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雪齋

金子雪齋

金子雪齋,名金子平吉,號雪齋。日本著名漢學家。出生於日本越前足羽郡。從小就喜歡讀中國經史,17歲到東京“雙柱精舍”埋頭苦研中國儒學,后得到中國著名儒學家王治本先生的悉心教導,漢學造詣頗深。

基本介紹


金子雪齋(1864~1925)名金子平吉,號雪齋。日本著名漢學家。出生於日本越前足羽郡。從小就喜歡讀中國經史,17歲到東京“雙柱精舍”埋頭苦研中國儒學,后得到中國著名儒學家王治本先生的悉心教導,漢學造詣頗深。
1885年秋,金子雪齋在東京開設“英漢學私塾”,培養一批學貫中西的學生。1893年2月,在扎幌擔任《北門新報》編輯,主持撰寫時事評論。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金子雪齋被征為隨軍翻譯;爾後奉職於台灣總督府;不久,棄職回到東京,繼續研究漢學,並設立“振東學會”辦學,親自講解中國的儒學,吸引了一批留學日本的中國革命黨人,與革命黨人黃興宋教仁、張繼等結下友誼。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金子雪齋再次被征為隨軍翻譯。1905年,日本外務省認為他是一位中國通,委派他到北京駐華使館任囑託,負責搜集、竊取中國機密情報,被他稱病拒絕。不久,他到大連創辦“振東學社”,想以通過講授儒學,去掉殖民地日本人的野蠻。辦學之餘,於1905年10月25日創辦了《遼東新報》(日文)。1908年10月3日(有稱11月3日),應華商公議會之聘,創辦了《泰東日報》,任該報社長兼編輯長。《泰東日報》是殖民地大連第一份中文報紙。在他的主辦下,凡中國人不能講、不敢講之事,他都以委婉筆調公諸報端,因而頗受中國居民歡迎,經常遭到殖民當局的無理處罰,報紙的發行量越來越大,令殖民當局始料不及。
1913年秋,金子雪齋發現因反對袁世凱家遭通緝而逃亡大連的傅立魚,他認為傅立魚是罕見人才,與傅一見如故,遂聘傅為《泰東日報》編輯長。當時傅對此聘有些遲疑,與金子坦誠相約三條:一是《泰東日報》是中國人辦的報紙,必須為中國人說話;二是遇有中日兩國爭端及民間糾紛,是非曲直,必須服從真理;三是擔任編輯長是暫時的,一有討伐袁世凱的機會要放行前去。金子對此完全贊同。傅任編輯長后,當了解到金子與中國革命黨人的友誼后,倆人的友誼更加深厚。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強迫中國接受,引起中國人民的公憤,金子雪齋斷然支持傅立魚撰文,指示“該怎樣發社論就怎樣寫”。後來中國人民爆發大規模“排日和抵制日貨”運動,他對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看法,認為是中國人不得已而為之,日本是“侵略者或侵略主義”。他的人格和氣節,已衝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贏得了中國同胞的尊敬。
1920年3月,日本資本家和田篤郎強佔金州三十里堡三千畝左右的水田,使當地廣大農民無法生活。傅立魚在《泰東日報》發表了《為三十里堡三千農民向山縣關東長官乞命》的社論,金子完全支持傅的此舉,並陪同傅趕赴旅順面見關東廳當局,轉呈農民請願書,指控日本資本家勾結日本官府持強掠奪農田。對此,和田篤郎反以“損害名譽罪”控訴傅立魚,金子親赴法庭為傅辯護。最後經過長達三年的爭訟,終於使三十里堡所有被占的水田都得到了一定的補償金,中國農民得到了勝訴。
1925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再一次引發了全國人民的反日浪潮,《泰東日報》立即響應,發表義正辭嚴的聲明,客觀報道群眾遊行示威。殖民當局為此大為震怒,頓生殺機,他們收買金子雪齋的傭人,在金子午睡前必喝的開水中放入毒藥。1925年8月28日中午,金子雪齋無病暴卒于振東學舍。傅立魚趕到現場,只見金子全身發青,滾倒在床下,其傭人已逃之夭夭。日酋方面卻派人前來,強行入殮,草草送葬了事。
金子雪齋終年61歲,終身未娶。據遺囑,按儒家習俗,葬於大連嶺前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