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1922年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從廣東退居上海,絕境中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1923年1月,蘇聯特使越飛來滬,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內與孫中山會晤,商討改組國民黨、建立革命軍以及共產國際援助中國革命問題。以此為精神,1月26日,雙方聯名發表《孫文越飛宣言》,表明孫中山開始拋棄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和尋求國際進步勢力援助的願望,使國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礎。

宣言發布


蘇俄代表越飛在北京,同上海的孫中山的代表,互相訪問和交換書信。孫中山曾派張繼去會見越飛。經過張繼的聯繫,1923年1月17日,越飛從北京南下,來到上海,去莫利愛路29號孫中山的住宅,首次同孫中山會面,傾談頗久。此後,雙方經過幾次會談,於1月26日聯名發表了著名的《孫文越飛宣言》。
1月27日,越飛即以療養為名,乘輪渡日。隨後,孫中山派廖仲愷前往日本,與越飛繼續商討實現宣言的具體辦法。雙方在日本熱海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會談,就蘇俄援助中國革命、創設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隊以及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等問題,詳細地交換了意見。

原文內容


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
越飛君此次在滬,曾與孫逸仙博士談數次,關於中俄關係各重要事件,意見一致,而以下列數端尤著:
(一)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黨主義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實施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感,且以為中國最重要最迫切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於此項大事業,越飛君並向孫博士保證,中國當得到俄國國民最摯熱之同情,且可以俄國援助為依賴。
(二)為明了此等地位起見,孫逸仙博士要求越飛君再度切實聲明1920年9月27日俄國對中國通牒中所列之原則。越飛君當即重新確認此項原則,並向孫博士切實宣稱: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政時代對華一切條約及強奪權利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上述各條約中,包括關於中東鐵路之各項條約及協定在內(關於此路之管理,上述通牒中第7條曾特別敘述之)。
(三)因承認全部中東鐵路問題,只能於適當之中俄會議始克滿意解決,故孫逸仙博士以為就目前的實際情況,宜於該路之管理之上,覓一相當辦法,且與越飛君同意現行鐵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兩國政府不加成見,協商暫時改組。但不得損害兩方之真實權利及特別利益。同時,孫逸仙博士以為此點應與張作霖將軍商洽。
(四)越飛君向孫逸仙博士切實宣稱(孫博士對此層完全滿意):俄國現政府決無亦從無欲在外蒙實施帝國主義政策,或使其脫離中國之意思與目的。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緣為中國實際利益與必要計,中國北京政府庸弱無能,無力阻止因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之陰謀與敵對行為之發生,而釀成一種較目下尤為嚴重之局面。
越飛君與孫博士以最為親摯與有禮之情形相別,彼將於離日本之際,重來中國南方訪問,然後赴北京。

事件分析


孫中山與蘇俄全權代表越飛的這一談話紀要,前三點表明當時蘇俄政府對中國的支持以及平等待中華的態度,當然這些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環境下,蘇俄所採取的積極的對華政策。因為當時蘇俄政府初建,國際上相當孤立,再加上反資本主義的國家性質,蘇俄很難在資本主義佔主流的國際社會中尋求承認,因此只能把目光投向遭受外國資本主義蹂躪的中國來尋求支持。支持中國共產黨是蘇俄最大的心愿,但當時中共在中國還是非法,很難短期內取得中國的政權,只有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是合法政黨,而且又帶有明顯的反封建反外國資本主義的特徵,與孫中山的合作便成了當時蘇俄最好的選擇。作為中華民國精神領袖的孫中山先生是一位民族主義者,爭取蘇俄對中華民族的平等對待是他能與蘇俄合作的前提,當然蘇俄對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也換來了孫中山先生對蘇俄的承認,更重要的是換來了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使蘇俄的真正盟友中國共產黨有了合法合理的發展空間。
孫文越飛宣言的第四點是關於外蒙古問題,實際上也是民族問題,在宣言中蘇俄表示了對外蒙古的態度:承認外蒙古是中國不可分立的一部分,但維持在外蒙古的駐軍。從這一會談紀要可以看出,當時蘇俄是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這一事實的,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同意蘇俄在外蒙古駐軍,是因為當時中國北京政府根本沒有能力統治這一地區,否則將造成該地區的混亂,甚至可能造成該地區的“獨立”,這將對中國及蘇俄都是不利的。

事件真相


這是孫中山與蘇聯大使簽署的一份宣言,在宣言里,蘇聯承認“馬列主義不適合中國”,中國則承認外蒙古獨立…… 這是一份國民黨人經常引用、共產黨人很少引用的宣言。
後來出現的國共分裂及共產國際以蘇聯利益為中心干涉中國革命的傾向,都能從這份宣言的字裡行間發現陰影。
蘇聯放棄吳佩孚
孫中山對中國革命走向的估計判斷,集中體現於1923年初的《孫文越飛宣言》。
越飛是老資格革命黨人,1908年就同托洛茨基在維也納編輯《真理報》,1917年十月革命時是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22年8月,他以副外交人民委員的身份來華擔任全權大使,肩負兩個方向的使命:在北方,與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實際解決兩國間懸而未決的中東路和蒙古問題,維護蘇維埃國家的利益;如果北方受挫,就在南方幫助孫中山的南方革命政府。
結果吳佩孚在中東路問題和外蒙古問題上毫不鬆口。越飛在北京半年,工作毫無進展。於是他重點轉向發展與南方政府的關係,實行以南壓北的方針。
“馬列主義不適合中國”
1923年1月17日,越飛以養病為名赴上海。在滬十天之內,幾乎每天都同孫中山或孫中山的代表張繼接觸。1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公開發表。
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宣言第一條:“……孫中山博士認為,共產主義秩序,乃至蘇菲(維)埃制度不能實際上引進中國,因為在這裡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產主義或蘇菲(維)埃制度的條件。越飛先生完全同意這一看法,並且進一步認為,中國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是實現國家統一和充分的民族獨立。”
孫中山的不信,一半出於對三民主義的信念,一半出於對當時剛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擔心。所以他一定要用宣言的形式肯定“蘇菲(維)埃制度不能實際上引進中國”;“在這裡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產主義或蘇菲(維)埃制度的條件”。
越飛的不信,則全部出自蘇聯國家利益的考慮。為了換取孫中山對中東路和外蒙古問題的承諾,以實現以孫壓吳、以南壓北。
外蒙古的獨立
所以又有了宣言的第三條、第四條:雙方認為要以諒解的態度解決中東路糾紛,以雙方實際之利益與權利解決現行鐵路管理法;蘇俄聲明無意使外蒙古與中國分立,孫中山表示蘇俄紅軍不必立時由外蒙古撤退。
孫中山的主要興趣在第一條。這是越飛的讓步。
越飛的主要興趣在第三、第四條。這是孫中山的讓步。

意義和影響


《孫文越飛宣言》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沒有這份宣言,就沒有後來的國民黨改造,就沒有國共合作,然後也就不會有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它既是孫中山對中國革命走向的判斷和規定。也是新生的蘇聯將其鬥爭中心由世界革命中心轉向蘇聯利益中心的啟端。
通過這份宣言,蘇聯在中國第一次完成了用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交換。這個宣言的發表,標誌著蘇聯與孫中山和國民黨結成聯盟,從此雙方關係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初生的中國共產黨人被蒙在鼓裡。當時沒有任何人想到要拿這份宣言去徵求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