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

原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

王家范(1938年9月22日—2020年7月7日),江蘇崑山人,中國古代史學家、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歷史學會理事、副會長。

1957年考入華東師大歷史學系;1961年完成本科學業,留校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歷履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7月7日,在華山醫院逝世。

人物生平


1938年9月22日,王家范出生於江蘇省崑山縣陳墓鎮。
1951年,小學畢業,本已考上江蘇省立崑山中學的他,因家境窘迫,負擔不起學費與伙食費,只好回到小鎮上的槃亭中學讀書。
1954年,再次考取江蘇省立崑山中學。
1957年,參加高考,考入華東師大歷史學系。
1961年,完成本科學業,留校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歷履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9年開始,帶著學生們到江南各市鎮實地考察,進村莊、泡茶館,和農民百姓聊天,看當地人是怎麼生活的。
2020年7月7日凌晨5時,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82歲。
2020年7月11日下午2時,追悼會在龍華殯儀館舉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王家范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主攻中國社會經濟史,側重明清時段與江南地區,於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也多有探索。
王家范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他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二是他的經濟史研究,三是他對中國歷史作出的整體理解。王家范致力於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推動了新時期中國農民戰爭史和農民問題研究的重建。1980年代中期起,轉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他開闢了農業產權與農家消費研究,並且最早開拓了明清江南生活消費研究,他對小農消費數據的估測是此後一系列經濟史研究的基礎。
王家范於1989年發表的《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是中國社會史研究重新開展的奠基性研究,推動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史研究恢復並重新發展。
學術論著
據2020年7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網站顯示,王家范的代表作有《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結構試析》《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歷史價值初探》《中國社會史學科建設芻議》《中國歷史通論》《百年顛沛與千年往複》《史家與史學》《漂泊航程》《明清江南史叢稿》《明清江南社會史散論》等,主編《大學中國史》《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等,著作多次再版,發表學術論文三百餘篇。
1990年,王家范準備將自己多年的中國通史課講義結集出版,結果“三易其稿”,直到2000年才正式出版,2012年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增訂本。
學術交流
1978年11月,在第一屆中國農民戰爭史討論會上,王家范發表了“文革”結束以後第一篇真正的論文——《李自成政權的演變》。
1984年,王家范的論文《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初探》在無錫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上引起了轟動。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項目獎勵等級
2002年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2001年)《中國歷史通論》著作類一等獎
2018年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6年—2017年)《中國歷史通論》(增訂本)學術貢獻獎

人才培養

開設課程
據2020年7月華東師範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網站顯示,王家范開設過《中國古代經濟史》、《明清江南史》(選修課)、《歷史社會學導論》(研究生課程)等特色課程。自1963年留校后兩年,王家范就一直講授“中國通史”,1990年,又開始講“中國通論”。
治學箴言
“學在空間,不在紙上”。
個人名言
從事歷史研究就像在大海上漂泊,“欲從海面穿透到海底,體悟歷史的真義,沒有沉潛下去的毅力和耐心,沒有旺盛的求知慾和永遠的好奇心,很可能就像好事的遊客,留下的只是‘某某到此一游’。”
教學理念
王家范對西方的知識體系不盲從,主張“活學活用”。“外國人看我們,有他們的視角,但也有問題,人地兩殊,沒有實際的體驗。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有很多東西都是隔靴搔癢的。不要太迷信他們。”
教學成果
據2020年7月華東師範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網站顯示,王家范多次獲得市社科優秀成果獎與教學優秀成果獎。1992年,獲得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曾憲梓教學優秀獎。

榮譽表彰

1993年,王家范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社會任職


王家范曾任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江南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民戰爭研究會副會長。

人物逝世


2020年7月7日5時,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王家范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83歲。

人物評價


王家范教授是“專家”“學者”“學界泰斗”,在中國社會史研究恢復與發展,以及明清江南區域社會史料研究等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王家范長期研究明清江南史,是該領域的領軍學者。(《澎湃新聞》評)
王家范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大家,對學術前沿和動態的掌握,對於新理論和史學方法的活學活用,乃至於對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運用,都常常讓他的後輩學生自嘆不如。王家范很擅長從通貫和整體詮釋的角度,對歷史中的重大問題做出個性化解讀,進而揭示中國歷史變遷的內在脈絡。(《新京報》評)
“王家范老師是一個特別率性的人,不拘禮儀,不因為我們是師生而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模樣。他具有的一些特質在他們那一代學者中是不常見的。比方說,他對一切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是我們中間最早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一批人,對於網路的熟悉程度遠勝於我們這些後輩學生。相比一般的歷史學家,王家范先生有兩個鮮明的特點。首先,他不認為歷史是純粹的知識之學,不僅僅滿足於建構一種關於中國歷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王家范先生研究史學的背後有著家國關懷,他想要通過自己的研究來回答,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是這樣的走向?中國邁向現代的過程中,遇到的結構性癥結究竟在什麼地方?他希望自己的歷史研究能夠對中國的未來方向提供一些啟示。所以我們在他的書中處處可見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另外,王家范老師的史學有一種高度的思辨。很多人說中國太大,中國歷史太龐雜了,他認為這是對中國歷史學家的一種挑戰。”(王家范的學生、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