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長弓

強而有力的中世紀長弓

英格蘭長弓(English Longbow),亦作威爾士長弓(Welsh Longbow),是一強而有力的中世紀長弓,能夠射百米遠,為英格蘭人與威爾士人作狩獵及作戰之用,其長度通常為2米(約6呎6吋)左右。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人使用的長弓對付法國人十分有效,尤其是開戰之初的克雷西戰役(1346年)及普瓦捷戰役(1356年),而阿金庫爾戰役(1415年)則更是最為人熟知使用長弓獲得的大捷。

當時英國的自由農有義務要服兵役,因此造就許多素質良好的長弓兵;而使用長弓必須要訓練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就算其他國家想要裝備長弓,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長弓以英格蘭長弓品質最好,弓箭手若是有瞄準敵人,一分鐘可射出6支箭,若不經瞄準,一分鐘則可射出12支箭;至於後期英國選擇讓支援部隊裝備火槍的原因,是因為火槍雖然開火間距時間較長弓長,但是就像十字弓一樣,是一種不需要太多訓練,便可輕易使用的武器。不過長弓在英國沒落的時候,像是勃艮第、瑞典這幾個國家都有僱用英格蘭長弓傭兵的紀錄。

起源與效用


英格蘭長弓源於威爾士,後來傳到英格蘭,弓長六英尺,使用的箭有三英尺長。由英格蘭長弓所發射的弓箭能夠輕易地刺穿普通步兵所穿的皮製護甲;通過用力地拉緊弓弦可以增強弓箭的殺傷力,能夠刺穿重裝步兵或騎兵的堅固裝甲。以長弓來作射擊,需要有足夠多的訓練;一個有經驗的長弓手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六次高命中率的射擊。長弓具有很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在中世紀的戰場上,大批長弓手能夠給敵人造成極大的殺傷。他們並不會射擊個別的目標物,而是向敵軍所佔據的區域作出嚴密射擊。如果以每分鐘射出六支弓箭來計算,三千個長弓手就能夠向密集的敵軍隊形發射一萬八千支弓箭。這種區域攻擊的效果可以讓敵方人馬受到很大的創傷。在百年戰爭中,法蘭西的重裝騎士們不得不面對了遮蔽藍天的箭影,與它們呼嘯而來時所發出的銳利聲響。

在英國的發展


在英國,弓箭手會受到鼓勵和資助,因為在與歐陸國家作戰時,英國通常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劣勢。儘管英國軍隊的人數常常低於敵軍許多,但是當他們學習到如何應用大批的長弓手之後,就開始在戰場上取勝。英國人會在各地舉行箭術比賽,以鼓勵慣用長弓。每一個英國的郡都需要依法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長弓手。在禮拜天,除了射箭以外,其他所有運動都被禁止,如此一來軍隊便能夠徵募到大批訓練有素的長弓手。這項募兵行動通常不乏應徵者,因為當兵的薪俸會比其他工作來得高。
此武器的使用紀錄相當的長。在遠古世紀到中世紀戰爭中都有出現長弓。火藥發明后,火槍火炮的出現此武器兵種才漸漸遭到淘汰。
儘管如此英格蘭長弓手喜愛長弓的程度更勝過火槍,直到火槍的改良技術卓越才完全的取代長弓。
在阿金庫爾戰役中長弓手以少勝多,以射程的優勢克製法國的騎兵,奠定了長弓手的戰略地位,亦為日後英法戰爭中英軍帶來了絕大優勢。

長弓手


英格蘭長弓
英格蘭長弓
長弓被中世紀的許多歐洲國家運用於戰爭中,雖然十字弩在歐洲大陸更為流行。在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中,長弓是英國弓箭手的主戰武器。圖中的長弓手,臉耳用布包緊,肩披鎖鏈,手腕用皮繩和皮革塊保護,手指關節處有保護皮套,腰帶上掛有短劍和皮囊。他們穿著各式護甲,有的只是一件普通的夾層緊身衣。
每個弓箭手攜帶24隻箭,捆紮後放入箭囊。用完了就到補給大篷車上去拿。大多數弓箭手寧願把箭插在腰帶中也不願意費力的放入箭囊。也可以把箭吊在背後。防守時他們把箭插在腳前的地上,可以更方便的取箭用。
長弓射出的箭可達300米左右(在古代兵器中已經是非常遠的距離了),也就是說,可以達到“彈幕”的效果,當自方的士兵衝鋒在前時,後方的長弓手仍然可以放出高拋物線的箭攻擊敵人的上部。戰馬的弱點正是來自上方的襲擊,大部分戰馬沒有護甲所以一旦受傷,就會變的難以控制。而即使在三百米的極限距離,錐形箭還是可以穿透普通的鎖甲。

簡介


長弓一般長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齊眉,個別的長達1.8—2米,比歐洲常見的4尺弓要長。這是單體弓增強威力的必然選擇。為了追求較強的彈力,就必須使用堅硬的材質,不易彎曲,所以必須做得長一些。相比之下,天朝上邦的複合弓由於採用了木、角、筋等複合材料增強彈性,因而不需要那麼長。弓背由一條完整的木材彎制而成,長弓的強勁就全靠它了。上好的弓用紫杉木(Yew)製作,堅硬而有彈性。原料出自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沿岸,如義大利、提爾(Tyre,在今黎巴嫩)、克里特島(Crete,屬希臘)等地,尤以卡斯蒂里亞(Castile,西班牙的一部分)的最好。英國國王為此設置了特別關稅——每進口一桶歐洲大陸產的葡萄酒,都必須繳納幾條紫杉木坯材。不列顛島上並非不出產優質紫杉,但數量稀少,被老謀深算的英國佬當作戰略資源儲備嚴加管理,不準動用。當黑太子遠征西班牙、用長弓打敗了當地原始的投槍時,卡斯蒂里亞人竟遷怒於樹木,立法嚴令剷除所有的紫杉。榆木(Elm)、白蠟木(Ash)、橡木(Oak)等堅硬的材質也是可用的替代品,但性能總歸要差一些。選料十分仔細。製作要嚴謹,但並不複雜,技藝高超的制弓師傅2個小時之內就能做好一張弓。

弓的製作


我們可以試著依古法自己製作一張長弓。原料要選樹榦中部筆直的部分,紋理均勻,沒有或盡量少木節。將原木的大部分邊材削去,得到一條橫截面1.5英寸(約4厘米)見方、長度與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從橫截面看,要取偏中間的部分,一半為木心,一半為邊材。木心相對柔軟而耐壓縮,放在內側,堅硬抗拉的邊材則作外側。這可以通過觀察橫截面的木紋來判斷,相對稀疏的一側是外側。通過切削木心一側,把材料修整成中間厚、兩頭略薄,然後再由兩個側面將兩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擔。兩端再進一步用刨子將橫截面修整成八邊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兩端對稱、厚薄一致,才能發力均勻。削出形狀后,要通過彎曲試驗來檢查弓的各段彈性是否均勻。由於天然生長的木質很難完全均勻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軟一些,僅僅外形均勻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過觀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調整好了,就可以在兩端2英寸(5厘米)處分別銼出弦槽,弓背外側深一些,內側略淺。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彎它。長弓呈簡單的圓弧型,沒有天朝角弓反彎的複雜形狀。英國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樣會降低弓的張力;也不能一下子彎到位,那樣的話,弓背就是不折斷也要造成內傷而失去彈性,剛才那一陣忙活就白折騰了。彎曲的過程叫做“馴弓”,就是讓弓背逐步適應彎曲。做這事需要一個專門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製成,一端豎著挖個凹槽用來托住弓背,另一端設法垂直固定在地上。側面由上到下以1.5英寸(約3.8厘米)的等距離刻8—10個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頭7.5英寸(約20厘米)。在弓背鬆弛狀態將繩子綁住兩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慢慢拉弦,掛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彎曲了。這是,要仔細檢查弓背的曲線是否流暢均勻,標出過於強直的地方,把弓背放鬆後進行修整微調,直到滿意為止。然後再將繩拉開,逐次加大開度向下掛槽,並不斷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條令人滿意的均勻弧線。每加拉三、四個弦槽的開度,就可以將繩收緊些。這一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是每次加大開度之前,最好讓弓背“休息”20—30分鐘,使內部應力得到釋放,以免木質損壞。每次上緊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緊一英寸。當達到弓手適合的滿弓開度時,弓就馴好了。
指弓手所能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由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這時,卸去托架,給弓背刷上幾層亞麻籽油作為防潮保護層。油幹了,便可以掛弦。弓弦是用羊腸或筋鞣製而成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好。掛弦時的固定開度掌握在弓弦與弓背中心的距離達到拳高(Fistmele),拳高是弓術中的術語,相當於握緊拳頭再豎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約15厘米。綁紮弓弦時,要打成專門的“射手結”,以免滑脫。8字形的結扣簡單但管用,越拉越緊。弓做成了,可以用掛砝碼的辦法測一下彈性係數,越硬的弓射程越遠,但也需要越強的膂力,霸王的弓你能拉得開嗎?一般的長弓拉個滿月大致需100—120磅,也就是45—55公斤的力,最強的達到80公斤。製作工藝如此簡單,只要有充足的材料,長弓便可以作為制式武器批量生產,而不需像佩劍、鎧甲一樣量身定做。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簡單的工具製作,而不依賴專門的設備和工匠。而十字弩的生產則需要多個工種的熟練配合以及複雜的設備。

箭的製作


箭分多種,長約90厘米,頭固然是鐵的,箭桿比較粗,必須要直,才能平穩飛行。用山楊木、白楊木、接骨木、白樺木、柳木等較輕材質製作的叫飛箭,射程較遠;用白蠟木、角木等重材製作的叫重箭,雖然因自重較大而射程較近,但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與現代的穿甲彈好有一比;羽毛粘在箭尾7—9英寸的地方,不僅用膠水固定,還要綁紮牢固,以免快速飛行中脫落,通常24支箭綁成一捆。

歷史事件


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英軍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少勝多擊潰法軍憑藉的就是大批訓練有素的長弓手。現代研究觀點認為,英國人大約有5,900人,其中900人為裝備較好的騎士(均徒步),剩餘5,000人皆為長弓手,法軍人數在36,000左右,其中11,000人為騎兵,18,000為徒步參戰的徒步騎士,剩餘7,000人為熱那亞雇傭十字弩手(其中包括少數使用弓箭)。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

優勢


長弓與同時代其他遠程武器相比射速更快。長弓在戰場上勝過弩,主要憑的就是射速快。從火力密度上說,一名長弓手的作戰效能起碼抵得上三名弩手。合格的弓手一分鐘可以精準瞄射12支箭,如果是亂箭齊發的時候,射速可以提高到15支,個別變態的甚至能射出20支。這樣的平均射速,到了1866年,普奧戰爭中後膛定裝的德萊塞步槍也僅能達到其一半。傳說中,羅賓漢射出5支箭時,和他比試的弩手弦還沒拉上。弩手這樣的發射速度,打黑槍放冷箭還行,兩軍對壘時就吃大虧了。在掐架時,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而是勝負悠關乃至性命悠關的大事。200米距離的衝鋒,重裝步兵大約需要90秒,而重騎兵只要15秒。對付這樣的移動目標,緩慢而精準的射擊顯然已沒有意義。關鍵是發射的密度,多射出一箭就多一分生與勝的希望。當然,羅賓漢的時代長弓還沒引進英格蘭,後人編故事的時候顯然把他們自己的生活作為素材攙合到裡面去了。
長弓的射程遠,穿透力強。現代長弓發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達400碼(360米,一碼等於三英尺,合0.9米),但這缺乏實戰意義,強弩之末沒有什麼殺傷力,準頭也早就偏到爪窪去了。長弓手只要能射中200米外的人形靶就算合格,這已是普通弓箭所不能企及的。從400碼這一最大射程推算,箭的初速度可達60米/秒以上,相當於從60層樓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拋向時速200多公里汽車的石頭。它可以在240—280碼(約合220—260米)距離穿透皮革、襯墊甲及織物,或者侵徹鎖子甲。在200碼距離上,板甲魚鱗甲可以抵擋它的侵徹;而100碼以內的正面擊中連板甲也抗不住;到了50米的範圍,長弓利箭簡直可以說是無堅不摧。在1182年的阿伯蓋文尼城(Abergavenny)圍攻戰中,威爾士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門板,四年後,老愛隨軍的牧師作了如是記述。同一戰中,布勞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手下有個騎士被射中,那箭貫穿了他的鎖子甲裙、護腿甲、大腿,又穿過內側的護腿甲和木質馬鞍,一直射入馬背。今人進行的實驗表明,上述說法並非誇大其辭。仿製的長弓發射重50克的箭,可在近距離穿透9厘米的橡木,200碼距離上仍可入木2.5厘米。
長弓手裝備簡單易得。長弓手的防具與同時代的騎士或重步兵相比是很簡陋的,一般只有輕便的頭盔和護胸。由於輕裝,他們不僅成本低廉可以大量雇傭,而且可以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及時機動到有利的陣位上實施致命的發射。
專家講解
一位叫Odile Adrimet的管理人員給是這樣解釋的:以採用拋物線原理實現的最大射程而言,在18~19世紀能達到260碼的水平,而在14~15世紀可以達到380到400碼。也就是說,在長弓的顛峰時期,極個別突出的射手最大射程也不過350米,而在火槍日益崛起的18~19世紀,由於訓練鬆懈,所以長弓手中的最大射程只有230米左右。Odile Adrimet還告訴我,在現代的傳統式長弓(指採用古法製作,不用任何現代工具和合成材料造成的仿古戰弓)射擊最遠記錄是在2005年由一個叫Simon Stanley的射手創造的。成績是378碼。考慮到現代人的體質遠比14~15世紀的人要強的多,所以相信400碼也就是一切長弓的射程極限了。至於瞄準射擊的有效射程,Odile Adrimet表示這並沒有具體的成績,因為這完全取決於每個射手的自身技術水平。而比較有參考意義的就是在14~15世紀,長弓部隊的選拔標準規定,射手只要能射中200碼外的人型靶就算合格了。想來平射距離不會超過180米的。2。長弓的射速。長弓的射擊速度快,這也是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那刨除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的修飾,長弓究竟能射多快呢?應該說長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最大射速”,因為根據射擊的距離變化和拋射與平射的不同,長弓的射速自然也不一樣。平射需要瞄準,所以平射射速肯定不是射手體能上所能達到的最快射速,而最大距離上的拋射最消耗體能,所以射手也不可能在這個領域體現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一般來說,最大射速都是取200~300碼之間的成績。

劣勢


長弓的不足之處在於使用者必須有強健的體魄,高超的技術和各方面的協調配合。為此士兵必須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在英倫半島出土的長弓手屍骸可見,由於長期的壓力和特殊姿勢的影響,他們的脊柱都呈不正常的彎曲狀。

英國弓箭文化


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征服者規定臣服的盎格魯—撒克遜有產者不得擁有騎士的裝備,但弓箭不在禁止之列。很快,前朝遺老遺少們紛紛裝備了這種“合法”的武器,而普通老百姓及農奴等“下等人”則連這種不夠“高貴”的武器都不得擁有。由是,弓箭之於英夷雖然不如它們的近親在天朝高居“六藝”之一那樣崇高,仍達到了僅次於騎士佩劍、馬槍的地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羅賓漢的傳說正是來自這樣的社會基礎。所以,當老愛要求全民習射的時候,普通民眾覺得這是對自己社會地位的抬舉,會射箭至少可以看起來像個本土貴族吧,是件有面子的事。“俺射箭了!”當時的英格蘭人說這話時,那種自豪感,大抵與今天的小資說“俺買車了”相彷彿。那個時期英格蘭政權統一,政治相對穩定,政策連續性強,保證了長弓的推廣。假如英格蘭像當時的法國、德國一樣諸侯林立,國王像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即便認識到長弓的好處,也沒辦法貫徹下去。
強有力而詭計多端的英王不憚於把長弓這樣的利器散發到民間。中外農民起義的共同特點是把反抗的矛頭指向直接壓迫他們的人,也就是老人家所說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在歐洲就更明顯地表現為反抗領主而不針對國王。1381年的英國農民起義,就提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口號——國王以外其他人都不應擁有特權。有人反對地方貴族,這是國王最願意看到的事。但法國就不行了,在那裡大權被諸侯掌握,他們絕不能讓被統治者擁有造反的工具。長弓手需要長期訓練,這也是其它各國難於仿效的重要原因。自愛德華一世以降,弓術被列為義務教育,法律規定所有12—65歲肢體健全的英國男人都必須在每個星期日做完彌撒後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場練習弓術,逃避訓練要課以罰款。為了保證練習射箭的時間和體力,法律還同時嚴禁踢足球。當時的足球剛剛由踢敵人的首級演變而來,是毫無規則可言的野蠻運動,上場隊員多時可達百人,瘋狂的英國足球流氓便由此發源。射箭要從娃娃抓起,有的孩子七歲就開始習射。練習是非常艱苦的,以至於不少弓手的骨骼都或多或少產生了畸變。儘管如此,在不流行考大學的年代,學射箭、長大當個長弓手,算是男孩子很體面的理想了。作為雇傭兵跟隨勇敢的國王或王子出國打仗,軍餉遠比務農收入可觀,更可以分到戰利品的三分之一。帶著這些錢財衣錦還鄉,儼然就是個英雄,闖蕩江湖的見聞還是泡酒館吹大牛的資本。而且,長期的戰例表明,擁有長弓的英軍幾乎是不敗的,戰死的可能性很小。這樣低風險、高收益的職業,能不風靡全國嗎?有的弓手甚至退役后一再回歸行伍,成為經驗豐富的職業老兵。而有了這樣的就業前景,人們也會更多地考慮去從軍,而不是扯旗上山當土匪。政府有意識地組織競賽加以選拔,只錄用那些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弓術精湛的。因此,從長弓部隊誕生的那天起,就決定了它必然是一支由精兵組成的勁旅,而且擁有龐大的後備兵源。

戰術運用


長弓固然犀利,但要發揮出優勢,還有賴於戰術運用得當。在浪漫而散漫的威爾士人手中,長弓只是一種出色的單兵武器,而精於行伍的愛德華一世則把數以千計的長弓手集結起來,從步兵陣線的側翼及陣列的間隙中展開齊射。一千名長弓手同時發射,一分鐘就能射出上萬支箭,形成不折不扣的羽箭風暴。1480年代,一位勃艮第(Burgundy,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公國)商人在日記中抱怨布魯日(Brugges,弗蘭達商業城市,現屬比利時)的天氣時寫到,豪雨傾缸,似英夷之箭。大家通常都說箭如雨下,而他卻反著說,似乎飛箭齊射的密集程度已經超越了如麻的雨點。這樣的覆蓋,對於密集衝鋒的敵兵不啻是滅頂之災。長弓隊因此而成為一支所向披靡、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勁旅。在有的戰役中,長弓手佔到了英軍參戰總兵力的85%。長弓的戰術運用,如果說在愛德華一世的時代還要靠統帥自己的臨場發揮的話,那到了1332年的達普林戰役就已經典型化,到了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則完全模式化。英國人慣用的是一種以守為攻或防守反擊的戰術,用長矛加障礙構成堅固陣地,用弓箭大量殺傷進攻中的敵人,然後視情況發動反擊。

歷史評價


兩百年中,長弓的地位無可替代。它使來自偏僻海島、經常處於數量劣勢的英軍成了中世紀晚期歐洲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國人有理由為長弓在福爾科克(Falkirk)、達普林(Dupplin)、哈里登山(Halidon Hill)、克雷西(Crecy)、普瓦捷(Poitiers)、阿金考特(Agincourt)及陶頓(Towton)的功勛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