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暉臨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盧暉臨,男,安徽省廣德縣人,1969 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香港中徠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多年來以歷史社會學、農村社會學與社會學方法論為自己的研究領域,已經有相當豐厚的積累。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2002年1月---2003年6月:哈佛燕京訪問研究(Visiting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98年9月 ---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990年 --- 1993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1986年 --- 1990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學士學位。
1983年---1986年:安徽省宣城中學高中。

工作經歷

2004年9月---- 至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95年7月---- 1998年8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3年9月----1995年6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教。

主要成就


論文

• 中文:
盧暉臨
盧暉臨
• 盧暉臨,2016,《從傳統中國到現代中國》,陳健民、鍾華主編《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盧暉臨,2016,《找回中國農村發展之路:周家莊集體經濟的實踐與啟示》,《南風窗》,第7期。
• 盧暉臨,2015,《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盧暉臨、梁艷、侯郁聰,2015,《流動兒童的教育與階級再生產》,《山東社會科學》,第3期。
• 李長江、盧暉臨、潘毅,2014,《周家莊:人民公社遺產的新啟示》,刊於《社會經濟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 盧暉臨、潘毅,2014,《當代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情感與集體行動》,《社會》,第4期。
• 盧暉臨,2014,《世界工廠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前途》,《瞭望》。
• 盧暉臨,2014,《在京新生代農民工社會適應研究報告》,《北京社會心態分析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潘毅、盧暉臨、郭於華、沈原主編,2013,《我在富士康》,知識產權出版社。
• 潘毅、盧暉臨,2012,《大工地:建築業農民工生存圖景》,北京大學出版社。
• 潘毅、盧暉臨、郭於華、沈原主編,2011,《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商務印書館(香港)。
• 盧暉臨,2011,《農民工問題的制度根源及應對》,《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10期,收於胡舒立、王爍主編《中國2013關鍵問題》,線裝書局,20徠13年。
《“世界工廠”與新生代農民工前途》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革命與中國鄉村變遷》,刊於《社會學研究》雜誌社主編《社會學年鑒》2003-2007。
《“衛星”是如何上天的-----基層鄉村幹部與大躍進》(法文),刊於法國《農村研究》(Rural Studies)2007特刊。
《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第一作者,刊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編《社會科學前沿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如何走出個案:從個案研究到擴展的個案研究》,第一作者,刊於《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集體化經歷與農民平均主義心態的形成:關於房屋的故事》,刊於《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6期。
《歷史視角與社會學想象力》,刊於《社會學家茶座》2005年第16輯。
《社區研究:源起、問題與前景》,刊於《開放時代》2005年第5期。
《社會學的歷史轉向》,刊於《開放時代》2004年第1期。
《邁向敘述的社會學》,刊於《開放時代》2004年第1期。

研究課題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國基層城鎮化動力、機制與後果研究”,項目負責人(2015年—)。
• 國務院參事室重點課題,“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追蹤研究:三村觀察”,項目負責人(2014年—)。
• 北京團市委委託課題,“北京‘農二代’調研”,項目負責人(2013年—2014年)。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合作課題,"ResearchProjectonGarmentandConstructionSectorsinShanghaiArea",項目負責人(2012年—2013年)。
•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委託課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2011年—2012年)。
•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和諧勞動關係協調機制的法律構建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11年—2014年)。
•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課題,“‘世界工廠’發展模式與新生代農民工的挑戰”,項目負責人,(2012年—)。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階層形成和身份認同”,(2006年—2010年)。
• 利豐社會政策基金項目,“新一代農民工的生活空間”,項目負責人(2008年—2010年)。
“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實證研究”(東莞調查),2005---2006,香港城市大學委託課題 課題負責人之一。
“國外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課題,1997---2001,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課題負責人。
“從一個村莊看中國鄉村的百年變遷”課題, 2000---2002,嶺南基金會課題 課題負責人。
“農村基層政權研究”課題, 1994-1997,北京大學與美國福特基金會合作課題 課題組成員。
“街經濟與社區發展”課題,1993---1997,北京大學、瀋陽市政府合作課題 課題組成員。

會議經歷

• 2016年4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大躍進研究工作坊,“大躍進的後果”,波士頓。
• 2015年12月,國務院參事室“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追蹤研究”課題研討會,“從遺棄的空間到希望的空間”,北京。
• 2015年11月,開放時代年度論壇:儒家與社會主義,“從農民工家庭生活看儒家當代命運”,廣東增城。
• 2015年12月,城市生活品質國際研討會,“中國農村發展中小農經濟的前途”,杭州。
• 2014年10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田野調查與理論工作坊,“流動性與農民工家庭生活”,巴黎。
• 2014年4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印建築和服裝行業用工研究工作坊,倫敦。
• 2013年10月,奧地利工會,“世界工廠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前途”,維也納。
• 2012年6月,巴西政府,聯合國Rio+20“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國的非正規經濟與勞動狀況”,里約熱內盧
• 2012年3月,亞洲研究年會,“基層幹部與大躍進”,多倫多。

獲得榮譽


1995年:日本筮川良一青年領袖研究獎 (The Ryoichi Sasakawa Young Leaders Fellowship Fund Program)。
1996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2000年:嶺南基金會 C.K. Yang 研究獎。
2001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百人工程”稱號,市級,北京。
2002年:Harvard-Yan-Ching Visiting Fellowship。
2005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2006年:北京大學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優秀獎。
2006年:北京大學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