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蔭
中科院院士
蔡方蔭,1901年出生於江西南昌。中科院院士,土木建築結構專家,中國力學專家,教育家。土木建築結構專家。1953年他用“人工石”三字創造出“砼”字代替“混凝土”的寫法。
1928年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並成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通訊會員。
1928—1930年在美國紐約某聯合設計事務所任結構設計師。
1930年回國,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併兼從事工程設計。
1930—1931年在東北大學任教授,1931—1939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授。
1938—1940年,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1940—1949年任台灣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土木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1951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委員、南昌大學工學院院長等職。
1951—1953年在重工業部兵工局任總工程師。
1953—1956年在第二機械工業部任職。
1956—1963年任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土木工程學報》主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30—40年代,蔡方蔭是當時工程教育界著名教授。在學術貢獻方面,在工程結構力學的剛構分析研究方面,有獨特的成就。在變截面剛構分析和桁架剛構分析方面,分析和總結了國內外常用一般剛構分析方面的各種“力矩一次分配法”,在以“桿端力矩”和“結點角變”為計算對象的兩類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簡化實用的“力矩一次分配法”。
對分析變截面剛構所用的各種計算體系的撓曲常數,加以溝通整理,闡明其共性和內在聯繫以及換算關係,製成“變截面剛構分析撓曲常數換算表”;提出了計算變截面梁、柱的“Io/I圖矩面積法”來計算各撓曲常數。在對橫樑為桁架的剛構分析方面,採用了簡便而切合實用的“柱頂力矩作用”和“桁架跨變影響”兩項準則,簡化地按一般剛構分析方法進行計算,能獲得與“最小-”和“冗力法”同樣精確的結果。
蔡方蔭在1946年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結構力學教科書——《普通結構學》(上、中、下三冊),46萬多字,附圖607個,大表26個,是當時國內結構學方面的巨著,也是國內各大學土木系唯一的一本中文結構學教材。在土木、建築結構的研究領域,還先後發表了《鈑梁之理論與分析》、《裝配或楔形桿鉸接框架》等專著和論文40餘篇。《變截面剛構分析》榮獲中國科學院1956年自然科學三等獎。
1963年12月13日蔡方蔭逝世,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