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經濟論壇

歐亞經濟論壇

歐亞經濟論壇是上合組織框架下的經濟合作機制,每兩年舉辦一次,以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為主體,面向廣大歐亞地區的高層次、開放性國際會議,主要通過政商學界的廣泛對話,發掘歐亞地區市場潛力,增進沿線各國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論壇自2005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對增進歐亞各國相互了解、加快內陸地區“向西開放”進程,提升陝西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歐亞經濟論壇的會址永久性定在了陝西西安。2017年9月21日至23日,2017歐亞經濟論壇將在西安舉行,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對接”為主題。

基本情況


上合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它的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遊、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推動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面積是3018.93萬平方公里,占歐亞大陸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14.5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語言為漢語和俄語。它對內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它國家和地區及開放原則。
歐亞經濟論壇
歐亞經濟論壇
上海合作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成員國元首理事會。該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就組織所有重大問題做出決定和指示。首腦理事會每年舉行一次例會,重點研究組織框架內多邊合作的戰略與優先方向,解決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原則和迫切問題,並批准組織年度預算。在元首和政府首腦理事會下面,還分別設有外長、經濟、交通、文化、國防、執法安全、監察、民政、邊防等年度定期會晤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自成立之日起,成員國在文化、經貿、軍事、司法、安全等各領域和各層次的合作相繼展開,並不斷得到加強。“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加強了以打擊本地區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三股勢力”為中心的反恐合作,進一步增強了成員國間的相互信任。從當前工作開展情況看,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發揮得比較明顯,規模也越來越大,影響日益擴大。從成立至今,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和首腦會議簽署了一系列推進本地區合作的重要文件。2001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在阿拉木圖舉行首次會晤。六國總理在會晤中一致決定啟動六國多邊經貿合作進程,宣布正式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2002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在聖彼得堡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憲章對上海合作組織宗旨原則、組織結構、運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對外交往等原則作了明確闡述,標誌著該組織從國際法意義上得以真正建立。 2003年5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三次峰會,討論了在新形勢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強協調、擴大合作,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等重大問題,並達成廣泛共識,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被任命為該組織秘書長。2004年9月的總理會議通過了《關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等9個決議。7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領導人又提出:進一步增進互信、加強團結,深化合作,儘快把合作潛力轉化為現實成果及加大投入,有步驟有重點地執行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及其落實措施計劃,探索多邊和雙邊相補充、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該地區合作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26號到27號,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四次會議在莫斯科舉行,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了相互的合作關係,在其“聯合公報”中,總理們認為,下月10號到11號有上合組織秘書處、亞太經社理事會和中國開發銀行“在西安舉行歐亞經濟論壇的倡議是適時和有益的”,肯定了在我市舉辦歐亞經濟論壇的必要性。

亞太經理會

它的全稱是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是它的簡稱,是聯合國在亞太地區的分支機構,位於泰國曼谷的聯合國大樓內。它的職能包括:
1、通過區域和次區域的合作與一體化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作為聯合國體系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論壇;
3、規劃並推動符合本地區特點及需求的發展援助活動與項目,並執行實施方案;
4、為亞太經社理事會大會及其輔助機構承擔秘書處職能並起草文件;
5、在亞太經社理事會大會授權範圍內開展調研及其它活動;
6、在有關政府的請求下為其提供諮詢服務;
7、開展和實施技術合作項目;
8、協調亞太經社理事會與聯合國總部和聯合國專門機構以及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
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秘書處由總幹事辦公室和負責項目的部門組成,共同行使上述職能。理事會大會每年召開一次部長級會議並向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報告。它為本地區所有政府提供中心講壇以評估和討論經濟及社會問題,從而加強地區性合作。

國開銀行

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宏觀經濟政策,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關係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發揮長期融資領域主力銀行作用。
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開發銀行堅持把融資優勢與政府的組織優勢相結合,用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構建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動力,實現項目建設和體制建設雙成功的目標。
十年中,開行累計向"兩基一支"領域的重要行業4000多個項目發放貸款16000多億元。在重大項目建設中,開行發揮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構造信用結構,積極"鋪路"、"搭橋",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近年來,開行把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嚴格控制貸款投向重複建設高發領域。
1998年以來,開行把國際先進的金融原理與中國國情實際結合起來,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樹立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相統一的辦行宗旨,確立在"市場環境下,銀行框架內"的運作思路,瞄準國際標準,銳意改革,開發性金融得到蓬勃發展。與此同時,開行也收穫了良好的市場業績,主要經營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2002年下半年起,開行根據國家"走出去"戰略的要求,開始探索"走出去"業務,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開行重點支持中國大型企業在海外的能源、原材料、農業、林業和基礎設施等項目,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包括出口信貸、項目融資、銀團貸款、技術援助貸款、軟貸款、擔保、國際結算、貸款項下結售匯和外匯買賣、財務顧問等。

博鰲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是立足亞洲的非官方、非營利的國際組織。自2001年2月宣布成立以來,已成為亞洲政界、商界、學界領袖表達對亞洲與世界觀點的最高層次的對話平台,並贏得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博鰲亞洲論壇由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發起成立,並由個人、企業及組織會員組成。中國海南博鰲被選定為論壇總部及永久性會址所在地。任何認同博鰲亞洲論壇宗旨的個人、企業、及組織均可成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員。除組織年會及行業會議外、論壇還將提供多功能會員服務及智力支持,以完成推進亞洲國家發展與合作的使命。
從以上介紹中可以看出,除開發銀行之外的三個組織都有一項共同的職能,就是通過區域合作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如,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鼓勵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遊、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推動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的職能之一是,通過區域和次區域的合作與一體化推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博鰲亞洲論壇的職能是以平等交流、彼此融合為基礎,一方面致力於推進區域內合作,共創更繁榮、成熟、多元的亞洲社會;一方面注重於探討全球化時代的亞洲新角色,全方位促進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流與融合。這是三家能夠聯合在一起共同舉辦歐亞經濟論壇的最直接原因。

舉辦背景


參加這次論壇的中亞五國,是在蘇聯解體基礎上而獨立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五國,位於歐亞大陸的結合部。這一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中亞裏海沿岸的哈薩克、土庫曼擁有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冷戰結束后,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迅猛發展,也激蕩著中亞地區。中亞國家經濟體系脫胎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單一,長期為前蘇聯的原料供應地,依賴中央財政撥款,經濟獨立能力極差。為擺脫困境,擺脫對俄羅斯的過分依賴,爭取國家經濟獨立,中亞國家對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對外經濟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將大力發展對外經濟合作作為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步驟。各國實行對外開放戰略,致力於引進外資、開拓國際市場,以加速促進經濟的復甦和發展,最終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近些年來,中亞五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繫逐年擴大,與獨聯體國家的貿易額在外貿總額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下降,而與西方國家、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額和合作規模呈上升的趨勢。中亞地區內部一體化的條件不好,甚至還不完全具備發展一體化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中亞國家更關注地區外的經濟合作,但又面臨一體化方向的困難選擇,與獨聯體國家、鄰近的西亞、南亞國家加強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不存在大的問題,但這些鄰近國家經濟都不發達,資金也不雄厚;與歐盟、美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擴大聯繫,這些國家經濟有實力或增長很快,但距離過遠,交通不便。因此,有地緣上的便利、經濟又充滿活力的中國,便是最現實的選擇。目前,提出在中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的區域合作組織不少,但均是虛多實少,進展緩慢。關鍵問題是中亞及周邊多數國家經濟實力都有限,缺少"拉動"力量。因此,"中亞經濟圈"的真正形成,要依靠中國的參與和投入。
中國和中亞國家已建立了睦鄰友好合作關係,這是由一系列客觀條件所決定的,有著相當堅實的基礎。中國和中亞五國經貿合作穩步發展,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大幅度增長: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額為4.59億美元;1997年達到8.72億美元;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全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18.198億美元;2003年,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大幅攀升,達到40.6億美元,其中中國和哈薩克的進出口額高達32.9億美元。 2004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干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中國將向其他成員國提供9億美元的買方貸款。同年9月的總理會議通過了《關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等9個決議。
《計劃》包括貿易和投資、海關、質檢、交通、能源、信息等11個領域、127個項目。由於中國和中亞國家政府積極推動該組織框架內的經貿合作,使中亞經濟圈有望形成。
對於中國西部地區來說,中亞經濟圈的形成是一個新的機遇。如果僅僅作為貿易通道,單純建設新"絲綢之路",拓展貿易聯繫,只能帶來一些貿易中心城市的繁榮,無法實現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國西部的大發展,必須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更大的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在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基礎上建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將是中亞經濟圈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西部地區可以藉此與中亞地區形成密切的經濟互動關係。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西安市參觀訪問時與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共同主持了中國西北五省區與俄羅斯地方負責人擴大地方合作座談會,這充分體現了中俄這兩個地區大國對於促進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的高度重視。
2005年7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時指出,當前的國際形勢迫切要求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其它成員進一步增進互信、加強團結,深化合作,儘快把合作潛力轉化為現實成果,妥善應對國際和地區形勢複雜變化帶來的挑戰。為此,除了要全力加強安全工作外,還需要紮實推動經濟合作儘快取得實際成果。他特別提出要加強協調,加大投入,有步驟有重點地執行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及其落實措施計劃,儘快建立銀行聯合體,探索多邊和雙邊相補充、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合作模式,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同國際金融機構建立聯繫。
在這個大背景下,由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開發銀行和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主辦,博鰲亞洲論壇協辦,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當代世界發展研究院承辦的"首屆歐亞經濟論壇"在中國西安舉行,將力求從不同層面上為促進中國和中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這次論壇,還將分別舉行旅遊合作、市長圓桌、能源合作和金融合作4個專題會議,邀請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官員、各國旅遊部(局)長、市長、能源官員和有關金融界高層進行專題研討交流。對於推動我國西部城市與中亞國家的城市層次上的對話與合作,交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具有積極影響。對於"新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沿線(橋)國家之間建立互信、互利的旅遊合作,實現絲綢之路旅遊聯動與共榮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於深化西部地區與歐亞各國能源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能源領域投資與開發、確保能源和國家安全有現實意義。

分會背景


旅合會議

西漢時,張騫通西域,開闢了從長安(今西安市)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方"絲綢之路"。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漢唐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大的國際大都市。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古老的"絲綢之路"又煥發出新的活力。"新絲綢之路"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橫貫亞歐大陸,途經中國東西部和中亞、歐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陸路通道,對亞歐大陸經貿活動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旅遊合作有可能成為推動本地區經貿合作的突破口。
但是,長期以來,交通運輸不暢一直困擾著中亞各國和中國西部地區,嚴重阻礙了該地區經貿和旅遊業的發展。正因如此,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從1992年就開始推動"亞洲高速公路網"項目。迄今為止,包括中國、俄羅斯和中亞五國在內的32個國家已經參與了"亞洲高速公路網"項目。但要徹底解決該地區交通運輸瓶頸問題,一還需要相關國家政府繼續不懈地努力,二也急需有雄厚的資金投入。
此外,由於交通不暢,該地區長期以來對外交往很少,較之於亞洲其他地區相對比較封閉。很多遊客雖迫切希望赴該地區旅遊,但均感到申請該地區國家簽證困難,通關也不太便利。
本次會議將吸引本地區旅遊界的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以及相關國際組織共同探討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突破,讓旅遊成為本地區經貿合作的推動機。

圓桌會議

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和中亞各國經貿合作穩步發展,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的4.59億美元大幅攀升達到2003年的40.6億美元。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為在中亞地區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安排創造了條件。當年9月的總理會晤簽署文件,決定推動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進程。2003年9月,在該組織成員國總理北京會晤期間,溫家寶總理提出,未來的合作目標是建立六國自由貿易區。同年9月的總理會議通過了<關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等9個決議,包括貿易和投資、海關、質檢、交通、能源、信息等11個領域、127個項目。由於中國政府和中亞國家政府積極推動該組織框架內的經貿合作,使中亞經濟圈有望形成。
對於中國西部地區來說,中亞經濟圈的形成是一個新的機遇。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提出了明確目標,即在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基礎上建立自由貿易區。
城市無疑會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城市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僅僅局限在10餘個通往中亞國家的口岸集鎮。而如何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逐步輻射到整個西部省區,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普京總統在訪問西安是提出應該推動中國西部和其他中亞國家間在包括城市在內的地方政府層次上的交流與合作。這一交流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剛剛起步,區內除了西安、蘭州等少數大城市外,主要是眾多亟待發展的中小城鎮,而在俄羅斯和中亞地區,城市化和中小城鎮的建設已經有了較長的歷史,雙方的城市管理者在這方面具有廣泛的交流學習空間;
第二、中國西部地區和中亞地區的不僅自然氣候相同,文化宗教信仰接近,同時在都存在資源型城市集中,重工業城市集中的特點,如何在這些城市的產業升級,環境保護等方面開展工作,是這雙方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第三、雙方的城市都是雙方各自的經濟、文化、教育中心,一些城市還具有很強的特色,例如西安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科學和教育設施發達,中亞一些城市的化學工業發達等。如果能在城市管理者之間建立起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台,不僅有利於推動本地經濟的發展,也必將大大推動自由貿易區的建設。
本次會議希望通過推動本地區城市間的對話,實現各國領導人提出的將地方政府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機制化的目標

能合會議

中亞地區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004年,俄羅斯石油產量已達4.58億噸(較上年增產8.9%),同時還出口石油2.85億噸(同比增加17%)。哈薩克石油產量達到5880萬噸(較上年增產8.7%)。兩國均創下近10年來石油產量和出口的最高水平。近年來,中亞國家推行"油氣興國戰略"取得顯著成效,經濟連年實現強勁增長,同時也為本地區開展能能源領域的合作提供的可能
介入並參加勘探和開發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已越來越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另外,由於俄羅斯和中亞地區靠近全球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亞洲,由於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的石油需求,特別是中國能源進口需求的快速增長為中亞油氣東輸提供了市場和機遇。
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石油消費的重要地區,日均石油消費量佔全球每日消費的8200萬桶石油中的40%。亞洲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也快於全球平均速度,2004年比上一年增長5%,快於世界3.3%的平均增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安全性已經成為本地區各國所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加強在上述幾方面地區性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現。一方面,中日韓等石油進口國希望早日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和應急機制,以防止可能突然出現的供應中斷,另一方面,關於建立地區性多邊合作保障機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例如,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艾亞爾呼籲亞洲主要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建立一個地區性的石油與天然氣市場,共同建立戰略儲備,促進相互投資,以確保石油供應的穩定。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建議各國應該成立一個類似亞洲銀行的金融機構,為彼此合作的能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本次會議由上海合作組織和博鰲亞洲論壇共同倡導,旨在在中亞主要能源供應國和東北亞能源進口國之間建立起對話渠道,是中亞地區在與海灣的"世界油庫"協調配合,更好地滿足亞洲國家的油氣需求(尤其是東亞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同時,使得這一地區在21世紀世界油氣供需平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金融會議

開發性金融機構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出現了,但真正引人注目是在二戰以後,當時很多發達國家和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都制訂了加速本國經濟發展的計劃。由於開發性金融機構可以以國家信用為背景,具有主權或准主權級信用等級,使國家信用在市場上得到實現,這是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的最大區別。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基本職能都是配合國家的經濟政策,支持結構調整所需要的重點行業和企業,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恢復和起飛時期,作為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開發性金融機構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樣,幾乎在所有的次區域經濟合作中都有國際性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影子。
亞洲金融危機的重要教訓就是,銀行不能以貸款方式承擔超過自身能力的長期投資功能,長期投資項目應更多地從資本市場直接獲取資金。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核心是政府信用(或多個國家的聯合信用,如世行、亞行等),把政府信用在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證券化變成籌資能力,債信級別高。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優勢正是在於將商業銀行的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把市場波動轉變為債券波動,降低了風險。
亞洲金融危機給亞洲人帶來的另外一個教訓就是一定要有一個真正屬於亞洲並為亞洲利益服務的區域性開發性金融機構。面對銀行倒閉、信用破壞、環賬增多、企業破產和失業率上升的局面,受危機影響的國家再次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的作用重整本國經濟。1998年,日本開發銀行用於恢復經濟的貸款占其當年貸款額42%。馬來西亞發展銀行重點加大對本國基礎設施的投入,與此同時,一些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的國家紛紛組建開發性金融機構,如俄羅斯在1999年已組建,越南也正在組建。
中亞地區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是亞歐大陸跨國交通的重要通道,是國際貿易比較活躍的地區。但中亞國家地處內陸,經濟結構單一,偏重於資源和原材料的生產和出口,只有通過加強區域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立足之地。但是,中亞國家面臨著經濟、社會和國家管理體制等諸方面的問題。一些國家尚未真正建立起促進私營經濟發展的制度,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原則之間的矛盾也未得到徹底解決,貿易和投資壁壘依然普遍存在。區域合作特別是在交通、貿易和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是中亞地區各國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的基礎。但是由於信用、風險擔保等原因,本地區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為此,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會一直在策劃發動成立一個歐亞發展基金,以推動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西安舉辦


2017年

開幕式
歐亞經濟論壇
歐亞經濟論壇
2017年9月21日至23日,2017歐亞經濟論 壇在西安舉行,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對接”為主題。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汪洋指出,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掀開了歐亞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新篇章。歐亞經濟論壇是中國向西開放的窗口,也是中國與歐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台。中方願意發揮好論壇的作用,弘揚絲路精神,促進中國與歐亞各國加深了解、增強互信、擴大合作,把潛在優勢轉變為更多務實合作成果,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造福各國人民。
承辦意義
西安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悠久的古都。建國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城市服務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航空、航天、兵器、電子、通訊設備、輸變電設備、儀器儀錶的科研、生產基地和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作為西安走向國際化的開篇之作,舉辦歐亞經濟論壇對西安來講,是難得的戰略機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她不僅僅對於樹立西安城市形象、宣傳西安、推介西安,提高西安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進一步擴大西安對外開放,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更顯著的是,她是西安實現國際化發展目標的首次行動,將全方位地向世界彰顯西安發展的無限活力,為西安構建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
首先,歐亞經濟論壇將為西安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當前面對國際間生產力轉移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新背景,任何 "躲進小樓獨成一統"都無異於停滯不前,遊離於世界也就必將被世界發展邊緣化、從屬化。因此,尋求區域合作、共謀協同發展成為每個國家、地區和城市的共識。我國與中亞各國毗鄰友連,多年來,在悠久良好的合作基礎上,雙方開展了務實而又富有成效的合作,特別是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我國和各成員國本著平等互利、市場經濟、相互開放、多邊與雙邊相結合等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經濟互補性強和資源豐富等優勢,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促進了各成員國經濟的共同繁榮與發展。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與中亞各國的交往源遠流長,歐亞經濟論壇的舉辦,重新開啟了"新絲綢之路",將西安的發展定位、戰略規劃置於歐亞經濟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必將拓展西安從陸路向西的發展空間,擴大西安與中西亞的經貿往來,密切西安與中亞的經濟合作,打開面向中亞開放的出口,縱深向西亞、歐洲及南亞輻射,逐漸融入歐亞產業經濟鏈條,成為西安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化體系、實現建成國際化城市目標的第一步,西安將步入國際化發展的起跑道和全球化市場的競技場,積極主動承接世界產業的轉移,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引進各種國際資本,增強經濟實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目標。
其次,歐亞經濟論壇將對西安發展產生持續的聯動效應。西安地處內陸地區,是西北的門戶,是陸路開放進入中亞的首選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沿線最大的中心城市,以西安為圓點、5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里,西安是唯一的特大型城市。作為以謀求合作、協同發展、共話未來為目的的高端論壇,歐亞經濟論壇對西安的影響將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短暫的,它對西安必將產生持續的聯動效應。按照"四化"發展理念的要求,西安國際化的目標定位就是要確立更高的發展目標,主動地加入國際產業分工,憑藉西安獨有的優勢資源實現加入全球化體系的目標,並最終使西安成為國際化城市。面對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和國際資本流動加快的機遇,針對入世後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形勢,只有放眼世界看西安、站在全局看西安、跳出西安看西安,才有可能使西安快速實現國際化。以謀求多邊合作為基調的歐亞經濟論壇將不僅僅為歐亞發展搭建一個共話協商的平台,促成一系列合作協調機制,強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分工合作,使創新速度加快,經濟增長的效果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將鳴起西安向國際化進發的第一響,邁出西安打造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關鍵一步,創造一個放眼看世界、全局看西安的機會,猶如為西安敞開了一扇瞭望的窗口、開放的大門,以此為契機,西安將用國際化的目光來審視市情,按照國際慣例和規則規範政府行為和社會服務,按照國際的安全質量功能標準組織生產,按照國際生產要素配置要求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加強經濟、技術、文化等多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歷史文化,著力發展現代文化、學術事業和文化產業,彰顯西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張揚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提高旅遊產品、旅遊環境和旅遊服務的國際化程度,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特色旅遊品牌,創建一流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努力把握世界技術革命和產業調整的趨勢,制定正確的技術、產業創新戰略,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積極開展城市外交與對外民間交流,推進社會文化交往國際化,逐漸把西安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納入世界城市體系,真正分享到全球化的益處,實現西安國際化目標定位。
歐亞經濟論壇
歐亞經濟論壇
第三,歐亞經濟論壇將為西安發展創造良好的區域環境。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環境也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城市發展不僅要有一個統一良好的內部環境,還需要有一個開放有序的外部環境。西安地處西部,其黃河中上游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賦予了很好的物流概念,而旅遊和商貿又是西安首當其衝的特色和優勢。如何在新一輪洶湧澎湃的全球化的浪潮中,積極參與世界生產要素分配,融入全球競爭?從目前來看,地處內陸的西安應積極主動與周邊區域對接,特別是發揮其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延伸發展觸角,打通向資源富集、潛力無限、空間廣闊的西部乃至中亞延伸的通道,成為與中亞協同發展的跳板和紐帶,讓西安在歐亞經濟的共榮中承載希望、鑄造輝煌。旨在共商歐亞發展未來的歐亞經濟論壇將開闢一系列高層對話、圓桌會議、磋商會晤,努力在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基礎上推動建立自由貿易區,進一步完善資本、勞動力、技術、土地、商業等市場體系,消除不合理市場壁壘,逐步形成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發揮能源、旅遊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互動承接產業轉移,主動接受雙方產品擴散,構築國際間人流、物流、休閑旅遊圈,協調解決跨地區、跨流域的重大環境問題,共同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力求在能源、旅遊、金融、交通等方面謀求合作空間,達成共識,這些將為西安發展創造良好的區域體制環境、產業環境、交通環境和生態環境,給予西安發展無限的活力和動力,西安將與歐亞充分對接,進而逐漸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潮流。

2021年

2021年5月20日上午,西安市2021歐亞經濟論壇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本屆論壇將於10月在西安舉辦,主題為“開放包容、共享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