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秦昌遇
秦昌遇明代天啟間名醫,號廣埜山道人,又號乾乾子。南直隸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少時多病,乃學醫,無所師承而遍通方脈,尤長於兒科,年六十餘卒。著有《大方幼科》、《痘症折衷》等。
秦昌遇石刻像
秦昌遇著述甚豐,計有《症因脈治》5卷(1641年)、《脈法頷珠》4卷(1641年)、《幼科折衷》2卷、《幼科金針》2卷、《痘科折衷》2卷,另有《大方折衷》、《病機提要》、《大方醫驗大成》抄本、《傷寒總論》、《女科秘方摘要》抄本等。昌遇深感前人脈書的種種弊端,於是編纂《症因脈治》一書,評價前人症因誤治及症因各種治法的不同,依次敘述各病的症、因、脈、治。對內科常見病症如中風、咳嗽、嘔逆、胃腕痛、腹痛、便秘、泄瀉、嘔吐、黃疸等都有詳細記述。昌遇主張先辨證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確定治法,並以順序命名其書,這一主張至今對部分中醫臨症仍有一定的影響。昌遇認為,以往醫書每將各種病證的外感和內傷諸證混雜一起敘述,未分條例,易使學習者虛實不分,證治不符。他主張於病證必首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然後再分述其證、因、脈、治四項。在治法中則設有“從脈”和“從證”兩項,並附有方葯的加減運用,使理、法、方、葯悉俱,切合臨床實用。秦氏自學成醫,始以治兒科病著稱,后又精通內科,臨證治療多奇效,是當時著名的臨床大家。
秦昌遇還喜作詩,常和文壇大家來往唱和,著有《澹香堂詩文集》,書畫家董其昌(1555-1636)曾繪有《六逸圖》一幅,昌遇是六位逸土中最年輕的一位,年60歲病逝。其侄孫之楨承家傳,亦為良醫。
秦昌遇,明末清初以醫術精湛而出名,對付痘疹更是靈驗,人們都稱他有造化之手。一天清晨,秦昌遇應召去鄰鄉出診,船停城外,看見一女子在橋下織布,就對身邊的僕僮說:“你悄悄上去,抱這女子的腰,攪鬧她一下。”僕僮說:“她的父兄多在,我這樣做會挨打的啊!”秦昌遇笑著說:“有我在,怕什麼?”僕僮躡步潛往女子背後,用力按抱。那女子大駭,驚叫起來,村裡人聚集過來,逮住僕僮要揍他。秦昌遇見狀,站在船頭,大聲呼叫:“是我指使的。”村民大多認識秦昌遇,連忙將他迎上岸。
秦昌遇問那女子:“你還沒有出天花吧?”回答:是的。秦昌遇就對眾人說:“人即將出天花,痘毒隱伏於腎,比較危險,藥物也難根治,現在驚嚇之下,使痘毒引升到肝,這樣就可著手處置了。”村民們恍然大悟,對秦昌遇的神技更加信服。
秦昌遇喜歡弈棋,一入局戲,則天子呼來不上船。南翔有富家弟兄均卒,妯娌共一子,年數歲出痘,其母遣仆飛舟迎之,限以晷刻。偏偏秦昌遇正在下棋,就推託潮水不順,遲遲不肯動身。來到南翔,脈象已成反關。秦昌遇正想拂衣而去,不料其母手執尖刀,一把將他拉住,說道:“我今快棹來迎,此間無長江大湖,何所潮汛?兒子前時身上還出現紅色丘疹,現在卻又隱了下去,如果這是絕症,都是由你而致,兒子不能生,我亦不欲生,你也不得生也!”
秦昌遇滿臉慚愧,說不出話來。婦人又復激曰:“大家多知道你醫術高超,現在卻不能治療一個小孩,你這半生不是欺世盜名嗎?”秦昌遇低頭沉思說:“有一辦法,姑且試試。”乃令掘一坑,鋪條席子,小孩仰卧席上,用細黃土圍遮全身,只留面目,煎藥水灑之,再以席蓋上。婦人將門鎖住,與秦昌遇一起守護著。到半夜,忽聞奇臭不可耐,秦昌遇欣然大喜:“好啦!”看那孩子,痘已復顯,全身皮敗肉腐,悉成通漿,已無性命之憂了。
婦人喜出望外,願奉千金為酬。第二天約來數人與秦昌遇對弈,秦昌遇也高興得樂不思蜀。附近父老鄉親聞訊,紛紛前來就診,於是酬金復倍。秦昌遇臨走時,堅決不受酬金,可婦人強行把酬金放在船內。回家后,秦昌遇就用這筆錢在家鄉清真觀之左廂,造了一個痘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