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秋街道
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
錦秋街道,隸屬於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地處博興縣城南部,東臨城東街道,東南與湖濱鎮相鄰,西南與桓台縣相連,西與高青縣接壤,西北、北與博昌街道為鄰。區域面積51.7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61879人。
1958年10月,錦秋街道境域屬城郊公社和湖濱公社。1961年5月,改為區。1968年9月,改為公社。1984年5月,分屬博興鎮與湖濱鎮。2007年6月,撤博興鎮,析設錦秋街道。截至2020年6月,錦秋街道下轄9個社區、26個行政村。
2011年,錦秋街道財政總收入52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1.8%。
春秋戰國時,錦秋街道境域屬樂安邑。
秦、漢時,屬樂安縣。
唐武德八年(625年),屬博昌縣。
五代後唐時,始屬博興縣。
明、清時,分屬博興縣西姑鄉、貝丘鄉。
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屬博興縣一、二區。
1958年10月,屬城郊公社和湖濱公社。
1961年5月,改為區。
1968年9月,改為公社。
1984年5月,分屬博興鎮與湖濱鎮。
2007年6月,撤博興鎮,析設錦秋街道。
錦秋街道地處博興縣南部,東臨城東街道,東南與湖濱鎮相鄰,西南與桓台縣相連,西與高青縣接壤,西北、北與博昌街道為鄰。區域面積51.7平方千米。
2011年末,錦秋街道下轄北關、東關、西隅、南隅、西關、菜園、城張7個居民委員會,瞳子、苗集、新賈、西河東、西三里、馬王、西趙、馬廟、東風、灣頭、周陳、南陳家、孟橋、逯橋、傅橋、王橋、王圈、三官廟、魏家、西閘、安柴、院庄、南河東、段家、毛園、傅家2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5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錦秋街道下轄9個社區、26個行政村:
北關社區 | 城張社區 | 西關社區 | 西隅社區 |
南隅社區 | 菜園社區 | 東關社區 | 清河社區 |
望湖社區 | 苗集村 | 西河東村 | 馬王村 |
新賈村 | 西三里村 | 西趙村 | 馬廟村 |
疃子村 | 西閘村 | 魏家村 | 傅家村 |
三官廟村 | 段家村 | 王圈村 | 王家橋村 |
毛園村 | 傅橋村 | 逯橋村 | 孟橋村 |
南陳家村 | 灣頭村 | 周陳村 | 東風村 |
南河東村 | 院庄村 | 安柴村 |
街道辦事處駐勝利二路268號。
2010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58753人。
2011年末,錦秋街道轄區總人口61879人,全部為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0%。總人口中,男性32041人,佔51.7%;女性29838人,佔48.3%;14歲以下8800人,佔14.2%;15~64歲46667人,佔75.4%;65歲以上6412人,佔10.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佔99.9%;有回、彝、壯、滿4個少數民族,共16人,佔0.01%。
2011年,錦秋街道財政總收入522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6.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1.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32.5萬元,增值稅187.9萬元,企業所得稅35.11萬元,個人所得稅5.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2.1%、29.3%、96.6%、8%。
2011年,錦秋街道有耕地面積36291畝,人均0.6畝;林地面積2.1萬畝,林木覆蓋率27.3%。農業總產值7976.3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小麥1.6萬噸,玉米1.7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和蔬菜,棉花種植面積1543畝,生產皮棉123.44噸;蔬菜種植面積740畝,產量1449.5噸,主要品種是芹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2.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家禽年飼養量148.3萬羽,年末存欄25.8萬羽,水果種植面積300畝,產量6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葡萄、桃漁業以養殖草魚、鰱魚、鱅魚、螃蟹、鯽魚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面面積2.1平方千米,水產品總產量472.5噸,大型農業機械215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9100元。
2011年,錦秋街道工業以鋁箔製造、皮革深加工、白酒釀造、紡織、草柳編工藝品加工為主。工業總產值達56.6億元;工業企業44家,職工19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擁有山東省著名商標2個,省優產品1個。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商業網點1200多個,從業人員4000多人,出口總額650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800萬美元,主要產品有鋁箔製造、皮革深加工、草柳編工藝品,銷往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
截至2011年末,錦秋街道境內共有6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2011年末,錦秋街道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228省道過境。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綜合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藏書3000冊;村文化活動中心33個,各類圖書室33個,藏書5萬餘冊。音樂、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000餘人。文化專業戶126個;文化從業人員3000人左右,學校體育場5個,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有線電視用戶16000戶,入戶率100%。2008年3月被文化部授予草柳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草柳編技藝、剪紙、藍印花布、鑼鼓經、老粗布等。其中,草柳編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藍印花布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鑼鼓經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幼兒園(所)6所,在園幼兒1320人,專任教師81人,適齡幼兒入園率100%;小學6所,在校生1827人,專任教師110人,小學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6人,專任教師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末,錦秋街道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6個,各類科技人才860人。
2011年,錦秋街道有醫療衛生機構1個,衛生室25個,轄區內村居民全部實行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病床2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3張,固定資產總值265萬,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2人,完成診療13.7萬人次。
2011年,錦秋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0戶,人數1140人,支出325.6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238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4戶,人數1497人,支出170萬元,比上年增長29%,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6人,支出24.1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人,支出2.7萬元,比上年增長33%。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313人,共支出6.6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1.6%。
2020年6月,錦秋街道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