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

陳恭祿著作

《中國近代史》,圖書名,陳恭祿先生代表作品名,作於1934年,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初作為作者所在學校教學之用,后被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為大學教科書;抗戰前出過四版,抗戰結束后又出四版;台灣商務印書館於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曾先後再版四次, 1990年上海書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再版;本書被譽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學歷史教科書,代表民國知識分子立場和最高學術水準的經典之作。

書籍簡介


本書一書是陳恭祿著作中影響最大的,時至今日,仍被公認為代表民國時代最高學術水準的中國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該時期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獨立立場和觀點的著作。
本書19章,近70萬字,以敘述為主,分析輔之。本書根據近代以來發生的大事,分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民國以來狀況等幾大主題,為中國近代史架構了基本的敘述輪廓。尤為令人稱道的是陳恭祿嘗試以一種公正的態度對待歷史,他認為“本書論斷,著者非詆毀時人,或為之辯護,不過以公平之態度,說明其立場”,比如在討論中外衝突及中外關係等問題時,“對於侵略之罪惡,決不為之稍諱”,但更要以事實為根據,不能一味詆毀。
由於本書持論公允,資料翔實,詳略得當,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
陳恭祿(1900-1966)
陳恭祿(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6歲起,入揚州美漢中學、南京金陵大學就讀,學習期間,即編寫出版《日本全史》;民國15年畢業后,任南京明德中學教師,寫成《印度通史》;民國17年9月,至金陵大學講授中國近百年史;民國22年夏,任武漢大學教授,出版《中國近代史》,歷三年仍回金大,出版《中國近百年史》;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遷至皖南,后抵成都,飽嘗艱辛,深受國難家愁之苦。除授課外,撰寫部分《中國通史》,發表了《秦始皇與儒家思想》、《漢代文化統一論》、《三國時蜀戶口之估計》等論文;日軍投降后,繞道西北,東歸故里,舉家遷南京,潛心學術研究。1951年,在蘇州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此後一直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南京市第二、三屆政協委員。一生治學謹嚴、求實,致力於歷史教學與研究;1966年10月,因患癌症逝世。

圖書評論


陳恭祿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科草創時期重要的先驅者之一,他不僅培養了一批中國近代史學者,還撰寫了好幾部頗有影響的教材,這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學術遺產,我們理應給以珍惜並從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學經驗,作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參考。
——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章開沅
讀中國近代史,一怕坐井觀天;二怕陳陳相因的“天經地義”,史征不足,味同嚼蠟;三怕趨炎附勢。陳恭祿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成書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專制淫威正熾,卻沒有這些痼疾,不禁拍案稱奇!
——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
代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陳恭祿,作為一名教會大學的教授,受西方的影響很大。他的政治理想以歐美髮達國家的政治為楷模。他的《中國近代史》以進化史觀為指導,以英雄人物為核心,這種學術方法使他對中國近代史的總體評價和對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與當時社會主流知識分子的觀點非常接近。
——中國歷史學會會長張海鵬
陳恭祿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是1930年代的大學“部頒教材”,是民國時期的經典,而經典是永恆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
作者運用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向讀者展示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複雜、豐富的巨幅畫卷。透過這位上世紀三十年代低調的歷史學家平和、客觀、公允的分析,新時代的中國人可以獲得對近現代史的更理性的新認識。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蕭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