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寺塔
昆明城區南部新建的步行街
21世紀初,昆明城區南部新建了一條東連書林街東寺塔、西接東寺街西寺塔的步行街,整條街路面由條石鋪成。街兩側立著26柱仿清道光丁末年(1847年)造的石雕路燈,東段街上有銅塑《趕馬人》、《打更》、《補碗匠》、《雞蛋拴著賣》、《對弈》等。街中部南廊建了一座仿古建築近日樓。
東西寺塔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通過近日樓進入昆明城。
街兩側建有木結構昆明傳統風格的樓房。
近日樓原在正義路南頭,為明代磚城的南門城樓,已拆除。
東西寺塔
明初史謹描寫昆明景色的詩中有“城南雙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郭文的詩中亦有“湖勢欲浮雙塔去,山形如擁五華來。”
明代以前,文獻中稱東、西寺塔為雙塔。東寺塔和西寺塔是雲南創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對建造塔的人,文獻記載,均為“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建,大匠尉遲恭韜造。”
但對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幾種不同的記載:《重修東寺塔常樂寺記》載:“五華之南東西兩塔,高入雲霄,志謂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創建。”《重建東寺文筆塔暨忠受三坊碑記》載:“塔造於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手,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839年)。”
倪蛻《滇雲歷年傳》載“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豐佑鄯闡建東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明萬曆《雲南通志》則認為是唐貞元初(785年~805年)建。
戴炯孫《昆明縣誌》認為是唐元和三年(808年)建。
阮元聲《南詔野史》載:“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854年)建東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大匠尉遲恭韜造。
自大和三年(829年)至大中十三年(859年)功完”;民國13年《昆明市志》載:“東、西二寺塔……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開工,歷三十年始竣”。
建塔的王嵯巔是南詔權臣,任弄棟節度使時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
829年,王嵯巔入寇四川,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南歸,“大匠尉遲恭韜”等能工巧匠就是此時來雲南的。
859年,王嵯巔卒。1983年至1984年維修西寺塔時,塔身砌有“天啟十年(849年)正月二十五日段義造磚處題書”的唐磚,為建塔的可靠年代提供了物證。
記載中,阮元聲《南詔野史》、民國13年《昆明市志》記載了建塔年代。
東西寺塔
塔身為方行密檐式空心磚塔,共13級。塔底層南面辟一門,從第二層起檐上四面均開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龕,內有石雕佛像一尊。
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製貼金金翅鳥,每隻高約2米,俗呼金翅鳥為金雞,故又稱金雞塔。
相傳這4隻金雞,在冬春風多季節,還會“喔喔”啼叫,遠近都能聽到。
1979年8月,塔頂被暴風吹落,在修復塔頂時,才發現雞叫的“秘密”。原來金雞是銅皮做的,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的。
每當勁風吹來,雞嘴內的銅管經腹腔內的空氣迴旋振蕩,便發出猶如鳴啼的聲響。
後來天長日久,銅管填滿灰沙,簧片逐漸鏽蝕,金雞便再也不會叫了。
佛經《探玄記》說金翅鳥能降龍。雲南多山,山洪暴發,多成水患,故云南古塔塔頂均置金翅鳥用以鎮水患。
東寺塔天災人禍與重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東寺塔完全傾圮。咸豐六年(1856年),常樂寺亦毀於兵燹。光緒九年至十三年(1883年~1887年)重建東寺塔,“因視舊基低下,慮土薄弗堅,乃移於迤東數百步內”,按照西寺塔式樣重建,塔的造型仍保留唐代建築風貌,其形制和結構均與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宏聖寺塔相同。198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在塔周圍建公園。
西寺塔原建在慧光寺內,俗稱慧光寺為西寺,故名西寺塔。塔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級空心磚塔。高35.54米,塔基三層,高2.38米,最下層邊寬12.5米。南辟券門一道通塔內。塔內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頂。第二層以上各層設佛龕或券洞,佛龕中有紅砂石雕菩薩坐像。塔頂四角各置銅質金雞1隻。
西寺塔天災人禍與重建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傾倒過半,十六年(1503年)仿東寺塔式樣重修。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剎毀,塔身傾斜。咸豐六年(1856年)慧光寺毀於兵燹。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對西寺塔進行維修。1985年,在西寺塔周圍建文化娛樂園。1983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達昆明后,可步行前往;也可乘2路、3路至金碧路下車,沿書林街向前步行1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