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7條詞條名為張建平的結果 展開

張建平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研究員

張建平,1959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研究員,現任內蒙古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1982年7月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原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所學專業為植物保護,同年分配到內蒙古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其中,1985年9月—1986年5月在內蒙古科干局外語培訓中心學習英語,1987年1月—1988年1月在美國貝茲維爾農業研究中心從事菜豆抗鏽病性及生理小種鑒定研究,2000年1月—2001年1月赴英國絡桑農業綜合所執行中英合作項目研究——小麥全蝕病流行因素及使用DNA技術鑒定病原菌的變異性。先後於1989年9月、2000年4月、2000年11月和2004年5月四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

科研項目


1982—1985年從事馬鈴薯真、細菌病害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明確了馬鈴薯早疫病分孢子傳播、病害發生規律及與降雨的關係,提出了早疫病防治方法。1987—1988在美國進行的菜豆抗鏽病研究中提出了鏽病抗性新發現,在美國植物病理學刊物上發表有關論文2篇。1989—1992年主持內蒙古自然基金項目“內蒙古向日葵鏽病菌生理小種鑒定”,研究採用國際統一鑒別寄主、國際統一標準和研究方法,明確了內蒙古向日葵鏽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分佈及優勢小種,並鑒定明確了內蒙古向日葵生產用種和部分育種材料的抗銹性,該成果獲1995年度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1995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全國向日葵鏽病菌生理小種鑒定”,明確了我國向日葵栽培省份鏽病菌生理小種的組成、分佈及優勢小種,該成果收錄於國家自然基金成果集。1996—2000作為副主持全面負責自治區“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的技術研究工作,重點進行了小麥全蝕病、麥田蚜蟲、麥田雜草兼治方面的研究,獲得14項成果及提出一套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該成果獲200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的“中輕度鹽鹼地覆膜栽培玉米技術推廣”項目獲1998年度全國農業部農業豐收一等獎,參加的“精穩殺得除草劑”項目獲200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農業豐收一等獎,參加的2001 年度“瓜類病蟲害綜合治理”項目獲2001 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廳科技承包一等獎,參加的內蒙古科技廳“十五”科技招標項目“河套密瓜品種改良、貯運保鮮及產業化配套技術開發”,已圓滿完成任務,提出的華萊士起壟栽培技術畝增產500多kg。作為主編和編著人員之一完成200多萬字的內蒙古高中教材“科學種田”一書,先後在國內外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多篇。
1997—2004年參加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巴彥淖爾市基點工作,年平均在點天數100天以上,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朝夕相處。整天奔波於村裡社裡,田間地頭,整日忙於試驗、示範、技術推廣。除做好基點工作外還參加了“1122”工程、“百千工程”、“增效工程”、“農業豐收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多項,技術推廣效果顯著。並經常進行電視、會議講座,資料、田間技術培訓,坐診、田間諮詢服務。講究實效,方便農民,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也實踐著“科研源於生產,又服務於生產”的理念。

榮譽展示


張建平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工作,注重業務學習,注重了解生產實際,治學嚴謹,作風紮實,英語熟練,專業工作能力強。2000入選內蒙古自治區“321”人才工程。於1997 年獲年度內蒙古農學會第三屆科教興農獎、1997 年度內蒙古農業“1122”工程先進工作者三等獎、1999 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二等獎。技術應用推廣中與其他同事共獲得1.3億元新純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