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扇面畫的結果 展開

扇面畫

紀念銀幣

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該套四枚銀質紀念幣正面圖案均是明朝陳道復的《竹石水仙圖》,並刊國名、年號及面額。背面圖案分別為清代錢慧安的《牧牛圖》、清代張熊的《花卉圖》、明朝藍瑛的《櫻桃小鳥》、明朝汪澄的《秋溪遊艇圖》。

該套扇形銀質紀念幣為精製幣(4枚),含純銀1盎司,面額1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各11800枚。瀋陽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這套融明清畫與罕見扇面造型於一身的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題材上佳,設計一流,幣形獨特,畫面美崙美奐,雅俗共賞,投資、集藏兩相宜,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是不錯的紀念幣藏品。

發行背景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人民銀行在1999年發行了一套以“明清扇面繪畫作品”為素材的紀念銀幣。“明清扇面畫”銀幣全套共計4枚,外形全部採用扇形的格式,全套正面圖案採用的均是明朝陳道復(1483-1544)的《竹史水仙圖》。而4枚銀幣的背面圖案則分別取自清代錢慧安(1833-1911)的《柳塘牧牛圖》、清代張熊(1803-1886)的《花卉圖》;明朝藍瑛(1585-1664)的《櫻桃小鳥》,以及明朝汪澄(生卒年份不詳)的《秋溪遊艇圖》。該《明清扇面畫》銀幣的面額均為10元,每枚含純銀1盎司,總發行量為11800套。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典雅,蘊涵了扇面畫的藝術精髓,而那些才華橫溢的書法篆刻,更是成為扇面畫中的點睛之筆。
摺扇上的書畫,自明清至近代曾有過令人懷念的全盛時期,仿如蘇州園林中那一道素雅的扇窗,不管人們如何與它漸行漸遠,扇面的魅力終會穿越時空,成為永存於人們心目中那一道幽美的小景。這道民族記憶中雋永的存在,除了保留在博物館里,也保留在舞台道具與文人騷客的淺唱低吟中。
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
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

幣品型制


為了傳承堪稱國粹的扇面畫藝術,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發行了一套以明清扇面繪畫作品為素材的紀念銀幣。該套紀念銀幣共4枚,均採用扇形形制。銀幣為30度扇形。該套紀念幣採用了與扇畫相同的扇面形狀,這是對藝術的還原,更是對文化的嚴肅傳承。
其正面圖案均為明朝陳道復的《竹史水仙圖》。該畫作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伸展開來的水仙枝葉,零星點綴著的鮮艷花朵,散布的雜草,這一切都和諧完美地呈現在扇面中,頗有清麗脫俗的典雅韻味。畫面簡約空靈,玲瓏清雅,筆路細膩,讓幣面充滿了寧靜祥和的自然氣息。四周舒展的葉子與竹葉、坡土、雜草相呼應,自然而和諧。肆意的竹葉襯底,映襯下的水仙花越發的恬靜。竹枝被竹葉所掩,筆斷意連間韻味十足。左側石倚靠在坡土上,隨意的勾勒卻不顯輕浮之感。怒放的水仙花朵簡筆勾勒,靜謐雋永,栩栩如生,彷佛讓觀賞者能嗅到水仙清新的幽香。稀疏錯落的水仙葉成迅疾揮灑狀,與竹、石銜接,似不經意間而達到了極致,可謂妙趣天成。
背面圖案分別由清代錢慧安的《柳塘牧牛圖》、清代張熊的《花草圖》、明朝藍瑛的《櫻桃小鳥》、以及明朝汪澄的《秋溪遊艇圖》構成。五位畫家風格各異的作品,在扇形銀幣上形成了清新淡雅的共同氣質,畫作與它所依託的載體相得益彰,互為映襯。尤其是二者結合在一起所散發出的文化氣息,讓人從中品讀出金銀紀念幣別樣的意趣,已然分不清它是一件藝術品還是貨幣,也許二者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整體,不能被分割開來看了。
尤其吸引人的是,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是一套難得一見的異形幣。每枚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均上寬下窄,與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摺扇同形。一幣在手,人們所欣賞的是銀光爍爍的金屬幣,是典雅含蓄的明清摺扇,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更是流暢明快的中國古畫。這套融明清畫與罕見扇面造型於一身的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題材上佳,設計一流,幣形獨特,畫面美崙美奐,甫一問世,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更成為市場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紀念幣品種。雅俗共賞,投資、集藏兩相宜,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是不錯的紀念幣藏品。

藝術鑒賞


陳道復《竹石水仙》

徐渭並稱“青藤白陽”的陳道復擅畫花鳥,兼工山水。寫意花鳥出自沈、文而縱逸過之,水墨淋漓,兼用淡色而妙趣天成。論者謂其“一半花葉,淡墨欹毫,疏斜歷亂之致,咄咄逼真,久之,並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他的畫風玲瓏俊秀,筆路細膩,充滿寧靜安詳的自然風氣。水仙,靜謐雋永,恰似一泓清水之上凌波微步的仙子,“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向來自恃甚高的黃山谷也不由為之傾倒,水仙叢生,倚倚插竹石,剔透的生趣。“得水能仙天與奇,寒香寂寞動冰肌;仙風道骨今誰有?淡掃娥眉寥一枝”花開了,一縷幽香泌入心肺,清新、甘甜;一派麗影撲入眼帘,冰肌、玉骨。
陳道復《竹石水仙》
陳道復《竹石水仙》

藍瑛《櫻桃小鳥》

藍瑛是明代的傑出畫家,他對明末清初的繪畫風格影響很大,其擅長山水、花卉、蘭石,並自成一家,被後人稱為“武林派”。這幅空靈活潑的《櫻桃小鳥》便是他的代表作。畫面中,那有著古老氣息而又不失生機的枝幹,正隨著扇面的弧度蜿蜒成長,一片片空靈飄逸的櫻桃樹葉緊綴其上,寥寥幾筆足以可見畫家厚重的筆力和高超的畫功。青翠欲滴的枝葉浸潤著飽滿的生命元素,散發出古典雅作特有的幽韻風致。
藍瑛《櫻桃小鳥》
藍瑛《櫻桃小鳥》
枝幹的頭三片枝葉緊鄰而居,枝頭又各有幾簇肆意伸展開來的櫻桃葉,布局精巧,恰好鋪滿扇面,給人帶來了充盈的視覺效果。枝幹中間,栩栩如生的小鳥棲於枝幹上,甚至還調皮地轉過頭來,似乎對著那一簇枝葉訴說著什麼,充滿著靈動的畫面感。擬人化的小鳥在櫻桃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俏皮可愛,其清晰可見、栩栩如生的羽毛、閃爍著純真神態的眼睛以及微微張開正在鳴叫的嘴巴,都給這幅畫面增添了飄逸靈動的脫俗色彩。
從布局上來看,作者的目的是要在這有限又獨特的扇面中,繪製一幅鳥兒在櫻桃樹間嬉戲的情景。但是,作者沒有讓這畫面全部充斥在幣面之中,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進而選擇了少量的扇面作畫。這既體現了作者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更呈現出了其高超精準的布局技巧。在這樣的構圖下,扇面主題突出,只有必要的櫻桃枝幹、櫻桃葉和小鳥,而沒有其他不必要的裝飾物品。簡潔精巧,勾勒傳神,這也正是中國畫的獨特魅力。

張熊《花卉圖》

張熊,字子祥,別號鴛湖外史,秀水(浙江嘉興)人。工花卉,縱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寓上海,所居曰“銀藤花館”,收藏金石書畫甚富。擅長花鳥,偶寫人物、山水,兼能詩文、篆刻。重寫生,所畫花鳥、草蟲、蔬果功力深厚,嘗寫大幅牡丹設色濃麗,如以尋丈計者,愈見其力量。論者謂其縱逸似周之冕,得王武古媚之趣。與任熊、朱熊合稱“滬上三熊”。
這幅花卉圖落墨濃重,閑花靜石,清新淡雅與老勁雄強相映成趣,形成了強烈的剛柔對比,並豐富了畫面的視覺效果,深化了觀者的視覺境界。晚清人張熊的這幅《花卉圖》充溢著清新淡雅、疏朗有致的美,而不是濃郁矯飾、艷麗華貴的美。
張熊《花卉圖》
張熊《花卉圖》

錢慧安《牧牛圖》

佛教文化在中國影響深遠,在禪宗文學中善用“牧牛”比擬治心,將“牧童”比作人,將“牛”比作“心”,以牧牛當成養修靜心的重要途徑。佛學名著《景德傳燈錄》中曾記馬祖問石鞏:汝在此何務?答曰:牧牛!也有禪學大家自稱隱居深山數十載不修禪,但牧一頭水牯牛。由此,“牧牛圖”也成為明清扇面畫中的一個重要題材。盛夏時節,柳蔭飄揚,水波粼粼,牧牛寫意地躺進水塘里,小牧童一勁地牽繩上岸,膠著,在一拉一扯間,濃厚的田園氣撲面邇來,清人錢慧安的這幅《柳塘牧牛圖》筆意蒼勁疏宕,畫致素淡而雋雅,給人以清新的自然享受。
圖案線條流暢有力,風格奔放,幣面洋溢著濃厚的田園氣息。畫者用簡練的手法,概括環境,去掉了很多繁瑣的細節,後期的製作工藝弱化了明暗和體積感,只突出牧童和牛的生動性。樹蔭蔥蔥,湖面水波粼粼,一牧童在岸邊拉扯著愜意卧躺在水的牛,細膩的噴砂工藝完美勾勒出了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牧童拉扯間的停頓,將牛溫馴卻倔強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幣面層次豐富,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可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
錢慧安《柳塘牧牛圖》
錢慧安《柳塘牧牛圖》

汪澄《秋溪遊艇圖》

明人汪澄在中國繪畫史上留墨不多,但這幅深醇洞潔的《秋溪遊艇圖》卻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在秋水放溢的小溪邊,泛舟綠水,筆趣雋妙、秀麗、古樸、淡盪,畫風平和沖淡如典雅的詩章,畫者賦予了它幽美的意趣和濃郁的詩情。
汪澄《秋溪遊艇圖》
汪澄《秋溪遊艇圖》

集藏價值


清麗婉約別是一家,古代名畫系列出到這一組,在雍容華貴之外,“明清扇面畫”紀念銀幣的氣質更顯深沉內斂,給人親切溫潤的美感。和中國的園林、中國的詩詞、中國的音樂一樣,這套本色銀幣體現了農耕社會舒緩節奏所產生的平和藝術,充分汲取了“明清扇面畫”謙沖而溫厚,含蓄而神秘的美學氣質。它來自自然,與大自然協調,一如東方神奇幽遠的古文化,以靜觀內省為操守的中國人,最能夠從精神內涵上體悟欣賞這套紀念銀幣,享受到簡練、古樸、耐人尋味的感覺。
這套銀幣是筆者在古代名畫系列中最喜歡的一組,因為它充分滲透中國人的感情因素和田園情懷,飽蘸著人的思想感情,是一套可以流芳百年、經久不衰的銀幣精品。