花園、西部俊國、上青佳園、秋水雲廬、光明城市公寓、音樂廣場等幾十處新型住宅大樓,徹底改變了居住環境和市容面貌。此前,1995年,辟通了武寧南路。在長壽路西端南側,即武寧南路與萬航渡路之間,原有一條長壽支路,系1943年前築,路上開了一爿浴身池浴室,便被人稱作“混堂弄”,這條路較短且窄,長189米,寬5~7米。由於建造大型居住區達安花園,該路已被湮沒。
1998年12月15日改建竣工的長壽路橋由於居民聚居,商肆日盛,今長壽路、西康路口一帶逐漸形成滬西的商業中心。1926年在路口建有一座鐘塔,人稱大自鳴鐘。此後,這一帶也習稱為“大自鳴鐘”,“大自鳴鐘”遠近聞名,西區人們上街購物,都說到“大自鳴鐘”去。1929年,長壽路有商店46家,1936年增加到111家,1949年發展到414家。解放初期,建立國營、合作化商業,私營商業、個體商業也有發展。1952年增至547家。1956年後,經過行業調整,小店合併,商戶減少。1978年為113家,但營業總面積由0.98萬平方米增加到1.36萬平方米。1990年商店又增至297家,營業面積擴大到3.19萬平方米,並形成一大批大中型專業特色商店。由於居民大多為工薪階層,這裡自然成為一條大眾化的商業街。較大的商店有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恆大綢布商店、嘉羚時裝商店、長江日用雜品商店、紅花家用電器商店、同大昌文化用品商店、悅來節食品店、魁元齋清真食品店、金都酒家、聚興園酒菜館、西園點心店、白玉蘭小籠館、民康中藥店、長征藥房、西康菜場、金剛美髮廳、天真照相館等。其中上海市第四百貨商店多次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西康菜場、長征藥房和長江日用雜品商店,也多次分別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市級先進單位和市模範集體;其他大多是區屬的名特商店。1996年,長壽路拓寬,拆除商業網點83家,上述商店大都已動遷他處,代之而起是一大批大型商家,如第一百貨滬西商廈、家樂福超市亞新生活廣場、華園新四百店,中環、世紀、富麗等商務大廈,以及餐飲娛樂業和金融、通信業,商業起了新的變化。

簡要概述

以19世紀英國駐上海、廈門、廣州等地領事名命名勞勃生路。不久,大批日資紡織企業在附近蘇州河沿岸地區設立工廠,同時沿路迅速建起大片舊式里弄住宅,居民中的工人比重很高。因此,這裡曾是多次上海工人運動的發源地。由於人口集中,沿路又開設不少小型店鋪。1922年,日資內外棉公司在勞勃生路和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十字路口的中央建造了一座川村紀念塔,上部鑲嵌一隻大自鳴鐘,這在大片的工人居住區內相當醒目,因此,大自鳴鐘就成了勞勃生路和小沙渡路十字路口附近地區的通稱。1925年,自極司非爾路至戈登路段作瀝青表面處治。1943年,汪精衛政府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將此路以四川省長壽縣(現重慶市長壽區)地名改名為長壽路。

當今現狀

如今,長壽路上有13(中山公園地鐵站-提籃橋)、19(通北路-澳門路)、24(復興東路外灘-長壽新村)、36(東新路-盧浦大橋)、40(楊柳青路棗陽路-龍華西路龍恆璐)、54(劍河路泉口路-昌化路江寧路)、63(吳淞路-真北路)、76(中山北路中潭路-凱旋路宜山路)、94(襄陽南路長樂路-建德花園)、105(中山北路中潭路-定邊路桃浦路)、106(上海火車站-清澗新村)、112(人民廣場-大華新村)、113(上海火車站-西區汽車站)、136(真北新村-溫州路北京西路)、138(上海體育館-長壽新村)、143(延平路安遠路-清峪路萬鎮路)、206(西康路北京西路-臨汾路陽泉路)、215(已撤銷)、223(已撤銷)、304(同24路)、316(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雙流路天山路)、319(提籃橋-上海西站)、321(烏魯木齊北路延安西路-滬太新村)、328(上海火車站-上海動物園)、506(上海火車站-靜安新城)、516(已撤銷)、520(已撤銷)、563(已撤銷)、708(安遠路長壽路-桃浦七村)、738(祁安路-南京西路)、768(民立路共和路-蓮花公寓)、830(新村路真金路-欽州南路虹漕南路)、837(上海火車站-真南新村)、838(美麗園-桃浦新村)、865(已撤銷)、922(已撤銷)、941(虹橋機場-上海火車站)、948(輕紡市場-北海寧路吳淞路)、950(嘉怡路海波路-昌化路武定路)、966(市光新村-上海西站)等38條線路公共交通車輛和其他車輛穿梭運行,其中13、19、24、76、105、138、215、304、708、865路公交車是以此為起點站。
入夜,彩燈通明,五光十色。漫步在這條大路上,令人回想起南唐李後主李煜的詞句:“恰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交通


長壽路是上海“三橫三縱”骨幹道路網路中東西向主幹道之一,築路以來,歷經改建,路面最寬22米,最狹僅10米,難以承受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1996年10月,開始拓寬,東起天目西路,西至長壽路萬航渡路口,全線改建,於1997年12月17日竣工通車,拓寬後路幅寬42~50米。設6快2慢8個車道,路中央建有4~6米不等的中央綠化隔離帶,有機動車、非機動車隔離護欄,9個港灣式公交停車點,機動車時速40公里。在拓寬中按照“邁向21世紀綠色商住街”的要求,進行總體構思,沿路擴建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有12座雕塑佇立街頭。隨著沿路已建成的大型商廈、居民住宅、辦公樓宇、文化娛樂場所的投入使用,長壽路以“綠、美、亮、暢、潔”的清麗形象展現在大眾面前,尤以綠、商、住取勝,成為一條綠色商住特色街。在拓寬長壽路的同時,改建了蘇州河長壽路橋。長壽路橋建於1953年,是解放後上海建造橫跨蘇州河的第一座橋,車行道寬僅14.5米,隨著長壽路的拓寬,該橋成了東西向交通的“瓶頸”,亟需拓寬改建。改建於1998年12月15日完成,新建了南北復橋,各寬12.25米,形成三橋並列的獨特景觀,昔時交通堵塞現象得到緩解。
長壽路的拓寬改建得到國家建設部和上海市黨政領導的重視和關懷,通車之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寫來賀信,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和國家建設部副部長葉如棠分別題詞:“長壽路——邁向廿一世紀的綠色商住街”、“商住長廊、文明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