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孩子的結果 展開
- 2005年傑瑞米·雷乃主演的電影
- 2014年亞羅什·沃伊泰克執導電影
- 街頭兒
孩子
2005年傑瑞米·雷乃主演的電影
《孩子》是由亞羅什·沃伊泰克執導,傑瑞米·雷乃主演的劇情片,講述的是20歲的布魯諾和18歲的索尼亞,靠索尼亞的津貼和布魯諾手下的小偷們生活。索尼亞剛剛生下了兩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魯諾過慣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只關心錢的日子,他該如何做一個父親呢?這個新生兒的到來比預料的情況要複雜,布魯諾很難接受父親這一新的身份。電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櫚大獎。
海報
索尼亞懷孕期間,依靠鑽政府政策的空子過了一段不錯的日子,但在生下孩子后,生活又陷捉襟見肘境地,好在,布魯諾看起來也很開心他們的生活中多出一個小生命。但索尼亞不知的是,布魯諾的高興勁只是佯裝,他在伺機把嬰兒賣掉換得一筆收入,因為他認為自己根本沒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
角色 | 演員 |
---|---|
索尼亞 | 黛博拉·弗朗索瓦 |
布魯諾 | 傑瑞米·雷乃 |
Le policier en civil | 奧利弗·古爾邁 |
Steve | Jérémie Segard |
Le jeune bandit | 法布里齊奧·羅吉恩 |
La mère de Bruno | Mireille Bailly |
Le barman | Jean-Michel Balthazar |
La receleuse | Stéphane Bissot |
Le bandit plus âgé | Frédéric Bodson |
Le commerçant bis | Olindo Bolzan |
Une infirmière | Annette Closset |
製作人 |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Olivier Bronckart、Denis Freyd、Genevieve Lemal、Alexandre Lippens、Arlette Zylberberg |
導演 |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
副導演(助理) | Bernard Garant、Caroline Tambour |
編劇 |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
攝影 | Alain Marcoen |
剪輯 | Marie-Hélène Dozo |
藝術指導 | Igor Gabriel |
服裝設計 | Monic Parelle |
角色介紹
布魯諾
演員傑瑞米·雷尼爾
一名20歲的街頭混混,以各種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過活。在女友懷孕產子以後,表面上看起來很高興生活中多出的這個新生命,實際上他認為自己根本沒能力擔負起父親的責任,伺機把嬰兒賣掉換得一筆收入。
索尼亞
演員黛博拉·弗朗西斯
18歲,布魯諾的女友,沒有正當的工作,平日靠微薄的救濟津貼度日。懷孕期間依靠鑽政府政策的空子過了一段不錯的日子,但在生下孩子后,生活再次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和布魯諾不同,她對孩子充滿愛,在布魯諾賣掉孩子后就下定決心和他分手。
影片靈感來自達內兄弟某日在街頭看見一位年輕婦女推著嬰兒車走過街頭,他們過後經常想起她,她的嬰兒車、睡著的孩子和失蹤的人物--孩子的父親。這個不在場的人物在他們的故事中佔據重要位置。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罪與罰》也對該片的創作有一部分的啟發作用。該片的拍攝地是比利時瓦隆區的一個城鎮Seraing,它與繆思河比鄰,也是達內兄弟的故鄉。
演員甄選
男主演傑諾米·雷尼爾是第二次跟達爾代涅兄弟合作,他曾出演過他們1996年的影片《承諾》,並因此獲得在法國導演弗朗索瓦·奧宗的《犯罪情人》中演出的機會。而女主角德博拉·弗朗索瓦是一位還未滿十八歲的高中生。她經過徵選獲得了演出的機會。
一句話評論
傑瑞米·雷乃
寬恕的完成:達爾代涅兄弟成功敘述的罪與罰的故事。——《村聲》
這是一部沒有上帝的到來,也沒有誤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導演的電影。——《芝加哥太陽報》
關於電影
達爾代涅兄弟在戛納電影節上講述了影片誕生經過:“這個片子好像產生於我們上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某一天。我們當時正在比利時的瑟蘭。不管是上午、下午還是晚上,我們都看見一個年輕女子來來往往地推著童車,童車裡睡著一個小孩子。她看起來好像漫無目的,只是推著童車這樣走著……我們常常都會想起這個年輕女子,想起她的童車,想起那酣睡的孩子,還有不在場的孩子的父親。在我們的故事中,缺席的父親非常重要。這是一段愛情故事,也是一段父親的故事。”
《孩子》是達爾代涅兄弟的第六部劇情長片,就影片的主旨,讓·皮埃爾說:“人不用複製現實。舉例來說,棄嬰從古代就有,黑市買賣是這幾年才有的現象。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布魯諾到底會不會和他的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紐帶?開始他無視孩子的存在,於是問題產生了:索尼婭深厚的愛會不會強大到讓他正視孩子的存在?我們的結論是,不,愛還不夠。”但他們也不否認電影指涉了現實,呂克說:“布魯諾的生活得過且過,開始了一件事情,然後又馬上放棄。而孩子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他需要長時間的存在。可是布魯諾看不到這一點。我們不想做社會學的分析,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方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迴響:人們覺得現在很難找到一個嚴肅的中心點了。”
《孩子》保持了達爾代涅兄弟一貫的風格,讓·皮埃爾說:“影片中所有人物重複的動作和他們使用的對象,都是確立他們存在的東西。這些元素會讓觀眾感覺到一個人正在銀幕上被慢慢構造起來,比如布魯諾,他是個某種程度上的生意人,手機讓他和不同的客戶產生聯繫,丟掉它意味著丟掉社會關係。還有一些最重要的儀式是圍繞嬰兒車產生的:他們先是購買它,把嬰兒放進去,然後賣掉。”“某種譜系感串起了我們所有的電影,或者至少是那種親密的關係。我們經常回到曾經拍過的地方工作,只是換換機位,不用相同的鏡頭。故地重遊幫助我們,就像裹挾著土壤和砂礫的河流。當然這種方法也給我們以限制,這反過來會刺激創造力。”
關於導演
達爾代涅兄弟出生於比利時的瓦隆地區,哥哥讓·皮埃爾·達爾代涅生於1951年,呂克·達爾代涅生於1954年,兩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的導演,他們在大學的專業是藝術和哲學。兩人從1975成立第一個製片公司Dérives起便開始共同執導,這對兄弟總是在一起分享寫作經驗和導演經驗。讓·皮埃爾說,“我們一起工作,和演員協調,一個看攝像機,一個監視器,一切都井井有條。就像兩個警察在交叉審問一樣。“早期他們的作品主要是紀錄片,製作過60部紀錄片;1994年兩人又合組製片公司“河流電影”(Les Films du Fleuve)。相比著名的“Dogma95”,達爾代涅兄弟的劇情片一直更為堅定而有效地堅持著他們的原則。因為他們在影片題材的選擇上,始終保持著早期紀錄片拍攝的精神。他們將鏡頭對準比利時社會中底層的普通人。他們粗糲而缺乏變化的日常生活是拒絕潤和升華的,他們在達爾代涅兄弟影片中大量瑣碎、冗長、逼視的跟拍鏡頭中沒有被美化,但也沒有簡約或省略。1999年達爾代涅兄弟以《羅塞塔》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及最佳女演員獎,並促使比利時政府修訂勞工法,改善青少年工作的基本保障權與工資。2002年他們的《兒子》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2005年他們憑藉《孩子》再次獲得金棕櫚獎。
關於演員
達爾代涅兄弟一貫擅於使用非職業演員,1999年,《洛塞塔》的女主角愛米麗·德坎納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2001年,《兒子》的男主角奧里維耶·古梅也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在《孩子》中,演員的表演同樣十分出色。達爾代涅兄弟說,應該感謝兩個演員的表演,尤其是男主演傑諾米·雷尼爾(Jérémie Renier)的表演,能在如此貼近的鏡頭前非常放鬆自如。這也是雷尼爾第二次跟達爾代涅兄弟合作,他曾出演過他們1996年的影片《承諾》,並因此獲得在法國導演弗朗索瓦·奧宗的《犯罪情人》中演出的機會。而女主角德博拉·弗朗索瓦(Déborah François)是一位還未滿十八歲的高中生。她經過徵選獲得了演出的機會。當她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自己的時候,她覺得很驚訝,因為她在銀幕上看起來那麼孩子氣。而讓·皮埃爾說,“我們都是孩子,每個人在電影里都是一個孩子。”
當讓·皮埃爾·達內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和很多少年一樣,他在足球上投入了自己的狂熱,尤其痴迷於烈日省皇家足球隊。一天,小達內在電視上採訪這支球隊,還採訪到了當時的球星羅傑·克雷森。達內豎起耳朵聆聽他的偶像說了什麼。採訪里克雷森透露了被成百上千的女孩子們包圍的光鮮生活。但是,更吸引他的,是羅傑·克雷森說的,“我有一本枕邊書,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
這個片段讓年輕的達內印象深刻。後來他發現他也離不開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成了他的枕邊讀物,就像他的學校里,其他每個人一樣。讀著這本俄國小說家的作品,每個人都想象自己就是羅傑·克雷森。
這個時候皮埃爾德弟弟,小他三歲的盧克,也被皮埃爾拉下水來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把這本又厚又重的小說《罪與罰》當作自己最喜歡的小說之一。雖然不久以後,他就認為伍迪·艾倫的《愛與罪》要棒得多。
毫無疑問,《罪與罰》啟發了達內的最新作品《孩子》。這部電影講述一個漂亮的小賊的故事。這個名叫布魯諾的年輕人,在道德上墮落得不徹底,受著作為一個父親,良心上的指責,但是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孩子給賣掉了。故事就在他與他的女朋友索尼亞以及他們新生的孩子吉米之間展開。
《孩子》由曾經主演《諾言》的少年繼續擔當主演。昔日的少年現在24歲了,在現實生活里,很快會成為一個父親。他的搭檔,17歲的女孩德·波拉·弗朗西斯,正在上高中。據讓·皮埃爾·達內說,當她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自己的時候,她覺得很驚訝因為她在銀幕上看起來那麼孩子氣。“我們都是孩子,每個人在電影里都是一個孩子。”達內說。
有記者問達內有沒有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種宗教,盧克說到了那個狼和小羊的寓言。但是他有自己的版本。在他的版本里,那隻小羊背叛了他的家庭,投向了那頭狼。但是那隻羊沒有選擇。“我們想布魯諾就像那隻小羊一樣,盡他的可能,做出對他來說最好的選擇。”盧克說。
這對兄弟總是在一起分享寫作經驗和導演經驗。讓·皮埃爾·達內說,“我們一起工作,和演員協調,一個看攝像機,一個監視器,一切都井井有條。就像兩個警察在交叉審問一樣。”是的,在電影里,他們儘力挖掘出事件的內核,就像警察在審問罪犯讓他承認犯罪事實。
《孩子》的拍攝地Seraing是比利時瓦隆區(Walloon)的一個城鎮,它與繆思河(Meuse)比鄰,曾經是礦產與冶金的工業重鎮,但60年代工廠紛紛倒閉造成大量的失業,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加上長期的空氣污染,使得這裡如今十分蕭條。不過這裡也是達爾代涅兄弟的故鄉。
達爾代涅兄弟在少年時代是烈日省皇家足球隊的忠實球迷。讓·皮埃爾曾在電視上採訪過當時的球星羅傑·克雷森。克雷森在採訪中,“我有一本枕邊書,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成了他們的枕邊讀物,《罪與罰》成為他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罪與罰》啟發了他們的新作《孩子》。在戛納,他們回憶了這段經歷。有記者問他們有沒有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種宗教,呂克說到了那個狼和小羊的寓言。但在他的版本里,小羊背叛了他的家庭,投向了狼。但是羊沒有別的選擇。“我們想布魯諾就像那隻小羊一樣,盡他的可能,做出對他來說最好的選擇。”
·在戛納的領獎台上,讓·皮埃爾說,要把大獎獻給在伊拉克失蹤的羅馬尼亞裔法國女記者弗羅倫斯·奧本娜斯。達爾代涅兄弟與弗羅倫斯相識,他們事先已經決定,無論獲什麼獎,都要把它獻給生死未卜的弗羅倫斯。
·在達爾代涅兄弟之前,只有四位導演獲得兩次“金棕櫚”:日本的今村昌平、丹麥的比利·奧古斯特、美國的科波拉和南斯拉夫的庫斯圖裡卡。儘管《孩子》在電影節並不是呼聲最高的影片,但最終仍獲得了大獎。
精彩對白
索尼婭:我一直在等你,以為你會來看我。我每天都給你打電話。
布魯諾:我的手機卡要換一張。
索尼婭:他周五凌晨一點出生,沒有給我很多痛苦。摸摸我的肚子。明天要給寶寶登記,他需要一個父姓。叫什麼好呢?
布魯諾:不知道。
索尼婭:我很開心。
布魯諾:原諒我,索尼婭!
索尼婭:別跟著我!
布魯諾:我需要你,索尼婭。
索尼婭:放開我!
布魯諾:我不想傷害你的!不要離開我。
索尼婭:讓開!放開我!
布魯諾:索尼婭!你都報警了,我們重新開始。索尼婭,等等!我已經變了,我發誓。別關門,我不會闖進去的。我愛你,索尼婭。
索尼婭:撒謊,你又撒謊。
布魯諾:索尼婭,我需要一點錢。我很餓。真的,我很餓。從門底下塞給我好嗎?我會還給你的。你聽到了嗎?索尼婭。
製作公司 | |||
公司 | 地區 | 公司 | 地區 |
---|---|---|---|
Les Films du Fleuve | 比利時 | Radio Télévision Belge Francofone (RTBF) | 比利時 |
Archipel 33 | Centre du Cinéma et de l'Audiovisuel de la Communauté Française de Belgique | 比利時 | |
arte France Cinéma | 法國 | Loterie Nationale de Belgique | |
Eurimages | 法國 | Centre National de la Cinématographie (CNC) | 法國 |
法國第4電視台 | 法國 | Wallimage | 比利時 |
SCOPE Invest | 比利時 |
發行公司
公司 | 地區 | 時間 |
---|---|---|
A-Film Distribution | 荷蘭 | 2005 |
Amazonia Films | 2005-2010 | |
Aerofilms | 捷克 | 2006 |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 新加坡 | 2006 |
Celluloid Dreams | 法國 | 2005 |
Dendy Films | 澳大利亞 | 2006 |
Diaphana Films | 法國 | 2005 |
Distribution Company | 阿根廷 | 2006 |
第一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 中國香港 | 2005 |
Impuls Home Entertainment | 瑞士 | 2006 |
Kinowelt Filmverleih | 德國 | 2005 |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 德國 | 2006 |
Lighthouse Pictures | 新加坡 | 2005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 澳大利亞 | 2006 |
Mongrel Media | 加拿大 | 2005 |
索尼經典 | 美國 | 2006 |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2006 |
Xenix Filmdistribution GmbH | 瑞士 | 2005-2006 |
Bazuca Films | 智利 | 2005 |
Future Film | 2006 | |
A-Film Home Entertainment | 荷蘭 | 2006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 阿根廷 | 2007 |
Movie Bank | 2006 | |
VPRO Television | 荷蘭 | 2008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法國 | 2005年5月17日(戛納電影節) | 捷克 | 2005年7月4日(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法國 | 2005年7月10日(羅謝爾電影節) | 法國 | 2005年7月11日(巴黎首映式) |
波蘭 | 2005年7月21日(時代新天地電影節) | 美國 | 2005年9月3日(特柳賴德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5年9月14日 | 加拿大 | 2005年9月15日(多倫多電影節) |
俄羅斯 | 2005年9月15日 | 美國 | 2005年9月24日(紐約電影節) |
巴西 | 2005年10月1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5年10月2日(埃德蒙頓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2005年10月19日 | 波蘭 | 2005年10月21日 |
西班牙 | 2005年10月22日(巴利亞多利德電影節) | 希臘 | 2005年10月27日 |
以色列 | 2005年10月27日 | 瑞典 | 2005年10月28日 |
荷蘭 | 2005年11月3日 | 冰島 | 2005年11月3日(冰島國際電影節) |
中國台灣 | 2005年11月5日(台北金馬電影節) | 德國 | 2005年11月17日 |
挪威 | 2005年11月21日(奧斯陸國際電影節) | 義大利 | 2005年12月2日 |
奧地利 | 2005年12月8日 | 中國台灣 | 2005年12月9日 |
日本 | 2005年12月10日(東京) | 瑞典 | 2005年12月16日 |
挪威 | 2006年1月6日 | 愛沙尼亞 | 2006年1月9日 |
瑞士 | 2006年1月12日(德語區) | 捷克 | 2006年1月12日 |
阿根廷 | 2006年1月19日 | 英國 | 2006年3月10日 |
韓國 | 2006年1月27日 | 芬蘭 | 2006年3月24日 |
美國 | 2006年3月24日(限量) | 新加坡 | 2006年3月29日 |
英國 | 2006年3月31日 | 土耳其 | 2006年4月2日(伊斯坦堡電影節) |
匈牙利 | 2006年4月6日 | 中國香港 | 2006年4月14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墨西哥 | 2006年4月30日(墨西哥國際電影節) | 阿根廷 | 2006年5月4日 |
新加坡 | 2006年5月11日 | 巴西 | 2006年5月26日(聖保羅電影節) |
丹麥 | 2006年6月2日 | 中國香港 | 2006年6月15日 |
墨西哥 | 2006年9月8日(限量) | 希臘 | 2008年11月21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人 | 結果 |
---|---|---|---|---|
2005年 | 第58屆戛納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獲獎 |
2006年 | 第19屆歐洲電影獎 | 觀眾獎-最佳影片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提名 |
2005年 | 第18屆歐洲電影獎 |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
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 傑瑞米·雷乃 | |||
2006年 | 第31屆法國凱撒獎 | 凱撒獎-最佳影片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
凱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 | 黛博拉·弗朗索瓦 | |||
凱撒獎-最佳導演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
凱撒獎-最佳原創劇本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
2006年 | 第50屆義大利大衛獎 | 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 | 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
劇照
在《孩子》 中,達內兄弟在攝影上做了很多新的嘗試,他們在尋找了新的表達方式:沒有複製現實,該片最後做到了深入人心(田原評)。
《孩子》是一部沒有上帝的到來,也沒有誤以為自己是上帝的導演的電影(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