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雲斑尖塘鱧的結果 展開

雲斑尖塘鱧

塘鱧科尖塘鱧屬動物

雲斑尖塘鱧(學名:Oxyeleotris marmorata)是塘鱧科、尖塘鱧屬的一種魚類。個體大,體長150~200毫米,大者可達660毫米。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頭中大。吻短鈍。眼中睜大,上側位。眼間隔區無感覺管孔,鼻孔每側2個。鰓孔寬大,鰓耙尖長。體被櫛鱗,頭部、項部、胸鰭基部和腹部被弱櫛鱗。吻部和頭的腹面無鱗。無側線。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後上方;第二背鰭的高等於第一背鰭的高。臀鰭和第二背鰭相對。胸鰭寬圓,扇形。腹鰭小,起點在胸鰭基部下方。液浸標本的頭、體為棕褐色,背側深色,腹部淺色,體側具雲紋狀斑塊及不規則橫帶,尾鰭基部具三角形大褐斑。頭部在眼後方隱具2~3條縱紋,呈放射狀。各鰭為淺褐色,背鰭、臀鰭、腹鰭、尾鰭各有多條黑紋。胸鰭基部的上下方各各具1個褐斑。

雲斑尖塘鱧為暖水性中大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湖沼、野塘、水庫、河口咸、淡水區域及淡水河、溪中徠。雲斑尖塘鱧為肉食性魚類。攻擊性強,主要攝食其他小型魚類、蝦、蟹等無脊椎動物。原產於泰國、馬來半島、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至太平洋中部各島嶼。

物種簡介


別稱來源:雲斑尖塘鱧又名泰國筍殼魚,因其體形似筍殼,而中國又最早引進於泰國,故名。

形態特徵


背鰭Ⅵ,Ⅰ-9;臀鰭Ⅰ-8;胸鰭16~18;腹鰭Ⅰ-5;尾鰭3+16+5。縱列鱗68~70;
雲斑尖塘鱧
雲斑尖塘鱧
橫列鱗23~25;背鰭前鱗38~42。體長為體高4.3~4.4倍,為頭長2.8~2.9倍。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4.8~6.1倍,為眼間隔3.9~4.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7~1.8倍。個體大,體長150~200毫米,大者可達660毫米。體延長,粗壯,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腹緣淺弧形隆起;尾柄較高。頭中大,前部鈍尖,平扁,後部高而略平扁,頭寬大於頭高。頭部無感覺管孔。吻短鈍,平扁,吻長為眼徑的1.4倍。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位於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平,為眼徑的0.9~1.4倍。眼間隔區無感覺管孔。鼻孔每側2個,分離:前鼻孔圓形,具一短管,接近於上唇;后鼻孔小,圓形,位於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頜突出,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細尖,多行,排列呈帶狀,兩頜外行齒均擴大。犁骨和齶骨無齒。唇厚。舌大,遊離,前端圓形。鰓孔寬大,向前向下伸達前鰓蓋骨后緣的下方。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后緣無小棘。鰓蓋上方無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后緣有3個感覺管孔。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根。具假鰓。鰓耙尖長。體被櫛鱗,頭部、項部、胸鰭基部和腹部被弱櫛鱗。吻部和頭的腹面無鱗。無側線。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部後上方,第一鰭棘短弱,第二、第三鰭棘最長,後部鰭棘較短,平放時後端不伸達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的高等於第一背鰭的高,基部較長,後部鰭條短,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臀鰭和第二背鰭相對,同形,起點在第二背鰭的第二至第三鰭條下方。胸鰭寬圓,扇形,中側位,稍長於眼後頭長,向後不伸達臀鰭起點。腹鰭小,起點在胸鰭基部下方,內側鰭條長於外側鰭條,左、右腹鰭相互靠近,不癒合成吸盤,末端遠不達肛門。尾鰭長圓形。液浸標本的頭、體為棕褐色,背側深色,腹部淺色,體側具雲紋狀斑塊及不規則橫帶,尾鰭基部具三角形大褐斑。頭部在眼後方隱具2~3條縱紋,呈放射狀。各鰭為淺褐色,背鰭、臀鰭、腹鰭、尾鰭各有多條黑紋。胸鰭基部的上、下方常各具1個褐斑。

棲息環境


雲斑尖塘鱧為暖水性中大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亞熱帶湖沼、野塘、水庫、河口咸、淡水區域及淡水河、溪中。亦分佈於河川的中、下游及溝渠中,或者河口的止水或緩流區域。在池塘中常藏棲於池底有隱蔽物的黑暗處。適於在淡水中生活,也能在鹹淡水中生活。

生活習性


雲斑尖塘鱧性溫順,不善跳躍,平時常靜靜地待在水中,只有當它的食物(如小魚、小蝦)游近它時,才變得兇猛。對低氧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適溫為15~35℃,最適水溫為25~30℃,水溫下降至12~10℃及以下時易於死亡。適宜的pH值為7.0~8.5,但也能在pH值為5的水體中生長。
雲斑尖塘鱧為肉食性魚類。攻擊性強,主要攝食其他小型魚類、蝦、蟹等無脊椎動物。在自然條件下,體長1.5~2.0厘米的魚苗主要以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適口的浮遊動物為食;體長達3~5厘米時。除攝食枝角類、橈足類浮遊動物外,也能攝食底棲水生昆蟲幼蟲和適口的環竹動物等;體長達7厘米以後,則以小魚、小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為主要食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經馴化也攝食魚糜、冰鮮魚塊、植物性商品飼料以及全價配合飼料等。

分佈範圍


原產地: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沙撈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菲律賓、泰國、越南。
存在和起源不確定: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
引種:中國台灣在1975年將該魚作為養殖對象,由柬埔寨引入。1987年中國廣東省開始引種。1988年從泰國引進一批親魚,當年進行人工繁殖試驗,獲得成功。1999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又從越南引進該魚。雲斑尖塘鱧分布圖

生長繁殖


雲斑尖塘鱧鯉2齡時達性成熟,25℃以上開始產卵,成熟親本最小個體體長15厘米以上,體重75克左右,性成熟的雄性個體一般較大且色澤較黑,外生殖器突出,末端尖細,尾端紅腫,輕壓腹部就有精液流出;雌性個體體色較撓,外生殖器末端鈍形並且紅腫,腹部膨大,卵巢輪廓非常明顯。繁殖季節一般為每年的5~7月,在中國江浙滬一帶的生殖季節為6-10月,每年可產卵2~3次,相對懷卵量為70~220粒/克。產卵適宜水溫為27~32℃,雌魚多在其居住的洞穴、瓦片或雜草中僻靜處產卵產卵前,雄魚選擇合適的巢穴,然後誘趕雌魚進入穴中產卵,產卵結束后,雄魚就會驅趕雌魚,獨自守衛在魚巢中直至仔魚孵出離巢為止。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雲斑尖塘鱧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經濟價值。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較為優質的淡水魚類,不僅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大中城市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且在東南啞各國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深受消費者青睞。因此。發展其養殖具有較為廣闊的前景。
雲斑尖塘鱧肌肉(鮮樣)中粗蛋白含量為(17.83±0.09)%,粗脂肪含量為(0.25±0.02)%,水分含量為(78.12±0.11)%。粗灰分含量為(1.07±0.01)%。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徠,總量為(74.02±2.68)%(干樣百分比),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總量是(29.34±1.17)%,占氨基酸總總量39.63%,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61.66,其構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標準。4種鮮味氨基酸總量為(26.12+0.84)%(干樣百分比),脂肪酸中EPA與DHA含量較高,分別為2.24%、4.74%,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雲斑尖塘鱧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