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馬沙河
土馬沙河
沙河系由漢代商河演變而成,明代曾稱惠民溝(渠)。清代幾經浚治,188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惠民、陽信等縣會修堤埝,至1934年(民國23年)堤基多已圮毀。建國后,惠民縣於1950年3月,出工2萬人,疏浚河段23.5公里,完成土方42萬立方米。1952年5月5日至28日,由山東省農林廳水利局編製設計,由德州、惠民兩專區組織6縣民工8萬人,對土馬河上起禹城縣大小王窪村、下至惠民縣大杜家入沙河的114.5公里河段進行疏浚,並對大杜家至娘娘墳長10.5公里河段築堤,共完成土方373萬立方米,1964年,按“三年一遇排澇”標準,惠民縣出工,分春冬兩期疏治境內土馬河和沙河,共完成土方106萬立方米,修建築物36座,投資132萬元。1969年冬-1970年春,根據調整后的流域面積,按“六四年雨型排澇、六一年雨型防洪”標準擴大治理,共完成土方399萬立方米。1976年,為適應引黃灌區排水與改鹼要求,山東省根治海河指揮部部署,對土馬沙河加深開挖,由惠民縣出工1.7萬人,做土方320萬立方米,建攔河閘1座、排水涵洞12座、交通橋35座,投資419萬元。治理后,土馬河入沙河排澇流量58立方米每秒;沙河入徒駭河排澇流量142.2立方米每秒,防洪流量268立方米每秒。
今土馬河自商東河起,東流經商河、惠民縣境,於惠民縣大杜家匯入沙河,長36.5公里,流域面積232平方公里,為沙河的一大支流。沙河,西自商河縣沙河村商東河起,東流經商河、惠民、濱縣縣境,於濱縣二十里堡南入徒駭河,全長65.5公里,流域面積836.7平方公里,支流有土馬河、單家寺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