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吟

靜觀吟

《靜觀吟》又名《靜觀音》,中國古琴名曲。唐沂公李勉所作。此曲以靜觀為題,寫靜中雅趣,取「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感慨世事紛擾,世人多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故心為物轉者,則生諸多牽絆,為物所累,不得休息。唯靜觀,心境澄清,不為物轉,則心無所累,外誘不擾。

簡介


此曲以靜觀為題,又名《靜觀音》,唐沂公李勉所作。初見於《五音琴譜》,后收於錄《琴書大全》(作靜觀音)、《楊掄太古遺音》、《松弦館琴譜》、《古音正宗》、《徽言秘旨》、《義軒琴經》、《愧庵琴譜》、《琴苑心傳全編》、《大還閣琴譜》、《澄鑒堂琴譜》、《德音堂琴譜》《蓼懷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蘭田館琴譜》、《琴香堂琴譜》、《研露樓琴譜》、《存古堂琴譜》、《自遠堂琴譜》、《裛露軒琴譜》、《琴譜諧聲》、《指法匯參確解》、《峰抱樓琴譜》、《鄰鶴齋琴譜》、《二香琴譜》、《悟雪山房琴譜》、《一經廬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天籟閣選譜》、《枯木禪琴譜》、《伯牙心法》、《鳴盛閣琴譜》等三十餘部琴著譜集中。《流雲月隱》專輯收錄之《靜觀吟》,是摩尼天虹先生依《大還閣琴譜》打譜而成,后收錄於《醒心琴譜》中。 《醒心琴譜》中《靜觀吟》之題解曰:“唐沂公李勉所作,又名《靜觀音》。其曲慨世之紛擾,見役於物而不復休息者,大都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也。唯靜觀,則心境澄清,外誘不擾,而能浮雲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自然歸於造化。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故寫靜中雅趣,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也。”

題解


相傳為唐代李勉所作,取了“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意思,表達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一種物我觀照、對視兼內視的狀態。曲意說明,冷靜客觀地觀察事物,自然能認識事物的實質。樂曲短小,恬靜平淡,表現了“靜觀”的意境。
所謂“靜觀”,禪境也。凡入禪者,先需凝神,靜慮,止觀,沉浸到自身的心靈之中,才能由“靜定”而生“慧觀”,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和真正的“觀”的智慧。唐代詩人王維一生參禪,其詩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即是詩境和禪境在“靜觀”二字的融合化一。所以《靜觀吟》一曲雖小,寄意卻深,其中有禪境、有琴境、有詩境,而最重要的,全都歸於心境。常常感慨於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你會發現,每一種藝術形式,無不相融相通,最後必然指向心靈。一曲終了,正是餘音裊裊之際,忽然寺內鐘聲悠悠傳來,散入坐席之中,與茶香琴韻渾然化為一體。遙想當年李太白聽蜀僧之彈綠綺琴,“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當此境否?
共分三段。《誠一堂琴譜》中認為:“曲短趣長,音疏韻足。”
曾聽夏一峰先生的〖靜觀吟〗錄音,以靜心觀萬物,其若即若離、不著心跡之妙實非言語可以盡述;梅老所奏看似與夏氏亦步亦趨,然則其聲韻中所蘊之情味卻更濃一些,乃以有情之心而觀物之靜,聞之不禁情動於衷。此間差異皆個性使然也。

琴曲解析


曲意/解題

《伯牙心法》:嘗慨世之紛紛擾擾,見役於物而不復休息者,大都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也。惟靜觀,則心境澄淸,外誘不擾,必能浮雲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在在皆然,殆將與造化為徒矣。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故曰,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子之言,庶幾靜境矣,是曲乃寫其靜中雅趣,據梧者,尤當以靜弄之。
《天聞閣琴譜》:此曲慨世道之紛紛擾擾,大都為物所役,動而不能靜觀者也。惟靜觀則心境澄淸,外務不擾。故曰,萬物靜觀皆自得。程子之言,其庶幾乎。
《枯木禪琴譜》:唐沂公李勉所作,其音恬逸,句句有潔潤之妙,曲小意大,細心鼓之,自有靜觀自得之意也。

後記

《指法匯參確解》:此短曲中神品,試息心依莭以慢調彈之,自得其趣。
《琴學初津》:右曲自逺堂作正調徵音,有譜作林鐘宮音,惟春草堂與琴學入門同作仲呂調商音。細審取用,確系不轉弦仲呂均商音,故從春草堂為正。按是曲唐李沂公所作,句句有清圓潔潤之妙談,厺恬逸之聲,奏之者不驟到。守一子識
《琴譜諧聲》:靜觀吟原譜本系變徵調不轉弦,律由徽變,故不用散五,而三弦按指在十徽,五弦按指在九徽十一徽上,此正變徵調之度也。後人不知,以為正調之商音徵音,不一其說而改三弦十徽為十徽八,五弦改為八半十徽。琴隱識其繆誤,變原譜作正調,以證其失偉矣。他曲纇此者頗多,可例推也。

特色


《醒心琴譜》中《靜觀吟》之後記曰:“此小曲中之神品也。其音恬逸,清圓潔潤。音疏韻足,曲小意大。撫之宜方正規矩,復體澹逸自然,其靜觀自得也。”
靜觀,即一種自心狀態。靜是平靜、安詳、閑雅的意思,觀即察看、觀察、認識、觀點的意思。所謂靜觀,就是以平靜、平和、安穩的狀態來面對生活。此曲即以靜觀為題,感慨世事紛擾,世人多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故心為物轉者,則生諸多牽絆,為物所累,不知休息。唯靜觀,心境澄清,不為物轉,則心無所累,外誘不擾。《心經》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之自在與纏縛,天壤之別,而擇之亦在此心。自心澹泊寧靜,灑脫自在,“而能浮雲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自然歸於造化。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
古琴曲《靜觀吟》,又名《靜觀音》,唐沂公李勉所作。此曲以靜觀為題,寫靜中雅趣,取「萬物靜觀皆自得」之意。感慨世事紛擾,世人多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故心為物轉者,則生諸多牽絆,為物所累,不得休息。唯靜觀,心境澄清,不為物轉,則心無所累,外誘不擾。《心經》曰:「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之自在與纏縛,天壤之別,而擇之亦在此心。自心澹泊寧靜,灑脫自在,「而能浮雲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自然歸於造化。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醒心琴譜》中《靜觀吟》之題解)
該曲初見於《五音琴譜》,后收於《琴書大全》(作靜觀音)、《楊掄太古遺音》、《松弦館》、《古音正宗》、《徽言秘旨》、《義軒琴經》、《愧庵琴譜》、《琴苑心傳》、《大還閣》、《澄鑒堂》、《蓼懷堂》、《五知齋》、《春草堂》、《蕉庵琴譜》、《天聞閣》、《醒心琴譜》等三十餘部琴書譜集中。
此曲共分三段。《誠一堂琴譜》中認為:「曲短趣長,音疏韻足。」樂曲短小,音節恬靜,澹逸自然,表現了「靜觀自得」的意境。
靜觀,即一種自心狀態。靜是靜心,是摒除一切雜念,回歸心靈的清凈明澈。觀即觀照,是超然的、不帶有任何偏見地觀看。所謂靜觀,就是以清靜、平和、安詳的狀態來面對生活。
古人云:靜水照大千。一片池塘,平靜時哪怕天空掠過的一縷雲都能清晰映照,起波時,即便岸邊的大樹也難以看出影子。心像水一樣清澈平靜時,很多事情才能了了分明。躁動不安的內心,如同波濤洶湧的水面,而澄靜的內心,是涌發智慧的源泉。靜觀的起點在於讓心靈放空,不受慾望的牽纏,拋開固有的偏見,在紛擾蕪雜的滾滾紅塵中,守住心底的一片清涼。唯有在無欲無求無所作為的「靜觀」中,才能開啟被遮蔽已久的生命本真狀態,觀照到徹底解放自由的真實世界,從容不迫地享受平凡而愜意的人生。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宋人程顥的詩句可為此曲作一註腳。「清閑無事,坐卧隨心,雖淡飯粗衣,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只覺得萬般愁苦。」
縱使我們尚不能達到古人的境界,也不妨適當的放慢心靈的步伐,在忙碌一天之後,給自己一個疏解的時空,或讀一卷經典,或寫一頁描紅,又或聽一支古曲……哪怕只是短短的十幾分鐘,不去思考,不去比較,和事務暫時絕緣,只是靜心觀照,靜觀萬物在靜默里吐露光輝,漫漫契入人生旅途上「靜觀萬物皆自得」的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