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街道

安泰街道

安泰街道,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位於鼓樓區南端,地處福州市區中心。轄區四至範圍:東面從安泰河津門橋向南沿津門路中線至鰲峰坊口折向東沿鰲峰坊南側樓房南牆接五一北路西側先施樓房西牆穿過於山東麓再接市人大西牆后穿過古田路向南沿海底路中線至白馬河交匯處;南面從東西河與海底路交匯處向西沿東西河中心線至白馬河交匯處;西面從東西河與白馬河交匯處向北沿白馬河中線至白馬五橋;北面從白馬五橋向東沿柳河路中線穿過白馬路接道山路、再沿道山路中線至澳門路折向北,沿澳門路中線至澳門橋折向東沿安泰河中心線至津門橋,總面積1.8平方公里。

街道簡介


安泰街道在福州市內位置
安泰街道在福州市內位置
街道轄區是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州軍分區和福建省廣播電視廳所在地,也是福州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活動中心。轄區內分佈著榕城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兩山兩塔(于山、白塔、烏石山、烏塔)和五一廣場等名勝景區及文廟等名勝古迹,還有福州格致中學、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名牌學府和醫療機構,福州人民會堂和于山堂還是福州市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轄區內商貿大樓林立、商業網點密布,八一七北路、古田路和烏山路三條主幹道縱橫貫穿轄區東西南北,與十條次幹道構成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路。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轄區內冠亞廣場、東興廣場項目落地和香格里拉大酒店一期工程的竣工開業,為繁榮南門商圈奠定了基礎,隨著冠亞廣場、東興廣場項目落地和香格里拉大酒店二、三期工程、福建大劇院以及茶亭街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進一步帶動周遍商貿旅遊資源的重新整合,推進新的南門商圈的崛起,形成一個北連東街口商圈,南接台江商業區,西鄰黎明商圈的商業旺地。

行政轄區


安泰街道轄福中、桂枝、隆普、烏山、道山、南門、加洋、白塔、馬道、聖廟、新權、法海、斗中、斗西、西營里、九福庵、朱紫坊17個居委會,街道辦事處設在聖廟路福澗街l號。轄內有42家省級單位,73家市級單位,3所中學,5所小學。1995年轄宮巷、桂枝、聖廟、法海、馬道、白塔、烏山、烏塔、下體井、加洋、南門、隆普等12個居民委員會。

轄區代碼


350102006:~001五一廣場社區~002烏山社區 ~003烏塔社區 ~004加洋社區 ~005于山社區 ~006聖廟社區 ~007西營里社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3166
男————————17515
女————————15651
家庭戶戶數————8660
家庭戶總人口(總)— 26472
家庭戶男—————12893
家庭戶女—————13579
0-14歲(總) ————4000
0-14歲男—————2084
0-14歲女—————1916
15-64歲(總)————26295
15-64歲男 ————14105
15-64歲女 ————12190
65歲及以上(總) ——2871
65歲及以上男———1326
65歲及以上女———154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1250

歷史沿革


1955年成立安泰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4年復置街道,1968年更名紅衛街道,1979年恢復原名。

機構設置


黨政辦、經濟辦、綜治辦、計生辦、財政所、統計站、勞動保障事務所、租賃站、城管中隊、環衛站。

主要路街


道山路、聖廟路、于山路、花園路、新權路;市區八一七北路、古田路、烏山路3條主幹道縱橫其間。

經濟建設


街道工業

1958年,馬道街幾個家庭婦女,自帶工具,自籌資金,自尋業務,利用境內破舊的將軍廟為廠房,辦起街道首家工業場組——安泰街道紙坯加工場。白塔、桂枝、聖廟、馬道、南門等5個居民委員會也以生產自救形式,先後辦起打草索場、化工場、煤爐場等以手工為主、半機械化為輔的小加工場。至1966年,全街道共辦起各種大小加工場32個,安排待業人員300多人。主要產品有:礦石粉、煤球爐、紙盒、蚊香、紙坯、紙品、木雕工藝品、竹籠、紙巾、木箱等42種。196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近10萬元。
1967年,街道對工業場組進行歸口合併,至年末,餘下22個場組。其中較大的場組有,紅焰紙品場、紅峰紙盒場、紅衛紙盒場、隆普五金場、下體井五金場。產品從原有的42種增加到50種,完成工業總產值近35萬元。
1969年,在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衝擊下,街道工業場組全部關閉,財產集中到街道管理。為支援山區和“三線”建設,隆普五金場搬遷泰寧縣,下體井五金場搬遷古田縣,與古田縣農機廠合併。
1970年,省、市革命委員會同意復辦街道工業場組,街道工業步入恢復時期。至1971年末,原關閉的22個工業場組全部恢復,新增2個場組,從業人員500多人,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61.69萬元。其中規模較大的場組有,紅衛電器場、紅衛五金場、紅衛裝訂場、紅衛鋁箔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街道工業場組以“拾漏補缺,小型多樣,為大工業配套服務,當好各條戰線的配角”為發展目標,承擔福州閥門廠、福州閩江鎖廠、省人民醫院等單位的外加工任務。同時,根據國家需要,生產缺門或短線的產品、支農產品和日用小商品,滿足市場需要。
1977年,紅衛電器五金場開發白塔牌400毫米台扇,更名安泰電器廠;紅衛裝訂場開發塑料熱水瓶殼,更名安泰塑料廠;紅峰紙盒場由單純加工內銷紙盒發展到替省、市外貿包裝工業公司加工生產出口紙盒,更名為安泰紙品廠;紅焰裝訂場開發生產苛發性塑料包裝物生產線,更名為紅焰塑料廠;紅衛紙巾場和紅焰紙巾場合併,更名為紅焰紙品廠。1978年,街道工業有加工性、生產性產品132種。其中電風扇、電熨斗、塑料熱水瓶殼等11種產品納入國家計劃;出口紙盒、苛發性塑料包裝物、絹畫、木尺、石雕工藝品、木畫、擦字橡皮、吹塑玩具等暢銷市場。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54萬元,實現利潤55萬元。
1979~1989年,街道工業進行較大調整。1980年有4個場上升為廠,廠名冠以“鼓樓區”三字。更名后的4個廠是:鼓樓區安泰橡膠文具廠、鼓樓區安泰戲具服裝廠、鼓樓區安泰特藝廠、鼓樓區安泰五金廠。對1978年前改場為廠的單位,則在廠名前冠以“鼓樓”二字,並對廠名進行改稱。如:安泰塑料廠改稱為鼓樓第二塑料廠;紅焰塑料廠改稱為鼓樓塑料製品廠和鼓樓塑料包裝廠(“一套人馬,兩個牌子”);安泰紙品廠改稱為鼓樓紙品廠;安泰傢具廠改稱為鼓樓鋼傢具廠(1983年更名為福州金屬傢具廠)。同時,鼓樓安泰電器廠上調給區工業局;鼓樓第二塑料廠移交給五四街道;安泰麻芎廠上調給區民政局;鼓樓第七無線電廠移交給東街街道
1985年,街道把小場組全部下放給所在的居民委員會管轄,全力抓福州金屬傢具廠、鼓樓紙品廠、鼓樓塑料製品廠、鼓樓塑料包裝廠、鼓樓安泰特藝廠和鼓樓安泰橡膠廠等6個重點企業。主要產品有,苛發性塑料製品、吹塑薄膜、瓦楞紙箱、鋼雙背椅、搖籃折床、鋼絲折床、單人鋼絲床等。其中鼓樓紙品廠、鼓樓塑料包裝廠、鼓樓塑料製品廠的產品被列為省外貿包裝物定點廠家;福州金屬傢具廠產品被評為省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福州金屬傢具廠和鼓樓紙品廠均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重質量、守信用”先進單位,並被鼓樓區委、區政府授予“明星企業”稱號。1989年,全街道完成工業總產值1048萬元,出口交貨總值56.9萬元。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街道工業面臨新的調整和改革。1990~1994年,街道採取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招標承包、租賃廠房、吸收掛靠企業、轉向創辦第三產業、進行房地產開發等改革措施,對街道工業進行調整,鼓樓塑料包裝廠轉讓廠房,利用地租級差保證職工收入;鼓樓塑料製品廠利用地處省協和醫院的地理優勢轉辦招待所;1995年,街道在鼓山鎮遠西村征地26畝辦起街道工業小區,單人折床、雙背椅等產品以及金屬傢具廠的拉管車間均移到小區生產。通過深化改革、合理調整布局,1995年全街道共有工業企業7個,從業職工827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600萬元,出口交貨總值258萬元,實現利潤47萬元,上交稅收180.87萬元。

新世紀產值

2001年,該街道社會總產出1.61億元,比上年增長1.6%,第二產業產值2452.8萬元,增長1%,第三產業產值1.36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億元,完成稅收4925萬元,其中三資企業稅收132.5萬元,房產租賃稅44.9萬元。為了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立足安泰實際,積極探索,主動將街道區域經濟融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發展格局,在抓好發展第一要務、服務第一要務、落實第一要務上狠下工夫,通過項目帶動,促進重點項目樓宇經濟、招商引資、綜合治稅等各項工作,不斷加大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
2007年經過街道上下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區委區政府下達的年度各項經濟指標任務,完成工業總產值6361萬元,占年計劃127.2%,比增15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764萬元,占年計劃108.7%,比增27.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0012萬元,占年計劃111.76%,比增29.94%;完成財政收入3889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6.53%,比增33.16%;實際利用外資完成28萬美元,占年計劃124%,比增55%;出口總額完成1456萬美元,占年計劃126.8%,比增12.93%;內資到資完成57263萬元,占年計劃100.5%,比增0.09%。全年先後引進、對接各類企業58家,入駐資金16719萬元,盤活空置樓宇13319平方米。在2007年全區績效評估中取得街鎮組良好的成績。

社會事業


為了加強社區基礎建設和組織建設,街道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以服務居民為重點,以居民自治為方向,以維護穩定為基礎,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紮實推進,共同構件居民自治,形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和諧社區,使街道社區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2006年烏塔社區被評為“一級社區”,烏山和于山社區被評為“二級社區”,全街道七個社區全部實現平安社區和衛生社區的目標。並把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放在社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開展創建“無特困、零失業”社區活動,2006年五一廣場、烏山、加洋、烏塔4個社區實現了創建“無特困、零失業”社區目標。五一廣場社區和加洋社區還分別被評為市充分就業先進社區,烏塔社區被評為省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先進單位。

人文景觀


榕城著名的“三山兩塔”,分佈在轄區的有兩山兩塔(烏石山、于山、烏塔、白塔),其中於山摩崖石刻是省文物保護單位。轄內有孔廟、法海寺、戚公祠、安泰橋、福州清真寺和鄧拓故居等人文勝跡。

地名由來


南門兜地名由來
南門兜為福州城區著名路口,位安泰街道南門居委會境內。南門,系後梁開平二年(908年)王審知築南北夾城時開闢的城門之一。《榕城考古略》載:“南寧越門,雙門,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郭璞遷城之讖;長興二年(931年),延鈞改名為閩光。嚴辟疆改為寧越。按即今之南門也。”當年南門,名稱各異,王審知的登庸門,見於唐代天復四年(甲子,904年)翁承贊的詩句“登庸樓上方停樂,新市堤邊又舉杯”,可見當時南門設有酒樓歌館,市面熱鬧。明代商業發達,街市店鋪密集,人流熙攘。
隨著城市道路的拓寬,南門兜作為八一七北路、八一七南路和古田路、烏山路交會處,貫通城內的東西南北。周圍有南門百貨商場、西營里市場、福建廣電大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