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東街街道的結果 展開
東街街道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下轄街道
東街街道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中部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成立於1955年5月,以轄內主幹道東街命名。成立初期,領轄光復、東街兩個居委會。1968年街道辦事處改稱東方紅街道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名東街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復稱東街街道辦事處至今。1995年,街道設址花巷11號。轄東街、光復、石井、南營、軍門、津泰、鰲峰、大根、花園、仙塔、竹林境、區機關家屬管理委員會12個居委會,居民10594戶、32438人(2010年)。
同時也是福州市中心最繁華中心地段,為鼓樓區政府所在地,是區內惟一沒有城鄉交接部的城區街道。東起五一路、五四路,西至八一七北 路,南臨安泰河、鰲峰坊與安泰街道接壤,北接賢南路、慶城路與鼓東街道毗鄰,面積0.86平方公里。現由林天泳同志任東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謝祖祿同志任東街街道辦事處主任。
東街街道辦公地點設在鼓樓區東街石井72號,下轄五個社區居委會,常住居民10000多戶,人口33500多人。轄區內有著名的省立醫院、省商檢局,省輕工進出口公司、福州一中、郵電大樓、福建電信大樓、聚春園大酒店、新華都大商場、福州海關、省人民劇場等省、市、區屬單位幾百家,是一個商貿發達、寫字樓林立、學校集中、交通便利、社區服務完善的中心城區。
東街街道下轄:軍門社區、津泰社區、大根社區、竹林境社區、旗訊口社區。
東街街道轄內的朱紫坊街區形成於唐、宋時期。據《榕城景物略》記載:“唐天復初,為羅城南關,人煙綉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舞,簫管從柳蔭榕葉中出”。其時,商貿雲集,客戶如雲,各種行業行棧、商號各具特色,十分繁榮。
至明清時期,商貿中心北移,東街口形成商業街市。民國時期,南街為閩縣與侯官縣共管,沿街兩側商店鱗次櫛比,南北百貨、羽絨綢布、衣帽皮革、金銀珠寶、銅錫器皿,參茸藥材、蜜餞糕餅、餐館酒家、醬菜□油等一應俱全,老牌字型大小密集。街東側著名商號有:觀我頤糕餅店、亨得利鐘錶眼鏡商行、天源金銀樓等。旗下街(今東街東段一帶)的花鳥市場、花巷鼎日有肉鬆、南營衣刷、豆乾弄豆製品、織緞巷絲織品等,各具特色。至1955年5月,南街街道辦事處成立,南街東側各商店劃歸南街街道管轄。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轄內商業街市發展緩慢,商業網點多集中於旗汛口一帶。主要商店有:旗汛口百貨公司、福州機電公司門市部、福建省汽車配件公司、福建化工建材供應公司和福州東街副食品商店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方針,為街道商業發展帶來機遇。1979年,街道成立商業辦公室,街道商業開始起步,先後創辦東街電器門市部和東街五交經營部,接收鰲峰食堂、仙塔食堂、東僑旅社及東海百貨商店。街道商業發展至6家,從業人數51人,完成營業額24.86萬元,實現利潤1.31萬元。1985~1987年,採取公開招標、個人承包、集體承包、橫向聯營等形式,鼓勵街道商業發展,相繼創辦的有聞香飲食店、茂榕餐室、古田標準緊固件門市部、東街摩托車經營部、東街水暖配件商店、東街電器配件商店等。1987年街道商業增至12家,從業人員110人,完成營業額96.84萬元,實現利潤2.54萬元,稅收3.12萬元。
1990年,街道商業辦繼續執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分別與區商業局、財政局簽訂經濟承包合同。籌集資金創辦街道商業自助基金會,扶持暫時困難商店,並鼓勵商店、公司開展橫向經濟聯營,街道商業繼續發展,先後增辦光達汽車配件店、高節飯店、五一鍋爐配件商店、鼓樓炊事用品商店、東街綜合服務部等。街道商業增至18家,從業133人,完成營業額377.39萬元,實現利潤10.29萬元,稅收32萬元。
1990~1994年,轄內相繼進行竹林境新村成片改造、津泰路街區改造和津泰路拓寬改造。街道抓住大好時機,在主要路段獲得商業用房1600平方米,先後創辦春華海鮮樓、東街服飾精品屋、大三元酒樓、興隆貿易商行、鼓樓紙業公司、國際大舞廳、大眾自行車商店、中僑汽車配件商店等。1994年,街道商業增至27家,從業人員274人,完成營業額1693萬元,實現利潤36.8萬元。
1995年,街道集資50多萬元,建成佔地200平方米4層商業綜合樓1幢,新辦友和海鮮酒店,擴建春華海鮮樓。街道商業增至34家,從業人員246人,完成營業額2250.2萬元。經過商業網點建設,津泰路沿街兩側形成集金融郵電、服裝鞋帽、餐飲娛樂、文化用具、農貿市場、五金電器、南北京果等為一體的繁華商業街區。主要商店有安泰中心、津泰農貿市場、金三角大酒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