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摺扇
金陵摺扇
金陵摺扇,中國南京徠地區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用竹木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其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收攏呈線形,可收於袖間,既是傳統祛暑納涼的實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主要品種包括竹制摺扇、木製摺扇、絹宮扇等。2009年,成功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摺扇是南京著名的傳統手工藝製品之一,早在宋代,南京制扇業就已遠近聞名。
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后,十分欣賞江南的許多民間工藝品。他發現摺扇舒展自如,靈巧美觀,攜帶方便,於是“命工如式為之”,下詔令宮內工匠制扇,並吸取外來工藝進行製作。從此,竹摺扇“自內傳出,遂遍天下”,無論宮廷還是民間,使用摺扇形成習俗,一直影響到清代,前後達三個世紀之久。現今南京秦淮河的南岸仍保留著“扇骨營”這一古老地名。
金陵摺扇
清末民國時,摺扇的店鋪在南京的城南夫子廟一帶仍有很大銷量,主要由南京棲霞、龍潭一帶的農民提供貨源,他們農忙種田,農閑就到南京來為扇鋪製作摺扇。通濟門外秦淮河南岸的扇骨營一帶即為當年摺扇生產加工的集散地。
建國后,人民政府將從事制扇業的手工業戶組織了起來,成立了制扇廠。廠里聚集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的老藝人,他們生產製作的高檔金陵摺扇在那個年代曾作為國家重要的出口商品,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技術骨幹。南京在棲霞十月人民公社成立金陵制扇廠,生產金陵摺扇及其他品種的扇子,成為金陵摺扇生產的唯一地區。
2009年,金陵摺扇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陵摺扇
一把小小的扇子,經制扇藝人的巧運匠心和扇面繪畫的精心布局,方寸間凝聚著中國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世界
扇骨打磨
最重要工序的是制扇骨。這道工序包括了選料、斷料、劈料、拿火等43道小工序。首先,選料十分嚴格,要求挑選生長期在六年到八年的、朝陽的、土壤肥沃的竹子。選好后還要煮料,即煮出漿水,把竹子里的蛋白、糖分煮出來,以後才不會生蟲。在經過長時間的靜置之後制扇骨中最費勁的一道工序是“刀邊”,即用刀一點一點削出所需造型的扇邊。為使扇子口緊,能夠固定,還要經過一道“拿火”工序,將扇邊烤軋成弧型,直至兩頭小、中間鼓。最後還要經過打磨提光,使扇骨表面潤澤光滑。
扇面製作則需通過選料、開紙、裱面、沿邊、收摺等多道工序,制好的扇面再加上字畫,極具藝術魅力。
穿扇面是將扇骨與扇面相結合的最後一道工序。
金陵摺扇工藝研究所
金陵摺扇
南京金陵摺扇研究所研究、設計、製造的產品有:各種規格系列的水磨玉骨摺扇;各種規格系列的紅木(各種類型)摺扇;水磨玉骨雕刻扇系列;宮絹扇;大掛扇系列等。
水磨玉骨摺扇:“水磨玉骨摺扇”有“金陵雅扇”之稱。選用上等六到八年的朝陽楠竹,進過43道工序打磨而成,扇骨溫潤如玉。配有高檔宣紙扇面。
宮絹女扇:用竹木做扇骨,各類絹絲做扇面的女扇。扇面多以中國水墨畫風的真絲材質做面,造型小巧精緻,盡顯女性溫雅賢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