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栗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徠栗,漢語漢字,拼音是lì,基本釋義指栗樹或栗樹的果實。出自《詩·鄘風·定之方中》。

常用詞語有栗子、栗鑿等。

基本解釋


鄭碼:FJF,U:6817,GBK:C0F5
五筆:SSU,
筆畫數:10,部首:木
1、風俗通義:古栗陸氏之後,漢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慶舉人栗應宏。今有栗禾嘉。
2、五穀之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3、徠姓:古栗陸氏之後。
4、地名:
栗:河南省夏邑縣的簡稱
臨漳縣栗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發大水,將原崗村沖毀,后以栗姓為主的村民南遷,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崗村,后簡化為栗崗村。栗崗村現有耕地1314畝,農業人口1152人。
蒼山縣栗堡村:山東蒼山縣蘆柞鄉小卞莊有200多家姓栗的,離老家---長城鎮栗堡不遠,才10里路,聽說是道光年間遭難了,被抄家了—滅門之災,可謂是家門不幸。曾一度是富庶家族,最後落得四處逃散,跑的全國各地都有,附近鄉鎮也有不少栗姓同宗,比如長城鎮前王莊,三合鄉栗皇路,江蘇邳縣(邳州市)栗家等,這些可謂都是栗堡同宗後人
栗辛庄:據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栗新莊,后演變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積1230畝,農業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區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墳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為“栗林庄”。
5、植物名:栗。落葉喬木,果實為堅果,稱“栗子”,味甜,可食:~色。火中取~。

詳細解釋


〈名〉
(會意。甲骨文象結了果實的栗樹形。本義:木名。果實也稱栗,可食)
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堅實,供建築和制器具用;樹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葉子可喂柞蠶 [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
栗,栗木也。——《說文》
樹之榛栗。——《詩·鄘風·定之方中》
練主用栗。——《公羊傳·文公二年》
哀公同社於 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 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論語》
又如:栗主(用栗木做成的神牌位);栗跗(栗花)
任一種栗屬的喬木或灌木結的可食的甜味堅果(chestnut)
果至於梨栗棗之類。——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栗黃(即栗子。因其肉色鮮黃而得名);栗爆(栗子在火爐中烘煨而爆裂);栗犢(小牛。因小牛初生時角如栗而得名)
〈形〉
谷實飽滿 [plump-eared]
實堅實好、實穎實栗。——《詩·大雅·民勞》
凡苗自函活以至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天工開物》
堅實 [solid]
縝密以栗,知也。——《禮記·聘義》
又如:栗理(堅實有文理);栗然(堅實密緻貌);栗密(謹嚴、縝密);栗溫(質地密緻而潤澤)
莊敬、嚴肅 [respectful]
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書·舜典》
又如:栗斯(謹慎恭敬的樣子)
〈動〉
恐懼 [fear]
臨其穴,惴惴其栗。——《詩·秦風·黃鳥》。毛傳:“栗,懼也。”
吾甚栗之。——《莊子·人間世》
栗深林兮驚層巔。(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股慄欲墮。——明· 魏禧《大鐵椎傳》
恐栗。——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又如:戰慄(發抖);慄慄(戒懼的樣子;眾多的樣子);栗縮(因恐懼而顫慄畏縮);栗斯(看人的臉色)
哆嗦、發抖 [shudder;tremble]
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素問》
戰戰慄栗,日慎一日。——《韓非子·初見秦》
股戰而栗。——《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慄。——《戰國策·楚策》
登高不栗。——《莊子》
又如:慄慄可懼(形容很害怕);不寒而慄
憂傷 [worry]
將乍往而未半,怵悼栗而慫兢。——《文選·張衡·西京賦》
通“歷”。歷階 [surpass]
栗階升、聽命、降拜。——《儀禮·聘禮》
通“裂”。分開 [separate;divide]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詩·豳風·東山》
〈形〉
通“凓”。寒、涼 [cold]
凓,寒也。——《說文》
二之二凓。——《詩·豳風·七月》
又如:慄冽(寒冷的樣子);栗烈(凜冽。形容嚴寒)

常用片語


栗暴
拼音:lìbào
英文:knuckles of a clenched fist when beating sb.on the head
意思:用彎曲的指頭或拳頭敲擊人頭,被擊處腫塊如栗
例句:頭上挨了幾個栗暴
栗黃
拼音:lìhuáng
英文:chestnut color
意思:栗子果。呈黃色,故稱
出處:蟹白栗黃。——《聊齋志異·促織》
栗木
拼音:lìmù
英文:chestnut wood
意思:栗樹的輕而紋理粗的木材
栗色
拼音:lìsè
英文:maroon;chestnut color
意思:栗殼的顏色。即紫黑色
栗鑿
拼音:lìzáo
英文:knock other's head by the joint of the forefinger and middle finger
意思:方言。用食指和中指的骨節敲打別人的頭部
栗子
拼音:lìzi
英文:chestnut
意思:由任何一種栗屬灌木或喬木產生的可食的甜味堅果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七】【部】力質切(lì)
(㮚/栗)木也。從木,其實下垂,故從。
古文㮚從西(㢴)從二。徐巡說:木至西方戰㮚。

說文解字注

(㮚/栗)栗木也。三字句,舊刪栗字,非也。叚借為戰慄。
從木,字今補,會意。力質切。十二部。
其實下。故從。說從之意。
古文㮚。“古”鍇作“籀”,今依大徐。籀文從三,則籀文㮚亦當從三,《玉篇》曰“籀文”是也。疑許書本一古一籀並載,轉寫佚亂之。
從西(㢴)。㢴部曰“卥古文㢴”。疑篆體當從卥,隸變作栗者,竊取古文從西之意。
從二。徐巡說:木至西方戰㮚(栗)也。引徐說,說從西之意。《後漢書·杜林傳》曰:“泲南徐巡始師事衛宏,后更受林學,林於西州得桼書古文《尚書》一卷,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衛、徐能傳之,於是古文遂行。”《論語》“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字從西者,取西方揫斂戰慄之意。蓋《堯典·皋陶謨》“寬而栗”,壁中古文《尚書》作。而徐巡說之如此也。隉,凶也。亦徐說《秦誓》語。

廣韻

力質切,入質來栗聲質2部
栗,堅也。又果木也。《漢書》曰:“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戸侯等。”又姓,漢長安富室有栗氏。力質切。十九。
力質切,入質來 ‖ 栗聲質2部(lì)
〔忄栗〕,戰慄,懼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栗;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6
古文:㮚
(l韻》《集韻》《韻會》《正韻》并力質切,音栗。《說文》:作㮚,從木。其實下垂,故從?。《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栗。
又堅木也。《公羊傳·文二年》:虞主用桑,練主用栗。又謹敬也。《書·舜典》:寬而栗。
又堅也。《禮·聘儀》:縝密以栗。
又威嚴也。《司馬法》:位欲嚴,政欲栗。
又百穀實不秕謂之栗。《詩·大雅》:實穎實栗。
又栗烈,風寒也。《詩·豳風》:二之日栗烈。
又蹙也,謂越等。《儀禮·燕禮》:栗階不過二等。
又表道樹曰行栗。《左傳·襄九年》:魏絳斬行栗。
又觱栗。《明皇雜錄》: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又菱曰水栗。《武陵記》: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
又《方言》:秦俗以批發為栗。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栗縣屬沛郡。
又姓。《風俗通》:燕將栗腹。
(liè)又《集韻》《正韻》并力櫱切,音裂。破裂之意。《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居干之道,葘栗不迆,則弓不發。
又葉力櫱切,音勒。蘇軾《中秋月詩》:喚酒與婦飮,念我問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按《說文》收?部,今倂入。
【卯集上】【心部】 〔忄栗〕;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10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質切,音栗。《爾雅·釋詁》:懼也。《增韻》:竦縮也。《書·大禹謨》:夔夔齊栗。《太公·金匱》:禹居人上,慄慄如不滿日。
又憭栗,懰栗,凄愴貌。《楚辭·九辯》: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漢武帝《李夫人賦》:懰栗不言。通作栗。
又葉力結切,音烈。《古詩》: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文字源流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一個“木(指樹)”,“栗”是一種落葉喬木,所以字形以“木”為基礎;上面樹杈結著果子,果子上有刺,這很像板栗的樣子。金文(圖3)字形則去掉果了殼上的刺,只是還保留果實蒂上面的刺,主要是突出碩大的果實。秦篆(圖9)字形則將金文的三個果實變成一個果實,而且果實的形狀變成“?(tiǎo)”的字形符號,主要強調果實的碩大。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語:“契文象木實有芒之形,以其形與?近,故篆誤從?。”漢隸字形則在秦篆基礎上將像“?”的符號變成“西”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栗”最之義是指板栗樹。栗樹的果實也稱作“栗”。
栗
栗樹木材和果實的質地都很堅硬,故栗又喻指堅實、結實。如《禮記·聘義》:“縝密以栗,知也。”鄭玄註:“栗,堅貌。”堅實不柔弱,故擴展為指威嚴、莊嚴。如《尚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孔穎達疏:“謂衿莊嚴栗。栗者,謹敬也。”
“栗”也有“發抖”“恐懼”的含義。至於為何有這種含義,有人認為是假借而來的;也有人說,栗子的外殼多毛又多刺,一眼望去,確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栗字由此便引發了害怕、發抖的意義。如成語“不寒而慄”,意為天並不冷,卻讓人害怕得發抖。後來在這個意義上,又在“栗”字上加“忄(心)”字造〔⿰忄栗〕字,表示內心在外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現代整理漢字時“〔⿰忄栗〕”字又復原為“栗”了。

字形書法


“覀”扁“木”大。“覀”居上居中,“覀”中“口”扁寬。“木”居下居中,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在豎中線,撇和捺收筆持平。

字形對比

栗

字形書寫

栗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li̯ĕt
王力系統lǐet
董同龢系統ljet
周法高系統liet
李方桂系統ljit
西漢
東漢
jiət
jiət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質術櫛jiet
北魏後期北齊質術櫛物迄jiet
齊梁陳北周隋質術櫛物迄jiet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li̯ĕt
擬音/王力系統lǐět
擬音/董同龢系統ljet
擬音/周法高系統liɪt
擬音/李方桂系統ljĕt
擬音/陳新雄系統lǐet
韻書集成
韻書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聲母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入聲五質真A開口呼三等次濁力質切ljet
集韻入聲五質開口呼三等次濁力質切liet
入聲十七?開口呼三等次濁刀(力)櫱切liæt
禮部韻略入聲力質切
增韻入聲力質切
入聲良薛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去聲齊微齊齒呼次濁li
中州音韻入聲作去聲齊微郎帝切
洪武正韻入聲二質次濁力質切liət
入聲五屑次濁良薛切liet
分韻撮要陽入第二十一津贐進卒

方言集匯


◎ 贛語:lit4 褐栗子
◎ 客家話:[梅縣腔] lit8 [海陸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沙頭角腔] lit8 [東莞腔] lak8 [台灣四縣腔] lit8 [客語拼音字彙] lid6 [寶安腔] lit8
◎ 粵語:leo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