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民族優越主義

朝鮮半島盛行的民族主義

韓民族優越主義(韓國語:한민족우월주의)又稱為韓民族主義,是朝鮮半島盛行的民族主義,建構在外侮、日本殖民歷史的背景之上,抵抗外敵,這種意識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新史觀都扮演重要角色。日本在1910年到1945年間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爆發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運動”。1949年,韓國政府將3月1日定為國家法定紀念日。

在談到韓日關係時,文在寅表示,韓國將繼續深化同日本的合作,但他同時強調,唯有日本“果斷糾正過往錯誤”,並以此為前提與鄰國發展友好關係,才能“避免帶給彼此災難”。他說,唯有以史為鑒,堅定攜手,合力治癒戰爭受害者的傷痛,韓日才會成為心靈相通的真正友邦,和平才會降臨朝鮮半島。文在寅還說,朝鮮半島光復以來,在韓國的日本殖民殘餘勢力並未得到徹底“清算”,韓國政府將繼續完成這一久拖未決的“歷史課業”。只有這樣,韓國才能真正實現面向未來。

背景


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得控制朝鮮。1905年,日本逼迫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高宗被迫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10年8月《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至此,李氏王朝正式終結。自1919年三一運動至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民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獨立運動。其間,中國給予朝鮮獨立運動以極大的支持。在中國的支持下,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而成立於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先是得到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的支持,后又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下幾次遷移,最終遷至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同時,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2年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
晚清和近代以來的韓國歷史和中國的關係頗多曲折。總的來說是一個脫離傳統歷史、走向獨立自主的過程。其中,日本侵略后又實行暴力殖民的因素則對韓國現代民族心理的形成產生了屈辱感的影響。此外,朝鮮半島分裂的狀態也是加深並不斷提醒韓國民族心理中危機和屈辱感等狀態的現實因素。
1919年以前,圍繞半島的國際形勢一直混沌不清,其中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1918年,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民族自決權思想,強調處於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有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權利。其實民族自決權思想旨在妥處戰敗國的殖民地統治問題,但渴望解放的半島人民向威爾遜致函,呼籲國際社會支持韓民族抗日獨立運動。
然而日本帝國主義變本加厲,不僅在半島大幅增兵,還掠奪朝鮮土地和資源。在此情況下,以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大韓帝國首任皇帝高宗李熙於1919年1月21日逝世為契機,600名旅日留學生於同年2月8日聚集位於東京的朝鮮基督教青年會館宣讀《獨立宣言書》。這成為三一獨立運動的導火索,有力推動了半島抗日獨立運動的開展。
可以說,三一運動是長期處於高壓下的韓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侵略的抵抗,體現了民眾渴望祖國獨立的美好願望。大田大學教授都冕會在其論文中指出,半島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歧視和強推有利於統治的近代化的憤怒,以及一戰結束后在國際社會上廣泛形成要求民族獨立的氛圍等綜合因素促成了大規模的民族獨立運動。
2019年,韓國國務總理李洛淵提議將“三一運動”升級為“三一革命”。一些學者也對該說法表示認同,強調應體現三一運動的意義。首爾漢城大學名譽教授尹慶老在舉行的三一運動100周年紀念論壇上主張,雖然三一運動沒有顛覆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但為建立主權在民的國家打下基礎,可視為一種革命。
朝鮮半島居民的民族意識早年受日本的民族觀啟發,藉著重建朝鮮歷史、強調朝鮮民族的純血論述而落實。自1945年兩韓分裂后,雙方仍透過強烈的同一民族觀念,追求終極統一,並以民族觀展現強烈的共榮共恥感覺,但由民族主義引伸的新歷史觀、領土擴張主張、排外情緒、歧視國內混血公民等問題上,卻長期成為韓國的外交和社會焦點。
純血主義常在朝鮮半島被奉為千百年的定律,但這種血統論僅在20世紀才植根於朝鮮半島。最初源自西方有關雅利安人的主張,這一主張又演變成納粹德國的教條,有人主張這個優越論進入韓國后演變成種族優越論。
這一主張施展同時,朝鮮對日本的反抗運動也一同展開。其中申采浩從朝鮮流亡中國東北三省、北京、上海等地,最終在1924-25年發表影響深遠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提出朝鮮族始於檀君。重朝鮮歷史時,焦點放在高句麗王國,認為這是,形容當時的高句麗的軍事實力強盛,既開拓大片疆土,亦抵擋中國(隋朝)的入侵,這正是朝鮮民族的共同驕傲,以此說明朝鮮民族有能力對抗外族入侵,反抗日本。申采浩又在歷史中尋找朝鮮民族英雄,例如傳統史學中,朝鮮王朝時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吞併朝鮮時,史觀中,整場反擊戰由李舜臣一手主導。
朝鮮歷史認為其始祖在長白山降生。參照三國遺事(13世紀)及東國通鑒(15世紀)的記載,宣揚朝鮮王朝起於公元前2333年。

日治時代


純血主義常在朝鮮半島被奉為千百年的定律,但這種血統論僅在20世紀才植根於朝鮮半島。最初源自西方有關雅利安人的主張,這一主張又演變成納粹德國的教條,日本殖民地政府沿襲此一學說,聲稱日、朝兩族同宗,血脈純正,雖然大和民族居於大韓民族之上,但因屬同一血脈,朝鮮民族可以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
這一主張施展同時,朝鮮反抗運動也一同展開。其中申采浩從朝鮮流亡中國東北三省、北京、上海等地,最終在1924-25年發表影響深遠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提出朝鮮民族始於檀君。在朝鮮傳統史觀中,箕子朝鮮是他們首個朝代,但箕子相傳是商紂的親叔或親弟。
申采浩重建朝鮮歷史時,焦點放在高句麗王國,認為這是,形容當時的高句麗的軍事實力強盛,既開拓大片疆土,亦抵擋中國(隋朝)的入侵,這正是朝鮮民族的共同驕傲,以此說明朝鮮民族有能力對抗外族入侵,反抗日本。
申采浩又在歷史中尋找朝鮮民族英雄,例如傳統史學中,朝鮮王朝時日本豐臣秀吉企圖吞併朝鮮時,朝鮮政權迅間跨台,明朝派兵協兵擊退日人,但新史觀中,整場反擊戰由李舜臣一手主導,明朝的角色被淡化。
朝鮮歷史認為其始祖在長白山(白頭山)降生,令這個中朝邊界成為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焦點。
迄今,申采浩在南北朝鮮均被喻為“最偉大的史家”,其學說被信守不移,現時朝鮮民族學說多參照三國遺事(13世紀)及東國通鑒(15世紀)的記載,宣揚朝鮮王朝起於公元前2333年。

朝鮮分裂


1945年朝鮮分治,世界局勢步入冷戰第一階段,兩朝問題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尖峰,最終爆發朝鮮戰爭,經歷朝鮮戰爭后,面對分裂局面,美國駐兵,純血理論進一步成為朝鮮民族的統一基礎。在純血理論中,朝鮮民族兄弟之情,血濃於水,否定純血理,也就否定民族性,否定統一、否定外族入侵。
(從左至右)時任南越總理阮高祺、澳大利亞總理哈羅德·霍爾特、大韓民國總統朴正熙、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紐西蘭總理基思·霍利約克、南越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阮文紹、泰國首相他儂·吉滴卡宗和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在馬尼拉出席亞洲協防組織(SEATO),該組織當時主要防範共產主義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