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埠綹子煙

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地方特產之一

坦埠綹子煙,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地方特產之一。坦埠鎮“坦埠綹子”煙又名柳葉尖(因煙葉酷似柳葉而得名)、以香、辣、濃而名傳大江南北。

民間傳說


據傳乾隆皇帝
江南私訪民情,路經山東沂州界,七月流火之時,天旱少雨,植物凋零,景象慘淡。乾隆帝至蒙陰縣坦埠
響水庄村(鎮政府北2.5公里)地段時,見到一片煙田青碧悠悠,不由暗自喟嘆稱奇!問這是什麼莊稼?侍從告訴他是一種煙草,但不知具體名稱。乾隆聽后大喜!要取來吸上一袋。侍從見乾隆竟不知煙有干、濕之別,又無膽違命,遂不用煙鍋,摘一片葉捲成筒狀,不想用火竟可以點燃,就欽點了山東的“坦埠綹子”。

坦埠綹子製作方法


坦埠綹子主指採摘加工后的扎束成品。“柳葉尖”經一個夏日的露浸
坦埠綹子煙
坦埠綹子煙
日炙,篦去了水分,油脂多,葉肥而黑亮,煙農用專用煙鐮帶秸割采,掛置於蔭涼處,風乾后收於室,於冬日潤水成束。此時的煙葉翻卷后,狀如藏族女人的發束,結散有致,濃香四溢。

獨特的地理環境成就了獨特的坦埠綹子


因蒙陰縣坦埠鎮地處沂蒙山腹地,地多紅粘土,山嶺薄瘠,充沛的光照與塬嶺氣候提高了煙的品質。

已成為客居他鄉人們思念沂蒙情結


坦埠綹子名聲及外,與革命老區有很大關係,無論是生於沂蒙山而客居他鄉的人,還是在沂蒙山區戰鬥工作過的人,都於艱苦的歲月中,用干辣的土煙熏陶過自己的豪情與韌朴。落葉向根,思少年鄉事,便思鄉事之人,之物、人不可邀,舊事不可復,但煙猶在,鄉情優在。基於這種底蘊與傳統,故煙農對植煙情有獨鍾,基於這種底蘊,使這一傳統品種才有了廣闊的市場,才可得以延傳發展。
現坦埠鎮綹子煙面積1800畝,主要生產村為金錢官莊、來石萬、來石庄、潘庄、東河南、南極山等村,烤煙生產成為這6個村農民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
坦埠鎮文化站資料
“坦埠綹子”煙
“坦埠綹子”是我國著名的曬煙之一,明朝萬曆年間已大有名氣,以其油分足、色澤紫紅、吸味醇正、香味濃郁、灰白火亮、易燃味足等特點聞名遐邇。據說由於朝中大臣的推薦,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也在清朝中期成為官宦世家相互饋贈的佳品。解放后曾多次被選為地方特產進京展覽。因產于山東臨沂蒙陰縣坦埠鎮而得名。至今當地仍流傳著“坦埠綹子”鮮葉捲筒即可吸食的說法,可見坦埠鎮的土壤、氣候適合煙葉生長。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民情,路經山東蒙陰界,七月流火之時,天旱少雨,植物凋零,景象慘淡。乾隆帝至坦埠響水庄<鎮政府北2.5公里>地段時,見到一片煙田青碧悠悠,不由暗自喟嘆稱奇,問這是什麼莊稼,侍從告訴他是一種煙草,但不知具體名稱。乾隆聽后大喜,要取來吸上一袋。侍從見乾隆竟不知煙有乾濕之別,又無膽違命,遂不用煙鍋,摘一葉而捲成筒狀,不期用火竟可以點燃。一支煙過後,乾隆帝饑渴頓減,精神倍增。
至此,“采鮮而食”,便成了坦埠土煙聲名播外的佳話。回京后,每當地方有貢,乾隆總挑選私訪時最有味色的佳品,在選用煙品時,就欽點了蒙陰的“坦埠綹子”。
解放后,“坦埠綹子”得到了長足發展,產品暢銷國內,深受用戶歡迎。產地主要有坦埠鎮的金錢官莊、硯池萬、艾山前、潘庄、來石萬、來石庄、響水庄、東河南、南極山等村,均因盛產“坦埠綹子”而聞名。
根據工藝,“坦埠綹子”可分為柳葉尖、垛煙、大煙、密拐子、茄煙5個品種類型,其中以柳葉尖為最佳,葉肉肥厚,油分足,產量較高,抗逆力強。
柳葉尖又名“驢耳朵”。不打頂的煙株葉數一般為21片左右,打頂煙株的高度為70厘米左右。栽培中一般留葉16-20片左右,最大葉長58厘米~60厘米,寬23厘米~25厘米,呈長橢圓形,有葉柄。成熟葉面有黃色斑塊,採收時,葉片帶“拐子”(即煙莖的一小段),調製後葉片呈紫紅色,膘厚、勁足、油潤,香味和吃味俱佳。
“坦埠綹子”以夏煙為主,多於清明、穀雨時節催芽播種,苗期為60天左右,麥收后移栽,移栽后最忌下雨,須讓太陽曬苗2-3天,幾近乾枯時,大水澆灌復甦,否則煙株生長高細不壯,葉短煙薄,栽種前以土雜肥為底肥,當煙苗放開8-10個葉時,施豆餅肥調溝培土,展到16-20個葉片時,打尖去頭,然後施豆油使其上煙,在整個栽培過程中,還要掌握好管理、治蟲、打頂、抹杈4個環節。
中秋時節是“坦埠綹子”煙成熟期,當葉片厚實微黃出鼓,已顯成熟時,擇陽光明麗的大晴天,利用專用煙刀進行截莖環割收菸。收割后的製作工藝更複雜精細,要求更嚴格,須經曬、露、分、扎、捂、綹、攥、垛和發酵、調劑等十幾道工序,用時三個多月,才能生產出色澤紫紅、香氣獨特濃郁的成品“坦埠綹子煙”,並且陳放1-2年其味更加醇正。“坦埠綹子”的葉片質量以上部葉片為佳,其含糖量較低,蛋白質煙鹼含量較高,香味濃、勁頭足,上等“坦埠綹子”煙表面看生有“俊毛”(葉片表面有一層白色粉狀物),葉片十分柔軟,是製造高級雪茄的上等原料,能與世界上最好的“雪茄”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