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何樓村的結果 展開

何樓村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五里口鄉下轄村

何樓村位於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五里口北3公里處,東鄰楊庄,西鄰李大庄,南鄰申庄,北靠白坡窪。

村名由來


何樓村原屬太康縣遜母口公社李大庄大隊,1975年底劃歸五里口公社,1989年與李大庄分開設立為五里口鄉何樓行政村,全村有何、甘、張、王、李、趙、劉、祝、武九姓,耕地面積2507,人口1740人。
明朝時期甘姓始祖任明朝安居知府,受奸臣所害,帶領全家逃到新鄭,住到何氏一位官員家,與何氏官員結拜,何氏為了友情辭官不做,帶領全家人與甘氏全家從新鄭來到太康西南35里處,用茅草搭起草庵居住。甘氏心中害怕,又沒住處,與是就和何氏商量,我是犯官,怕官兵追來,不如分開住。於是甘氏就帶全家遷到苗集。當時沒地方住,就住在苗集東王廟裡。甘氏連氣帶怕,得了重病,又不讓治,結果死在東王廟中,埋在了東王廟后。後來何氏建起了樓房,甘氏全家從苗集又回到何氏這裡,結婚生了五個兒子,個個都能幹,結果家中有了錢財,又與何氏修起了寨子,為了防匪,附近劉姓、李姓、趙姓、祝姓、吳姓、張姓王姓人也都遷到寨里,就把村名改為何樓。

姓氏族譜


明朝時期,何姓和甘姓從新鄭逃難到此居住,其他幾姓後來陸續為避匪患遷居於此。現有人口何氏1040人,甘氏412人,張氏9人,王氏20人,李氏105人,趙氏80人,劉氏40人,祝氏10人,武氏8人。由於何、甘二家有過命的交情,在雙方父母去世后,兩家子女在後來續譜排輩時約定在用字上要有相同的字或對應的字,只是後來年代久遠,有些已經對不住了,現在何氏譜序字輩為:復、天、中、春、國、之、然、紹、永、立、紅、廣、志。甘氏譜序字輩為:仁、義、禮、志、信、有、維、元、運、清、金、立、林、照、永、福、德、慶、祥、明。

白坡窪傳說


白坡窪是指墩埠以東,申庄以北,現李以南,王寺安以西的大片窪地,海拔不足10米,因白坡寺建於此而得名。
解放前,由於白坡窪地勢低洼,常年內澇,雨季長期積水,十年九澇,旱季鹽鹼覆蓋,白茫茫一片,除了蘆葦基本不長莊稼,周圍老百姓有“蛤蟆尿一尿,莊稼全淹掉”的俗語。抗戰時期,由於國民黨炸開黃河大堤黃河水一瀉千里,淹沒了白坡窪所有土地,在原來鹽鹼地上覆蓋了厚厚一層淤土,才把鹽鹼壓了下去。黃水退去后,慢慢才能種莊稼,但因為低洼,還是時常遭水災。後來老百姓有句諺語說:“進了白坡窪,淹旱都不怕,淹了吃小魚,旱了吃地梨,不淹不旱吃麥仁”,說明了白坡窪土地肥沃,出產豐富。
解放后,黨領導群眾發展生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在1958年以後帶領群眾在白坡窪內及周邊先後開挖了中心河、東一支渠、西一支渠等八道溝,以墩埠到王寺安官道和出何樓向北中心路為基準,每隔1000米就修一條生產路,栽上楊樹,逐漸形成了現在白坡窪“田成方、樹成網、溝相通、路相連”的格局,現在的白坡窪也成了五里口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