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4條詞條名為張雪峰的結果 展開
張雪峰
巴蜀書畫家張雪峰
筆名巴蜀雪峰。生於1962年,張大千大風堂第三代弟子,大學中文系畢業。陝西省書協會員。自幼酷愛書法、繪畫,尤喜魏晉遺墨,主攻猛龍碑,在四川、陝西多處景點為名山,名家題墨刻石,因書法之造詣,其作品尤顯生動而不失原作之神韻深受好評。近年在陝西平利縣完成了“古仙湖”三個石刻大字,每字約64平方米,其印章2米×2米,成為世界摩岩石刻大字之最。其書法和繪畫作品多次獲獎,並被國內外眾多藏友收藏。報刊、雜誌均有所載。部分作品流傳日本、德國及東南亞鄰邦。現居中國平利縣古仙湖畔草堂,專業從事書法、繪畫及根雕藝術創作。
雪峰先生的書法運籌流暢、揮灑自如、章法適度,“疾若風,緩若水”,極具藝術觀賞性。同時他的作品剛柔並濟,枯潤相兼,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的又有所創新,筆法俊逸,姿態瀟灑,造詣較深。無論在書法本體上,還是在書法的形式感覺上,都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多思索和想象的空間。他的作品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繪畫與書法的結合。我認為他在這方面確實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第二個感覺是寫實與寫意的結合;第三個感覺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學峰先生的畫意是生動的,他學習了很多古代大師的作品和現代大師的作品。作為張大千先生的第三代嫡傳弟子,其書畫、雕塑作品有著強烈的張氏風骨,無不散發著巴山蜀水的靈氣,他已把這種風骨融入到自己的書畫、雕塑作裡面。他除了在書法本體裡面找到了各種藝術元素外,在自然界里,在其它如建築、雕塑等等當中找到了一種構成。我就覺得他的構成感是非常強的,這是打動我們視覺的最重要的方面,他是中國書畫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的孤獨的探索者。
張雪峰[巴蜀書畫家張雪峰]
中國書法到了元朝初年的時候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繪畫開始用書法的方法為原則來進行創作。但這個時期實際上也就留下了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書法無法為繪畫提供充分的“墨”。自清朝中葉后,布衣文人馮班最早喊出了碑學第一聲號角:“畫分南北,書亦分南北”,後由包世臣、康南海推波助瀾颳起一陣碑學之風,以挽救明清以來主流書風的逐漸萎靡,浮華之頹勢。在之一方面,何紹基、康有為、于右任是成功的三位大師。弘一法師雙將沉靜與孤寂引入北碑,開拓了另一形式的碑派書風,後起之秀沈延毅繼前四位之後又成為一代新的碑學大師。雪峰與前面幾位碑學大師一樣也屬行草,但底子卻是碑的。因此,作品既具有碑所特有的力度、氣度,同時又極具有鮮活、生動,看不到絲毫的刻板與造作。對照前幾位碑學大師,雪峰碑帖相融推陳出新,毫不遜色。
張雪峰[巴蜀書畫家張雪峰]
雪峰先生可能就是拋棄了前人或者是今人正在走的那一條尋找古人足跡超前邁進的道路。很多人似乎不願意說“反傳統”這三個字,其實我覺得他就是反傳統。我覺得反傳統不等於不好。從傳統中來,走出自己的路。當然,不盡然像別人走傳統的路一樣,這就是雪峰的高明之處。中國的書畫家非常多,中國有思想的非常少。我很欣雪峰的這種另闢路徑。他是想好了才去做的,有人說書法不可設計,可是張雪峰的書畫裡面,處處看到他的經營和設計的理念。我們今天看他的作品,已經不能以傳統意義上的書畫來看待。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思考傳統、反思傳統,這是他對當前書畫藝術的貢獻。
雪峰先生的現代書畫和傳統書法是齊頭並進的。一個層面,應該從東方的禪宗文化來說。另一層面應該是從西方美學層面來解讀。東方的禪宗文化不應該僅僅局限於中國的禪宗,還應該有日本的禪派。西方藝術當中的美學,有一種崇高感,是追求一種力量,表達人的釋放精神。雪峰吸收了西方美學的內涵,而他的書畫作品更多來自於東方的禪派的影響。在他的作品裡面也確實體現了其思維的豐富性。不管是他的書法還是繪畫,還是思想,都有一種強烈的指向,是指向現代和當代書法的。他的藝術創作既不是偽現代,更不是偽古典。他骨子裡面是傳統的。在他的作品裡面,從構圖上看,尤其是少字數作品,特別講究繪畫構圖,講究疏密、動態,和其繪畫的構圖是非常接近的。從造型上看,他打破了傳統的結字法則,幾乎沒有哪個字是完全傳統的,很講究造型的畫意。他的個性風格非常強,這也就是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獨立性。
張雪峰[巴蜀書畫家張雪峰]
張雪峰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