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
中國醫生
汪逢春(公元1884—1949),男,名朝甲,號鳳椿,江蘇蘇州人,吳門望族,“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
10餘歲入名醫艾步蟾門下學醫。
光緒三十四年赴北京,一面擔任法醫,一面求教於名醫厲軒舉,公餘常為患者診治。
民國2年(1913年)辭去法醫職務,正式開業行醫。
民國25年組織門人成立“同硯小集”,相互鑽研,共同提高。
汪逢春治病重在辨證施治,尊古師古但不泥古,也不存門戶之見,能尊重同行。他在治療內傷症方面,著重調理脾胃;在治療外感疾病時,著重由表宣達,使邪外出,以免內傳。他以善治溫病著稱。在用藥方面,常用藥末裝入膠囊中吞服,用藥少而精,收效大而快。他重視西醫的學說和診斷方法,遇到重大疑難病症,往往主動建議聘請西醫會診,以期收綜合治療之效。
著有《中醫病理學》(1942年,北京醫學講習所鉛印本)《泊廬醫案》(1941年,謝子衡等學員手輯,華北國醫學院鉛印本)《今冬風濕症之我見,願與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醫藥月刊》第二期(1939.2)《猩紅熱與痧疹之分辨》刊《北京醫藥月刊》第四期(1939.4)《為本市小兒科專家謹陳芻言,希鑒納之》刊《北京醫藥月刊》第五期(1939.5)。
汪逢春
他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1942年曾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中醫中藥界培育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霍文樓、楊叔澄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就是當時的學員。他熱心教育事業,提攜後進,多所貢獻。
汪逢春先生注重醫德,對於同道不貶低,不攻擊。嘗遇病人經前醫治療不效者,也積極想方設法扭轉病勢,一旦無望,也不發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責任。他嘗說,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噓,等於自我報復,結果必將一敗塗地。
他從來不宣傳自己,即使《泊廬醫案》之刊行,也是“務求其實用,毋事虛飾”。將“普通門診所錄方案之有效者,略分為內、婦、兒三科,簡單分類,以便仿閱。”“意在存真,非為立言著說。”他從不登廣告。記得曾有一學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診的廣告,他知道后非常惱火,對該生嚴加申斥,並告之以後絕不可如此。他說,我個人是不主張自我宣傳的,至於技術高低,群眾會給以正確評價的。
汪先生嚴格要求學生,雖已考取執照,有的仍不許其掛牌開業,需要再現察一段時間,並囑其小心從事,遇有疑難多向別人請教,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導學生,討論病例,不分中西。在西河沿行醫時,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則停診,討論病例。凡遇疑難大症,有時也邀著名西醫劉士豪、方石珊、汪國楨一起討論研究,學生們恭聽記錄。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時婦科會診常請林巧稚、田鳳鸞,皮科請趙炳南,他常說不能抱殘守缺,孤陋寡聞。
定期舉行同硯小集,地址在椿樹三條荀慧生宅。每周一、三、五講課,聽講者達二十餘人。講《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及《醫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徐靈胎,認為其文筆犀利,脈案清爽,可師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