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方陣

概念

步兵方陣是由士兵緊密排列構成的一個方形編隊,可以形成一道由盾牌和長矛組成的堅壁;在古代戰爭中,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步兵戰術。最早使用步兵方陣的是閃米特人,之後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對其進行了改進;最為常見的戰法是,藉助步兵方陣吸引敵方兵力,然後派騎兵突破敵軍防線。

希臘軍隊的步兵方陣由身穿重裝鎧甲的步兵組成,前後排成六到八列,手持六英尺長的刺矛,並用木製盾牌互相交疊形成一道道堅壁。經過反覆操演複雜的陣法,如有必要,方陣中的士兵可以從后側移動到編隊兩側,進而充實增強方陣前側的兵力。

後來,馬其頓人對步兵方陣做了進一步改進,他們把矛的長度增加了兩三倍,從而使方陣前後可容納12到16排士兵。因此,馬其頓方陣異常堅固,儼然一座銅牆鐵壁;即便與更加龐大且機動性更強的波斯軍團對陣,他們也能展露出極大優勢。在亞歷山大大帝攻克波斯帝國的征程中,步兵方陣可謂居功至偉。

方陣形式


採用方陣的軍隊:秦軍方陣,希臘方陣,馬其頓方陣,羅馬步兵方陣。

武器配置


槍盾方陣中的步兵配備胸甲(多為鑲嵌甲,即皮底鑲金屬片,希臘傳說中有的英雄甚至穿著整件由青銅打造的胸甲),手持一面大盾(大多是圓形,可遮蔽一個蹲下的戰士,但是少數國家的戰士更擅長使用小盾牌)和一桿2-3米的長矛以及短劍(刺殺為主); 另外,和大家印象中不同的是,大多數戰士會攜帶2-3根1米左右的短標槍作為投擲武器,並在主武器丟失的情況下使用其肉搏。

戰術


步兵方陣陣型變換極少,其使用要決在於正面對敵,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越大的方陣越難做到,所以方陣的兩翼往往會布置一批身份低下的輕步兵(缺乏訓練的奴隸或貧民,希臘方陣兵都是自備武器的)作為掩護,少量的騎兵和戰車視情況加強至兩翼或作預備隊。
在對抗同樣使用這種戰術的國家時,戰鬥模式往往會變得千篇一律:少量裝備標槍、投石器、弓箭的輕裝步兵遊離於方陣外先行接敵,儘力干擾敵軍方陣的整齊性,等雙方方陣湊得夠近時用長矛互戳,等到哪邊的“重步兵右翼恐懼症”發了就基本結束。大型戰役過程中會使用一些戰車騷擾或側翼衝擊。

優勢劣勢


重步兵方陣戰術是一種攻擊力低於其防禦力的方陣戰術。重步兵方陣最克騎兵衝鋒,在武器裝備(特別是長矛)齊全,意志堅定,紀律嚴明的重甲步兵方陣面前,騎兵往往占不到任何優勢。其實是面對重裝騎士,由於馬匹的天性是不會往槍形物體上沖的,所以騎兵無法衝破長矛朝外,盾牆堅固的步兵方陣。而很快就會被方陣中的弓箭手幹掉。
滑鐵盧戰役就是一個例子。法國的精銳重裝騎士被英軍的7個方陣打得落花流水。
步兵方陣的劣勢是,移動速度慢,轉換陣型慢,非常考驗步兵的意志和紀律。
步兵方陣之所以成功,需要每一個士兵的通力合作,任何一面的崩潰就將導致全殲。當第一排的步兵看到成隊的騎兵一輪又一輪的衝鋒,訓練不到位的軍隊往往會崩潰,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另外,打擊步兵方陣有幾種主要方式。

對戰步兵

羅馬軍團成立之初,主要敵手就是希臘重步兵方陣,起初羅馬軍團也採用了相同的戰術,富有勇氣但缺乏方陣訓練的羅馬軍團難以對抗對手嫻熟的希臘方陣,因此,針對希臘方陣,羅馬人對自己軍團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進:
1、標槍:羅馬標槍這種武器的使用初衷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以殺傷敵手為主,其原始目的是釘、掛在敵方盾牌上,影響敵軍格擋,後來在使用過程中才發現這玩意兒釘人也超爽,很無語的一個說法,不過沉重的標槍確實令敵方方陣兵十分沒有安全感哪,並且羅馬標槍一直堅持不可回收的製作原則,有些是木柄+鐵條+槍頭,有些乾脆就把木柄改兩段黏接而成,釘到人以後前者是槍頭留在人體,後者是拔出來最多只能算把匕首。
2、盾牌:早期羅馬軍人十分勇悍,即使面對如林槍刺也能團身撲上,為了適應這種戰術,改良過的羅馬大盾可以把士兵遮擋到只露頭、腳,並且盾面前凸,從側面看類似縱切開的圓柱形,向側後方彎曲的左右盾緣能有效保護到使用者身體的部分側翼,盾中央鑲嵌一塊圓型金屬,可以彈開敵方兵刃,標準羅馬單兵戰術是:擲標槍-盾前-弓身-衝撞-劍刺或劈(有時是揮盾-劍刺或劈),這種戰術讓慣於長兵器中距離作戰的希臘甲兵無法抵擋,羅馬方盾看似巨大,實際作戰中卻很靈活,盾側刺擊也比圓盾靈活。
3、短劍:羅馬短劍的使用方法介於刀和劍之間,既可刺,也可大力揮砍,很寬但較短的劍身決定了它較近的使用距離,使用者必須要有極高的勇氣,羅馬步兵通常手持羅馬式方盾和短劍撞入希臘方陣之中,掀起腥風血雨,被砍者甚至肢體分離,如此威力,這在以刺擊為主的短劍中不多見。

步弓手對步兵

由於重步兵方陣大多只有正面有盾防,大量的弓手從天而降的弓箭可以將步兵方陣的中央和後方打亂,繼而達到使方陣崩潰的目的,然後騎兵配合步兵即可大獲全勝。
步弓手主要打擊的目標是方陣的兩個側翼,也是方陣最薄弱的地方,不同於步兵的直接進攻,弓手往往打得是出其不意,打亂方陣。

其他武器對步兵

帶保護的重裝投石車和 重裝弩炮 都能打散前排的盾牆。
某些地區使用戰象,也是方陣一大剋星。
如果不是冷兵器時代,炮兵是最好的選擇,一般戰爭都由雙方的炮兵一輪對轟開始。很多時候,炮兵射出的彈丸只是普通鐵塊,在地面彈擊之後對步兵一樣有很大傷害,可以從盾牆的各種漏洞中打擊步兵。
當然火藥時代的戰爭,步兵方陣也同樣配備了炮兵在中央,那麼就要取決於炮兵的強弱了。

重要實例


公元前338年,國王菲利浦二世率領的馬其頓軍團與由底比斯和雅典城邦組成的希臘聯軍展開了切羅尼埃 (Chaeronea) 戰役;在這場戰役中,馬其頓步兵方陣強大的功防能力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作為進攻方的馬其頓軍團擁有約3萬名富有經驗的步兵和2千名騎兵,而與之對戰的希臘聯軍則擁有數量相當的步兵,再加上一個5千人的輕步兵雇傭軍團。在兩軍相接后,菲利浦國王命令訓練有素的護衛方陣緩慢向後撤退,但同時保持著陣型和秩序。當馬其頓軍團退守到一條小河岸邊的緩坡上時,在後面追趕的雅典軍隊和底比斯軍隊之間很快就出現了一道致命的缺口—這正是菲利浦所期待的。就在此時,由菲利浦國王年輕的兒子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精銳騎兵沖入了這道缺口;他們最終包圍並殲滅了底比斯軍團。雅典軍團在前進途中遭此一擊,全然潰不成軍,紛紛自擇逃路,與其他聯軍部隊一道逃離了戰場。經此一役,希臘聯軍付出了2千人陣亡和4千人被俘的慘痛代價,相比之下,馬其頓軍團損失少之又少。儘管人們把此次勝利歸功於亞歷山大和他率領的騎兵,但贏得戰役的根本卻在於馬其頓步兵方陣豐富的征戰經驗和良好的秩序。

演變


步兵方陣一直以重步兵方陣為主,但是為了適應戰局的千變萬化,重步兵方陣也加入了輕步兵和少量輕騎兵的配合,方陣中央的受保護對象也由弓箭手,投擲手和輕步兵,轉變為長弓手,攻城器械,大炮等。
在大炮的出現之後,步兵方陣就不太被使用了,各國轉而傾向於其它更為機動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