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

德國奧地利著名畫家

艾貢·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是奧地利畫家,師承古斯塔夫·克林姆,是20世紀初期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席勒的作品特色是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且主題多是自畫像。其畫作多收藏於列奧波多博物館。

人物生平


埃貢·席勒生於奧地利圖倫,他的父親,阿道夫·席勒是任職於奧地利國家鐵路局的火車站站長。他的母親,瑪莉·席勒,則是來自波希米亞的捷克克魯姆洛夫。小時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開設的學校,當時他的美術老師K。L。史特勞區就已發現他的藝術天份,並支持他朝藝術界繼續發展。
席勒15歲時,父親死於梅毒,他的舅舅奧爾成為他的監護人;奧爾對席勒不願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難過,但他也認同席勒對藝術的熱情的天賦。
1906年16歲的席勒向維也納藝術工商學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學申請並通過。他在那裡就讀不到一年,就由學校的多位教職員推薦到維也納當代藝術學院就學,學習油畫和素描。席勒在從維也納分離派領導人、裝飾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導下學習,在線條和構圖上得益於他的優雅的裝飾手法。後來他結識了科柯施卡。他的畫最初受學院派和印象派影響,打下了造型基礎。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後,他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裝飾風格,這表明他受到新藝術派——青年風格阿拉伯式圖案的強烈影響。如果說克里姆特的藝術是從象徵主義走向表現主義,而席勒則已走進純粹的表現主義天地。
席勒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尋求指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購買席勒的畫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換,還幫席勒安排模特,為席勒引介買主。甚至還帶席勒加入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一個與維也納分離派有關的藝術家團體。
1908年,席勒在克洛斯特新堡舉辦了第一場展覽。1909年,在完成第三年的學業后,席勒離開學校,並與其他對學校不滿意的學生創辦名叫“Neukunstgruppe”(新藝術組織)的團體。
1918克林姆於1909年在維也納舉辦的“Kunstschau”展覽中曾邀請席勒參展。席勒在那裡看到了愛德華·蒙克、讓·圖洛普與文生·梵高等人的作品。從保守的學院解放出來后,席勒開始接觸到人體與性慾的題材。同時,許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種不安定的情緒。
埃貢·利奧·阿道夫·席勒 畫作
埃貢·利奧·阿道夫·席勒 畫作
1911年,席勒與17歲的維拉妮·維拉尼·諾依齊(Valerie Wally Neuzil)相識(維拉尼也稱為沃利)。維拉妮與席勒在維也納同居,並擔任他某些知名畫作的模特。席勒和維拉妮因不滿意維也納狹小的城市環境,曾搬去捷克克魯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親的家鄉。儘管席勒與當地的關係密切,他和維拉妮還是被當地的居民趕了出來;原因是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他們格格不入,尤其是無法容忍席勒僱用數名十幾歲的少女擔任模特這點。他們隨後一起搬到在維也納西邊的小鎮紐倫巴赫,並在那邊尋找靈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檢點的生活方式激怒了當地居民,他的工作坊還成了當地流氓聚集的場所;
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時,也扣押了一百多張被認為是色情物品的畫作。席勒在開審之前被收押。開庭審理時,席勒誘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於在幼童可接觸的公共場合展示色情圖象,席勒被判有罪。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獄3天。在獄中席勒繪製了12幅畫,描述被關在監獄牢房中的不適與不快。
1914年,席勒認識了居住在工作坊對街的漢斯姐妹——愛迪絲·漢斯(Edith Harms)與艾德蕾·漢斯(Adéle Harms)。1915年,席勒與較活潑、善社交的愛迪絲訂婚,而一直對席勒忠實的維拉妮則被席勒拋棄。
1915年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勒被陸軍徵召。
1917年,他回到維也納,得以專心從事繪畫工作。並在1918年時,受邀參加維也納分離派在維也納的第49屆展覽。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廳展出,他還以《最後的晚餐》為靈感,設計了展覽的海報,並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中央,取代耶穌的位置。對面空缺的作為暗示的人物是克里姆特,這幅海報也和之前未完成的作品《朋友》有一定聯繫。同年,他在蘇黎世、布拉格和德累斯頓也舉辦了展覽。

個人作品


《素描》《房子與色彩繽紛的晾洗衣服》《水怪》
《死亡的行列》《水怪們》《波爾迪·羅津斯基》
《1910年母親之死》《向陽花》《青年母親》
《男人和女人》《漢斯·波倫的肖像》《睡女》
《家》《給自己算命的人》《樞機主教和修女》
《擁抱》《家庭》《斜卧的女人》
《雨孩》《夏日景色》《死神和少女》
《黑髮的裸體女孩》《乾洗房》《克魯默景色》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18年秋天,愛迪絲在10月28日過世。
1918年10月31日,席勒病逝,年僅28歲。

創作風格


裝飾性趣味

線條的裝飾性效果:在席勒1911年創作的人物畫《黑髮的裸體女孩》中,這張 作品最重要的裝飾效果就是運用線條繪製的人體,畫作將情色的吸引力和厭惡感結合起來。再如席勒在1917年創作的一幅風景畫《乾洗房》中,他用稜角的線條去突出和表現自己的意圖,如畫面中質感柔軟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軟的雲,流暢彎曲的線條勾勒出隨風飄蕩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遠山白雲,具有明顯的裝飾意味。
色彩的裝飾性效果:席勒的作品中色彩豐富多變,充滿了對比強烈的節奏感,但色調卻極為統一。作品中很多色彩都是非自然的,都是由畫家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如《乾洗房》畫面中的裝飾意味就很強,帶著兒童畫那種無拘無束的色彩,而這種場景只出現在童話世界中。畫面中大部分的物象都是以紅灰、橙灰和綠灰色塊組成,紅灰的瓦片又穿插著綠灰和橙灰,白灰的牆上又呈現出藍灰和橙灰色。這些都是畫家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再加工的,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藝術創造力。整幅畫作單純而又富有變化,線條和色彩的微妙處理給人營造出了一種和諧舒適的氛圍,透露出濃重的裝飾性趣味。
克魯默景色
克魯默景色
平塗的繪製:筆觸富有韻律的起伏,在保持動感韻律的同時又不失去畫面的和諧。如1910年席勒繪製的《山丘景色》中,大片田野採用平塗的方式,變化多端的筆觸使稀少的物象不失去其生動趣味;又如風景畫《克魯默景色》中,紅、綠、黑是出現最多的顏色,色彩平塗的薄與厚,色塊面積的大小對比,加上豐富多變的筆觸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反映出畫家內心澎湃的藝術創作激情。

放縱肆意

在席勒的各種畫作中,誇張的造型、大膽放縱的線條與極富個性的色彩成為他顯著的繪畫特徵。席勒用富有激情的線條、破碎生冷的色塊和生澀的筆觸對物象進行誇張,形成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魅力。
《自畫像》
《自畫像》
在造型上,席勒獨具特色。例如在席勒筆下所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用直線型簡潔的造型,塑造成修長、誇張、收縮的和起伏感強烈的形體;或者將人物服飾進行變形處理,誇張刻畫服飾的圖案和色彩,使作品獲得強烈的對比效果。正是這種主觀有意的構成促使席勒藝術獨特面貌的形成,如1910年席勒所作的《自畫像》中,人物造型就非常誇張,畫家的身體是脫臼和彎曲的,手指強直地伸開,上肢劇烈地絞擰著。身體上也沒有多餘的血肉和曲線,只留下神經質的線條和筋骨、肌肉以及帶有稜角的幾何結構,彷彿在訴說內心的鬱悶彷徨和對現實諸多不滿。
在線條方面,席勒的天賦要高於他的老師克里姆特。克里姆特善於用流暢的線條表現女人的柔美體感,如《貝多芬牆角壁畫草圖》中的女人體。而在席勒的素描人體中,畫家更喜歡主觀地使用線條來強調形體的骨感,表現人體上起伏的結構,用一種極近立體解構主義的形式來捕捉形體。如1917年的《擁抱》中線條的運用達到了一種極致,一對戀人緊密擁抱著躺在那裡,人物線條流暢,構圖動感,且集中突顯了人物起伏的幾何形體。
死神和少女
死神和少女
在色彩運用方面,席勒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他的色彩以深色和暖色為主,運用小面積的補色對比,從而產生強大的視覺衝擊力,給人以不安與苦悶。而且席勒常常使用強烈的紅、黃、黑等色彩進行大面積的平塗,最大限度地發揮色彩內在的張力和精神。如畫作《死神和少女》中,畫面中心少女緊緊地摟抱住死神,少女紅黃相間的連衣裙與死神黑褐色的衣服,呈現出熱烈與寧靜的對比。而凹凸不平的筆觸,赭、紅、黃的等色調的突現,使暖色調的畫面感覺不到溫暖安寧,只有一絲絲淡漠的傷感,預示著少女即將被死神帶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