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天寧寺塔的結果 展開

天寧寺塔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城河南岸,與鼓樓對峙,隔河相望,與鼓樓並稱為真州“雙壁”。始建於唐代景龍年間(公元709年),毀於五代十國,宋代重建,又毀於宋元戰火,歷代屢建屢毀,於明洪武四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風、導航多功能於一體的古建築。塔為七層八面磚身木檐樓閣式塔。清光緒三年(1877年)遭寺內炊火之災,僅存塔身。

天寧寺塔是儀征一座標誌性的古建築,塔室內有幾層抹角底部採用先進的扁鐵過梁技術,在江蘇境內古塔中屬首次發現,錯層相對而開的壼門,自下而上的收分,顯得塔造型秀麗,氣勢壯觀。對於研究宗教建築學、宗教藝術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歷史沿革


據《儀真隆慶縣誌》中《天寧萬壽禪寺》載:
天寧寺塔始建於唐景龍三年(709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級,以鎮白沙,創永和庵於塔后。毀於五代十國。
宋崇寧(1102年-1106年)中,僧道堅復建,賜名報恩光孝禪寺。
政和(1111年-1118)中,改天寧禪院(註:有說為天寧萬壽禪寺,塔以寺名,從此便稱為天寧塔)。後有楞伽庵,蘇子瞻嘗於此寫經,故名。西有井,名慧日泉。
南渡后(註:南宋初年寺塔毀於兵火),迭經兵火,寺塔俱毀。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
國朝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僧法剛復建。屬於磚木結構塔身,是標準的明代早期建築,但猶有唐宋建築遺風。
永樂(1403-1424)初,智韶繼葺寶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
嘉靖(1522-1566)中,僧會佛衡重修,增飾重門,巋然散林之勝。
嘉靖四十四(1565)年,浮圖災,僧法成、法晟重加修造,易以金錐。
明代修成后歷經戰火,多次維修。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於寺內炊火之災,塔剎、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毀,僅存塔身。
建國後天寧寺不存,原址被天寧油米廠所用,天寧寺塔內堆放雜物,塔體殘損嚴重,年久失修。
1987年天寧寺塔被儀征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10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保單位。
2003年儀征市政府撥資對天寧寺塔進行了維修。

主要景觀


塔東原有河一條,水面開闊,東南向有石拱橋坐落於上。河、橋、塔相配構成了小城八景之一“蒼橋塔影”,如今畫存而景已不在。天寧寺塔,如今只剩下剝蝕灰黯的磚身。可在當年,卻是雕樑畫棟飛檐,金碧輝煌的壯觀,無論是春夏秋冬,佇立橋下仰觀古塔的雄姿麗彩或登塔遠眺,俯視塔影搖曳于波光瀲灧之中,均是各具特色,令人心怡。尤其是元宵燈節,塔的七層飛角上即掛起紅燈,微風吹過,陣陣風鈴清脆之聲響起在上空,燈塔倒浸在一片清虛之中,水上水下燈光閃爍輝映,形成了倉橋塔影的另一佳境。

建築特色


結構

塔身外部為正八面形仿樓閣形狀,外部層層有迴廊,磚木結構建築;塔體內部為正方形,層層收宿,交錯上升,總體氣勢十分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原有剎件、腰檐、平座等磚木結構已在大火中塌毀,現僅存一磚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現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是歷代文人來儀征觀光的景區。塔身佔地面積54平方米,底層附階佔地面積371.58平方米,建築面積383.0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