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峰坊

鰲峰坊

鰲峰坊位於福州市于山(九仙山)北麓,東西走向,東接五一路,西通法海路的一段路,叫做鰲峰坊。。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鰲峰坊。

鰲峰坊由來


鰲峰坊位於福州市于山(九仙山)北麓,東西走向。唐名九仙坊,宋曰登瀛坊,元改鰲峰坊。
東口南側有九曲亭,可通於山;西口接法海路津門樓。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里人陳誠之狀元及第,所以又改稱登瀛坊。陳誠之官至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僅次於宰相)。其後,理學家黃榦的鰲峰精舍亦在坊內。明代學者徐火勃(1563—1639)建有“紅雨樓”、“綠玉齋”別墅,鄭善夫別業建有遲清亭,在今高士其故居內。四川副使邵捷春曾在此坊營建“冶園”,花木茂盛,日與名士吟詠。“冶園”至清代改為鰲峰書院,出過不少名人,今為福州格致中學所在地。鰲峰書院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福建巡撫張伯行創辦,鄭光策、陳壽祺等名人為書院山長;鰲峰書院200多年,崇文重教,人文氣息濃郁,培養了許多文人賢士,一度執閩學術文化之牛耳。林則徐曾在此就讀(舊址在今福州師範第二附屬小學內)。民國海軍將領李世甲住宅在書院斜對面。
鰲峰坊
鰲峰坊
關於鰲峰坊的故事,在歷史上可以找到文字記載。徐炬勃撰寫的《重建鰲峰坊募金疏》就有一段記載,“若街口鰲峰街坊,實里中龍臂正脈,肇基於紹興初季,頹毀於明嘉靖中年。后依山,前帶水,路衢九曲,妙制九星;左津溢,右城樓,脈氣雙收。巧隆文運,前朝先達,臚唱殿廷;近代鉅公,蟬聯甲第。家家詩禮,戶戶弦歌。又雲,茲重建牌坊,恢復舊時榱桷;且因署匾額,標題歷代科。

文化遺跡


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巡撫張伯行建,書院廣置書籍,校刊55種儒家著作,添建120間書舍,后增為140間。書院內有花園和一口大荷池,周圍還有假山、石洞、樓、亭、池、榭,一路夾植松、杉、竹、柳,環境幽美。
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賜“三山養秀”匾。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賜帑金1000兩。乾隆三年(1738年),御賜帑金1000兩,贈御書“瀾清學海”匾;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賜《律書淵源》一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撫潘思榘修講堂;乾隆十七年,巡撫陳宏謀修學舍。嘉慶二年(1797年),浦城縣職員祝乾封、締封,捐充長兄榮封遺產,銀5000兩,租谷1984石4斗,以充膏火;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葉世倬於崇德齋舊址建考棚10餘間,以課諸生。
書院大門懸康熙御書“三山養秀”匾,內有二十三子祠、崇正講堂、敦復齋、五子祠、篤行齋、正誼堂、賢王先生祠、張公祠等計125間。院後花園有鑒亭,亭前懸乾隆御書匾“瀾清學海”。院里還有藏書樓1座,上層陳列大書櫥二三十個,貯藏御賜各種法帖,置經史子集若干櫥。二十三子祠祀宋儒游廣平等5人和明儒蔡虛齋、胡文定等18人。
每年二月初旬,書院懸牌出示招考。招收對象為全省九府一州品學兼優的生員(秀才)、監生和童生。有“日給廩餼,歲供衣服”的待遇。書院每逢月初或中旬,由山長主持學習和測試。山長高坐堂上,命題宣講或討論經義,學生環坐靜聽共學。後來共學廢了,改為講學而以兼課士為主。后講學又廢,直以八股文章和試帖詩作為課士的主要學習項目。書院每年例於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督、撫親臨院中舉行甄別試。生員、監生試大題,童生試小題,都是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獲選的按期參加月課,每月2次。初六日為師課,十六日為官課。考卷評定后,生、監超等取60名為內課,每月每名膏火銀1兩4錢;特等取60名為外課,每月每名膏火銀1兩;一等取80名為附課,不發膏火銀。童生僅取正課30名,每月每名膏火銀6錢;附課80名,不給膏火錢。
鰲峰書院以弘揚程朱理學為宗旨,以教、學、研、編為經,以出當世名士為緯,定期從全省擇優錄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講學,很受朝廷器重。
書院設山長1人、監院1人、書辦2人、丁役數人。歷任山長有蔡璧、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鄭光策、陳壽祺。他們的學生如林則徐、趙軒波、蔡世遠、藍鼎元等都是當時“第一流人物”,所以鰲峰書院久享“文藪”的美譽。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廢止,書院改為“校士館”,后又改為福建法政學堂。辛亥光復時學堂毀於火,書院原有設置,除一座假山外,蕩然無存。

高士其故居

高士其故居位於福州市鰲峰坊東口南側,背靠于山,為明代遲清亭舊址。始建於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風火牆,前後五進,面積2500多平方米。
高士其故居1號花廳原有四進,除第一進為三開間住房外,二、三、四進為假山、魚池、花園閣樓,遲清亭即建在此。清道光年間后,多被改為住房。民國初期,高士其父親高贊鼎在花廳二進魚池東側建一幢雙層小樓,它是高士其青少年時期的住房。花廳現僅存兩進,佔地面積僅四百平方米。
3號主座前、后共五進,入石框大門為首進,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屋頂。三面環廊,廳堂三開間,中間為廳,兩旁有前、后廂房,左廂房為其父高贊鼎、母何吟閣住房。二、三進同樣是三開間,有插屏門隔成前後廳,廳兩側為前後廂房,前後廳都有天井,前天井兩側有披榭。四進也是三開間,雙層樓房,樓上供佛,五進為倒朝三間排,已圮。每進都有小門通向東側花廳,現僅存兩進共八百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