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強

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師

周志強,男,1969年出生,漢族,山東濱州人。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天津市第三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

目前主要從事文藝美學、中國大眾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91年山東聊城師範學院(現為聊城大學中文系學士

工作經歷

2005年至今,任職南開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發表論文
2015年
162.《青春片懷舊:卑戀與多語性失語症》,《文藝研究》2015.10(《新華文摘》2016年摘要轉載);
161.《知識分子的結構性困境》,《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第7期;
160.《青春片的新懷舊美學》,《南京社會科學》2015.4;
159.《讀書吧,換一種看世界的眼神》(文藝隨筆),《齊魯晚報》2015.3.22;
158.《這個時代的“青春戀物癖”》,《藝術廣角》201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轉載);
157.《藝趣》(文藝隨筆),《中國畫學刊》2015年第1期;
156.《“作坊國家”的文化困境》,《社會科學報》1449期(2015.3.4);
155.《媒介生活批評與技術政治反思》,《讀書》2015年第3期;
154.《舞蹈批評如何可能?》,《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舞台藝術》2015年第3期);
153.《是“青春文化”,不是“青年文化”》(文藝觀察·青春文藝之反思)(文藝隨筆),《人民日報》2015年1月13日14版;
2014年
152.《浪漫“韓劇”異托邦的精神之旅》,《文藝研究》2014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理論》2015年第3期轉載,《新華文摘》2015年第7期論點摘編);
151.《“怨恨電影”與失范的時代》,《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5年第2期全文轉載);
150.《讓文藝回到“人民的地面”》,社會科學報2014年10月30日第6版;
149.《山寨藝術時代的文化邏輯》,《藝術評論》2014年第10期;
148.《真實意識與批評的政治——從總體性到寓言》,《外國美學》2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理論研究室、中華美學學會外國美學學會學術委員會編,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147.《文化批評的政治想象力》,《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9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轉載;《新華文摘》2015年第2期論點摘編);
146.《失范時代的私通邏輯》,《人民論壇》2014年9月上;
145.《微話語、微客與“複雜思想”的消解》,《探索與爭鳴》2014第7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4年10期全文轉載);
144.《現實主義何去何從》,《文學報》2014.7.24;
143.《韓劇的“浪漫”與中國的“焦慮”》,《文學報》2014年5月21日;
142.《小說語言的史學建構與文體政治視野》,《雲夢學刊》2014年第2期(3月);
141.《韓劇的“浪漫學”》,《人民日報》2014.4.11
140.《經典翻拍的“口香糖主義”》,《社會科學報》2014.3.27“文化批評”版;
139.《為何“新迷信”暗潮湧動》,《人民論壇》2014年2月上;
2013年
138.《嘻劇的弔詭與時代之殤》,《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14年第2期轉載);
137.《嘻劇與嘻劇的“時代”》,《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4年第3期轉載);
136.《德的三重力量》,《人民論壇》2013年10月上;
135.《唯美主義的耳朵——<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的聲音政治》,《文藝研究》2013年第6期;
134.《今天國人為什麼易怒》,《社會觀察》2013年第6期;
133.《泰囧:糗文化何以如此有吸引力?》,《社會觀察》2013年第1期;
132.《消費主義時代的“青年”亞文化》,《文化研究》第14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月;
131.《作為寓言的心理懸疑電影——<二次曝光>與新倫理焦慮》,《藝術廣角》2013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研究》2013.4轉載);
130.《糗文化的精神塗鴉》(3200字),《法治周末》2013年1月71日(153期);
2012年
129.《奢侈品·性·自由——當前中國大眾文化財富觀的另類觀察》,《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10期轉載);
128.《偽經驗時代的文學政治批評——本雅明與寓言論批評》,《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04轉載);
127.《倫理巨變與21世紀都市新倫理小說》,《天津師大學報》2012年第3期(全文入選《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126.《新窮人與光棍節消費狂歡》,《社會觀察》2012年第12期(《新窮人的消費狂歡與焦慮》,《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3期);
125.《聲音的政治——從阿達利到中國好聲音》,《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12期;
124.《不要讓莫言叫走中國文學的魂》,載《見證莫言——莫言獲諾獎現在進行時》,灕江出版社2012年12月;
123.《趕英超美的文化生產邏輯反思》,《人民論壇》2012年第30期;
120.《官場小說與市儈主義》,《人民論壇》2012年第22期(8月上);
119.《“公知鬥雞”:中國思想生產的鬧劇》,《人民論壇》2012年第22期(8月上);
118.《我們已經失去了青年》,《社會觀察》2012年第5期(《新華月報》2012年?期轉載);
117.《一次對資本主義的“純粹”抵抗》,《社會觀察》2012年第3期;
116.《央視春晚的霸權危機》,《人民論壇》2012年第4期;
115.《2012,全球文化向左轉》(5200字),《法制周末》2012年1月11日;
2011年
114.《“作坊式中國”出不了喬布斯》,《人民論壇》政論雙周刊,2011年第32期(總第345期);
113.《當前中國文化批v評可怕癥候》,《人民論壇》2011年第27期;(內參轉載)
112.《動車事故:如何“回答”公眾追問》,《人民論壇》2011年第22期;
111.《紅色文化的空殼化憂思》,《人民論壇》2011年第15期(《改革內參》2011年第21期轉載);
110.《高速路口的政治隱喻》,《人民論壇》2011年第13期;
109.《粉絲文化網路文化是不是群眾文化》(專訪),《遼寧日報》2011年6月10日;
108.《恐慌鬧劇與斷裂的溝通體制》,《人民論壇》2011年第10期;
107.《穿越劇年輕人的情感旅遊》,《東方早報》2011年4月25日;
106.《“小清新”敵對“小資”》(錄音整理),《南方周末》2011年4月21日;
105.《景觀化的中國》,《文藝研究》2011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1年8期全文轉載);
104.《現代主義的現實主義——21世紀長篇小說的五種文體圖景》,《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103.《從娛樂到傻樂——漫談中國大眾文化》,《天一講堂.2010》,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3月;
102.《期待專家型社會》,《人民論壇》2011年第6期;
101.《趙本山的“俗人控”》,《東方早報》2011年2月9日。
2010年
100.《信賴透支背後的危機》,《鳳凰周刊》2010年12月,第36期;
99.《利益性政治與公益型政府》,《鳳凰周刊》2010年12月,第35期;
98.《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子彈在飛》,《東方早報》2010年12月20日;
97.《普通人生命經驗的鮮活表達》(專訪),《遼寧日報》2010年12月17日;
96.《從現實主義到傻樂主義》,《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文化》2011年第4期);
95.《趙本山的現實世界》,《中國報道》2010年第12期;
94.《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人民論壇》2010年第18期;
93.《導演們為何偏執於“清純”》,《東方早報》2010年08月13日;
92.《“追風族”的集體焦慮症》,《人民論壇》2010年第22期;
91.《從娛樂到傻樂——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師大學報》201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1.1全文轉載,《新華文摘》、《高校文科文摘》論點摘編,《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0)》全文收錄);
90.《官員問責的更深層面》,《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89.《國強民窘為何愈演愈烈》,《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88.《尊嚴的邏輯》,《人民論壇》2010年第10期;
87.《學術輕飄飄思想夜深沉》,《江淮晨報·合肥客》2010.04;
86.《何處安放趙本山的“慈悲”》,《東方早報》2010.4.14;
85.《天天春晚:是悲是喜?》,《東方早報》2010.2.05;
84.《中國的“青春期煩惱”——焦慮背後的中國社會變局》,《人民論壇》(總280期),2010年1月(下);
83.《電影賀歲化與“傻樂時代”的文化消費》,《東方早報》2010.1.25;
82.《政治化趨勢下的高校薪改》,《人民論壇》(2010年第1期)。
2009
81.《從文化認同到奇俗異觀:新民俗舞蹈及其他》《藝術評論》2009年第8期;
80.《語言也是一種藝術形象》《文學與文化》第9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79.《從新聞奧巴馬到電影奧巴馬》,《人民論壇》2009年第29期;
78.《媒體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生產》《人民論壇》2009年第25期;
77.《“強大弱勢群體”的“被”后焦慮》《人民論壇》2009年第19期;
76.《公民問責與政治信賴》《人民論壇》2009年第18期;
75.《網路廣場的非理性缺陷》《人民論壇》2009年第16期;
74.《“媒介調查”與社會良心》《人民論壇》2009年第15期;
73.《熱捧專家與管理危機》《人民論壇》2009年第12期;
72.《“注水現象”的另類解讀》《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71.《對“利”的合理追求值得肯定》《人民論壇》2009年5月上;
70.《誤讀中國與形象重塑》《人民論壇》2009年第4期下;
69.《“網路知情權”,一場虛幻的狂歡?》《人民論壇》2009年第3期上;
68.《網路輿情與“口香糖思想”》《人民論壇》2009年第2期下
67.《三槍:張藝謀誘惑機制中的傻樂至死》《東方早報》2009年12月16日;
66.《“30秒中國”背後的文化戰略轉型》《東方早報》2009年12月02日;
65.《新官場小說的市儈主義》《文學報》2009年11月19日;
64.《小瀋陽:埋葬了文化小品時代》《東方早報》2009年4月28日;
63.《反故事:田蘇菲的神話》《文學報》2009年4月9日;
62.《2008長篇小說推薦》,《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
61.《小團圓的熱銷與文學閱讀的退化》,《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2期;
60.《餓不死的雜種》,《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1期;
59.《文的教育與文的闡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58.《漢語的四類修辭形態》,《母語?文章?教育》(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08年
57.《山寨文化的消費想象》,《人民論壇》2008年22期(人大複印資料《馬克思主義文摘》2009.2全文轉載);
56.《后情感時代的文化表情》,《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7月;
55.《德勒茲、魯賽爾乃至陳冠希,大眾文化還能造神嗎?》,《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5月;
54.《道德在左情感在右——談王小帥電影<左右>》,《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4月;
53.《重寫20世紀: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與文體形式》,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3);
52.《小說如文》《文學與文化》第8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51.《媒介改變社會改變生活》,《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50.《在媒介裂縫中走失》,《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3期;
49.《圖像一種改變世界的方式》,《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1期;
2007年
48.《“私人媒介”與大眾文化的轉型與裂變》,《文藝研究》2007年5月;
47.《“新語文”與大學語文的感染教育》,《南開學報》2007年第1期;
46.《神話、想像與地理》(對話)《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9期;
45.《詩話哲學與歷史批判》(會議發言稿)《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8期;
44.《中國現代性的歷史反思:汪暉訪談錄》《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3期;
43.《尋繹思想境遇的關鍵時刻》《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01期;
42.《新語文:拒絕還是接受》,《中國教育報》2007年6月28日第7版;
41.《李安的文化詭計》,《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12期;
40.《中國大片的視覺殖民時代》,《中國社會導刊》2007年第2期(《天涯》2007年第3期轉載)。
2006年
39.《博客與知識份子的網路生存》《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12期;
38.《“惡搞”流行:新舊媒體衝突的結果?》《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11月;
37.《“國家主義”之後的夢想成真》,《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10期;
36.《電視廣場里的“吵女”》,《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8期;
35.《什剎海:現代北京的古典傳奇》,《環球旅遊》2006年第9期。
2005年
34.《博客與大眾的自我生產》,《文景》2005年10月;
33.《身體的詩意棲居》《北京青年報》2005年8月24日;
32.《網路時代的私人生活》,《文景》2005年7月;
31.《一個偉大傳統的失落與重建:從漢語形象看白話文改革》,《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5年4月;
30.《生產“大眾”》,《中國美學年鑒》2005,河南人民出版社;
29.《話語分裂與文人自我的生成》,《文化與詩學》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004年
28.《歷史的詩學對話》,《文藝研究》2004年6月(《文學新書評2004-200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7.《作為文人鏡像的現代韻白——汪曾祺小說漢語形象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2月;
26.《20年前的那些愛情》,《學漢語》2004年。
2003年
25.《簡論中國大眾文化的特徵》,《濱州師專學報》2003年4月。
2002年
24.《現代性詩學中的文化體驗》,《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2月;
23.《從純審美到泛審美》,《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2年2月(《哲學年鑒200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2.《英雄敘事及其終結》,《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01年
21.《語言拯救記憶》,《福建論壇》2001年6月;
20.《先鋒命名的歷史語境透視》,《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4月;
19.《書寫概念的產生及其意義》,《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4月(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9);
18.《漢語的無紙寫作時代》,《藝術廣角》2001年4月;
17.《民族認同的狂想與英雄神話的升騰》,《台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2001年2月;
16.《先鋒:我們對它期待什麼》,《山花》2001年2月;
15.《〈雷雨〉敘事策略的修辭論闡釋》,《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1月;
14.《想像先鋒》,《藝術廣角》2001年1月。
2000年
13.《作者是怎麼死的》,《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3月;
12.《告別英雄》,《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2月;
11.《試論作者死亡》,《唐山師專學報》2000年2月。
1999年
10.《英雄敘事詩的歷史性終結》,《昌吉師專學報》1999年4月。
1998年
9.《自我焦慮的修辭術》,《大舞台》1998年6月;
8.《經典話題》,《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6月;
7.《歷史的敘事化與敘事的歷史化:傑姆遜的詩學建構》,《濱州師專學報》1998年3月;
6.《雷雨的敘事策略》,《西北論壇》1998年1期;
5.《審美系列課程的設置及其意義》,《中國學校教育研究》,論文集,法制出版社1998年。
1996年
4.《建設現代化校園語言環境應注意的兩個問題》,《濱州師專學報》1996年3期。
1994年
3.《試論新派武俠小說哲理型的武功描寫》,《濱州師專學報》1994年1期。
1992年
2.《百年一金庸》,《濱州日報》1992年9月5日;
1.《武功描寫的審美內涵及社會情緒滲透》,《濱州師專學報》1992年3期。

出版著作


1.《我點擊我存在:網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2.《你酷我評:英雄流言》,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2年;
3.《定格:世界名著經典人物誌》(與人合著),中國長安出版社2005年3月;
4.《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6.《解讀歌德談話錄》,京華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7.《現代文學中的漢語形象》(王一川主編),承擔第6章《文人文學中的漢語形象》;
8.《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周志強、滿運喜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9.《這些年我們的精神裂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9月;
10.《闡釋中國的方式:媒介裂變時代的文化景觀》,電影出版社2013年11月;

科研項目


已完成項目:

1.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九十年代媒體與文學》(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課題負責人(省部級項目)。自籌資金,已完成。
2.《白話文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TJYW06-2-003),天津市十一五規劃項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現代文學中的漢語形象》(王一川教授主持),子課題(文人文學中的漢語形象)負責人(省部級重點項目)。贊助資金2萬元,已完成。
4.《白話文與中國文學現代性》,南開大學青年項目,3年,主持人;已完成。
5.《白話文與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南開大學文科創新基金,3年,主持人;已完成。
6.《審美課程的設置》,濱州師專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主持人(市級項目)。贊助資金2千元,已完成。
7.《金庸小說修辭論闡釋》,濱州師專青年項目,主持人(市級項目)。贊助資金3千元,已完成。

進行中項目:

批判理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文化批評研究,2013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3BZW006),主持人;
21世紀長篇小說文體類型研究,2012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2-0291),獨立承擔;
新世紀長篇小說現實主義文體變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09YJC751047),3年,主持人;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項目:微文化與當下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研究(ICS-2014-A-03),首席專家;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研究(07&ZD038),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大眾文藝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主持人;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負責人;
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情況

會議

會議主席,2012.6,“亞洲經驗與文化研究的多元範式”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青年”的消失與抵抗政治的消解
會議主席,2011.4,數字時代中國電影的藝術闡釋與生產,主題發言:電影技術與電影的景觀化
會議主席,2010.5,新世紀藝術十年?走進高校——中國文藝與審美文化變遷研討會,主題發言:傻樂主義時代的娛樂文化
會議主席,2007.1,中國古典舞高峰論壇,主題發言:走向身韻美學
會議主席,2011.04.12-04.20主持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南開電影論壇”;
會議主席,2012.05.6-12主持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南開電影論壇”;
會議主席,2013.05.07-13主持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南開電影論壇”;
會議主席,2014年12月5-7日,主持“熱風學術”青年論壇:文化研究的教學,南開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國際會議,2000.5,北京大學,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民族認同的狂想與英雄神話的升騰
國際會議,2007.9,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與哲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理論文體與文體的政治
國際會議,2010.5,南開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文化批評的走向
國際會議,2011.9,北京語言大學,BLUC國際學術論壇,主題發言:中國娛樂文化的景觀政治
港澳台會議,2012.7.14-16中國電視劇文化論壇,上海,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文匯報》、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教學系聯合舉辦專題發言:資本的雙重統治與都市新倫理劇的精神分裂;
國際會議,2012.9.25BLUC國際學術論壇,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專題發言:娛樂媒介中的“女性主義”
國際會議,2013.05.26-28,“創傷記憶與文化表徵:文學如何敘述歷史”國際學術研究討會,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現當代文學與外國文學學科聯合舉辦,單元主持人,主題發言:身體狂想與想象性記憶的建構
國際會議,2013.7.2-5,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唯美主義的耳朵——三十年中國流行音樂的聲音政治”;
港澳台會議,2013.10.13-17,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河北承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圓桌會議主題發言:“娛樂化時代民俗文化建設危機”;
國際會議,2013.10.17-21,“理論的旅行:從圖像到文本從文本到圖像”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題發言:嘻劇與嘻劇的時代;
國內會議,2011.4,首都師範大學,“公共領域與文化批評”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文化批評的文體政治;
國內會議,2012.11.9-11,“百年文學理論學術路徑的反思”學術研討會,北京密雲,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中心,專題發言:偽經驗時代的文學政治批評;
國內會議,2012.11.3-4,性別視角與文學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婦女發展研究中心,專題發言:消費主義時代的女性主義;
國內會議,2013.11.15,“微時代微文化“學術研討會,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北京,首師大國際文化大廈6會議室,主題發言:獨立思想的幻覺與政治批評的去中心化
國內會議,2013年11月16日-17日,“轉型年代青年與中國故事”第一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北京西藏大廈,主題發言:“新世紀都市新倫理小說”
國內會議,2013年11月22-24日,湖南嶽陽,湖南理工學院,第三屆中國新銳批評家高端論壇“全媒體時代的寫作邊界與批評倫理”,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湖南文藝評論家協會、湖南理工學院、《文藝爭鳴》雜誌社共同主辦,由《當代文壇》雜誌社、《海南師範大學學報》、《國際漢語詩歌》雜誌社協辦,主題發言:“雙重危機時代的文體政治學批評”
國內會議,2013年12月8-9日,文化研究的出版與傳播研討會暨第一屆“熱風學術”青年論壇,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主題發言:“嘻劇、糗文化——嘻劇的弔詭與弔詭的時代”
國內會議,2013年12月20-22日,暨南大學文學院,“文學與歷史的表徵:文化政治與文化記憶”學術研討會
國內會議,2014年5月7-9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文藝研究》,“微時代的文化與藝術”,大會開幕主題發言:微話語、微客與複雜思想的消解
國內會議,2014年10月17-19,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百年中國文學理論話語”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文化批評的政治想象力
國內會議,2014年10月25日,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都市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都市新倫理小說的興起
國內會議,2014年10月31日,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古典舞創作懇談會”,主題發言:舞蹈創作的表意焦慮與文化認同——論文人型古典舞的創作
國內會議,2014年11月14-16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聯合舉辦“最新西方文論”學術研討會;
國內會議,2014年12月19-21日,暨南大學文學院“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觀”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青春戀物癖”;

教學成就


講學
2009年作為客座教授赴台灣明道大學講學6個月;
2010.11,寧波天一講堂,講座:從娛樂到傻樂——三十年中國大眾文化;
2012.12.14,“媒介文化與當代美學與文學的專向”,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思想研究所,講座主題:電影的技術政治;
2012.7.22,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講座:消費主義時代的“青年”亞文化;
2012.12.4,河北工業大學學者論壇,天津,河北工業大學校團委,講座:電影的技術美學;
2012.5.18,南開青年大講堂,天津,南開大學團委青年協會,講座:青年消失了嗎?
2013.3.27,首都師範大學“燕京論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講座:唯美主義的耳朵——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的聲音政治;
2013.4.9,首度對外經貿大學,北京,首度對外經貿大學,講座:從娛樂到傻樂——漫談中國大眾文化30年;
2013年5月21日,中華女子學院,北京,講座:流行音樂的文化闡釋;
2013.6.23,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北京,國家大劇院,講座:“無聲的言說(焦慮生活的現代隱喻)”;
2013.09.17,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院“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促進計劃-校外名師講堂-系列活動”,北京,北京二外主教學樓,講座:“文化批評”,作為一種能力(文化研究與比較文學專題);
2013.10.11,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文化創意講堂,北京,講座:“電影技術美學”;
2013.11.2,北京師範大學,校研究生會,風雲論壇,講座:“殿堂購物與網路購物:新窮人的生活倫理”
2013年11月7日,中國民航大學,講座“電影的技術美學”
國內,2013.12月13教育部網路培訓好文章及其教學
國內,2013年8月21全國大學語文課程骨幹教師高級研修班(第10期)文化批評:作為一種能力
國內,2014年3月1日,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講座:“新窮人的精神裂變”
國內,2014年3月11日,北京師範大學“專家講座”,圖書館,講座“唯美主義的耳朵”
國內,2014年5月8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學術報告廳,講座“文化批評的政治想象力”
國內,2014年5月23日,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天財·博觀大講堂“中國流行音樂的文化闡釋”
國內,2014年11月9日,燕山大學團委,“傻樂主義的背後”
國內,2014.12.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名家講壇”,“這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時代嗎?”
國內,2015年2月8日,《南方都市報》“南都公共論壇”,“這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時代嗎?”
國內,2015年5月21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燕京論壇”,“文化批評何為?”
國內,2015年10月29日,中南大學,“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化與消費”
開設課程
文化研究文藝學博士生
文學與文化專題文藝學博士研究生
批判理論文藝學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
文學社會文藝學、文藝評論碩士研究生
大眾文化理論文藝學、中文專業碩士研究生
當代美學思潮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文藝寫作概論文藝評論與創作碩士研究生
當代美學思潮中文系本科生
大學語文理科、藝術本科生
文藝美學基礎文學院全體本科生
大眾文化美學中文、傳播、對外漢語教學
教材編寫
1.《美學與美育》(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共計8萬字,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
2.《大眾文化導論》(高等學校通識課程系列教材)擔任第四章撰寫,共計2萬字。高教出版社(北京),2004年。
3.《美學教程》(復旦博學21世紀重點教材)擔任第7章共計2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4.《文學概論》(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試點教材),擔任第二(部分)、三、四章的撰寫,共計8萬字。王一川教授主編,中央電視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年。
5.《經典悅讀》(第1輯),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6.《經典悅讀》(第2輯),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7.《經典悅讀》(第3輯),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社會任職


民盟南開大學委員會副主委;
民盟中央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理事;
民盟天津市委委員、民盟天津市文化委副主任。

社會活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天津美學學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圖書評論》執行主編、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華美學會審美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常務理事、天津文學學會理事、天津語文教育研究學會會長、天津寫作協會副秘書長、中華女子學院特聘教授、明道大學客座教授(台灣)、中國大學語文學會、南開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大學語文主講教師、北京師大文學院國家級精品課程文學概論主講教師、曾任《語文報·大學語文專版》執行主編、《中國圖書評論》學術現場與讀書一問欄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